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青
【摘 ?要】
語文作為一門感性的學科,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非常重要。自主學習要掌握方法,首先,教師要在學習之前預設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因為思考是自主學習的起點;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學生提出疑問是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過程,這是學生學會獨立學習的必備條件;最后,知識要與實踐相結合,只有讓學生在課堂外發(fā)掘知識,才能讓自主學習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yǎng)途徑
語文課堂是一門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鼓勵自主學習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必由之路。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闭n堂是學生的舞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掌握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參與課堂過程,一方面學習到知識,另一方面學習交流、創(chuàng)造,以學知識為載體,立德樹人。
一、預設問題——思考是自主學習的起點
《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對于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師預設問題往往能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預設問題體現(xiàn)在課堂開始之前,在正式教學知識時,先讓學生進行自己的解讀和理解。問題的趣味性,能否勾起學生的興趣則關系到是否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生中要巧妙運用預設問題這種方法。
在教學《望洞庭湖》這一首古詩前,在前一節(jié)課結束后向?qū)W生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自主閱讀這首詩,可以不求甚解,但一定要說出這首詩歌讀完后所感受到的作者的心情。在學習《望洞庭湖》課堂的開始,教師先讓學生回答上一節(jié)課布置的問題。學生們的回答五花八門:“快樂”“高興”“輕松”“很自在”,不同的答案不一定完全切題,但是起碼體現(xiàn)了學生對于詩歌的感悟和思考。大部分學生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都在向“閑適自在”這個方向靠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對詩歌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講解,而是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他們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思考能力。這對于學生成長的培養(yǎng)是一種“正能量”。
思考是自主學習的起點,而語文不是完全理性的知識,有很多感性的思考在其中,因此,在語文學習中要培養(yǎng)學生們的自主能力,首先就要預設問題,讓學生學會思考。預設的問題必須關聯(lián)性強、有趣味性,這樣才能達到效果最大化。
二、質(zhì)疑精神——鼓勵學生進行提問
語文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階段,想問題的方式方法往往更加多樣化,這就如同著名的“一個黑點”的故事:同樣的黑板上的一個黑點,讓小學生猜,就可以猜出各種千奇百怪的想象,而年齡越大,知識層次越高的人來猜,反而思維越來越受限。質(zhì)疑精神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是學生擁有獨立學習能力的重要臺階。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標準答案”的質(zhì)疑。正如國外所說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睕]有什么答案是絕對權威的,教師也要開放思想,鼓勵創(chuàng)新。比如在學習《普羅米修斯盜火》這一課時,教師對課文進行了解析,突出了普羅米修斯勇敢、正義與為人類犧牲的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提問:神明不都應該是有高尚的道德才能夠成為神嗎?佛教體系中的神都是功德圓滿才能夠成神,為什么故事中的宙斯會對人類這么殘忍,還要懲罰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教師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詳細解讀了希臘神話體系和佛教道教神仙體系,并說明了這個故事的內(nèi)涵。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提出深入的問題,正是認真思考和吸收了知識的體現(xiàn)。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應該鼓勵學生質(zhì)疑。
兒童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思維力都十分豐富活躍,因而會有許多不同于“正確答案”的想法,對于這些想法,教師不能完全抹殺,對于有依據(jù)的要給予鼓勵,對于完全不著邊際的則要否定這種想法的同時肯定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能力。
三、實踐結合——重視課堂外的學習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書要和實踐相結合,不僅重視課堂內(nèi)的學習,還要重視課堂外在生活上的學習。實踐中的學習,對知識的運用,是學生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的廣闊舞臺。在這一方面,教師要給予學生機會和空間,在布置任務、課堂教學時,要多與生活聯(lián)系,不能讓知識成為“空中樓閣”。
在教學完《徐悲鴻勵志學畫》這一課時,教師先根據(jù)課標要求講授了徐悲鴻是怎樣在外國學生的看不起中奮發(fā)自強,終于成為一位偉大的畫家的故事,并解釋了這篇課文的深意,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在課堂結束前,教師布置了一項任務,讓學生搜集相關的名人,誰和徐悲鴻的經(jīng)歷相似,在我國被國外輕視的年代里為國爭光。學生們非常積極的進行了搜集,找到了郭沫若、林則徐等著名人物。之后,教師專門組織了一堂課來讓學生做“小老師”,講述自己搜集到的名人的事跡。講述的過程也是分享知識的過程,讓每個學生都能獲益。在這種課外學習模式中,學生不僅收獲了課本外的新知識,還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獲得真知。
知識要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自己動手獲得知識。這個過程是豐富有趣的搜集、梳理與鍛煉的過程。學生自己動手,加深了知識的印象,也在過程中掌握了分析、綜合等學習方法,鍛煉了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課堂要成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師一方面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一方面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語文的感性性質(zhì)決定了語文課堂的自主學習會讓學生受益匪淺,自主學習不僅是對知識的吸收,更是對各種能力的綜合運用,是學生能夠進行獨立學習的標志。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教師還應該給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姜玉輝.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新課程(上),2016(06)
【2】馮應東.小學語文高年級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內(nèi)蒙古教育,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