林黛羚
在金山拜訪一個自然建筑屋主時,我就曾聽說那附近有位年近九十的老先生,他有辦法通過觀察天氣的變化與動植物的動態來預測下個月甚至下一季的天氣。“他甚至預測過來年會有旱災。果然,來年雨季沒有下雨,加上政府限水,旱災真的發生了。大家都不知道這究竟是巧合,還是他真的有辦法預測出來。”那位老先生的事跡一直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而在我開始把觀察每日的氣候當成一種習慣后,我覺得那位老先生能用身體預測天氣的本事極可能是真的。
了解氣候可以為生活帶來一些便利,例如早上起床之后,我會把手心貼近紗窗,感受一下今天的風的方向與強弱。若是稍有力道的北風或東北風,今天可能會是干爽的一天;若是悶悶的南風,加上陽光不是很強烈,那可能午后會有雷雨,出門就要記得帶傘。
冬天,太陽下山的速度比夏天快,如果要到沒有路燈的山區借宿,我就知道務必要趕在四五點前抵達目的地。天一黑,山區遍地暗幽籠罩,可是會讓人害怕得發抖的。
現在,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因為有充足的電力供應,熱了就開空調,冷了就開暖氣,暗了就開燈,人類的生活習慣與自然的節奏脫節,不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規律。春不暖、夏不熱、秋不涼、冬不冷,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跟嬰兒的保溫箱一樣恒定,殊不知天地之間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恒變。一旦身體過度依賴恒定的環境,稍有點氣溫或濕度的變動,被寵慣了的身體就會感到不適。
(摘自《這輩子一定要當一次農夫》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