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
【摘 要】本文選取一例自閉癥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訪談、參與干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個案的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并制定IEP計劃。對個案的語言、認知、行為進行康復訓練,并對自閉癥兒童的行為干預及早期發展提供可行性幫助。經過兩個月的訓練,結果表明:早期干預,尤其是語言、認知和行為矯正的訓練,對自閉癥兒童早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其今后能力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早期干預 行為矯正
自閉癥也稱孤獨癥,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刻板。自閉癥不再是罕見的疾病,它的發病率由原來的萬分之五左右上升到六十八分之一,并呈逐年上升的態勢。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達和醫學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閉癥群體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
一、研究目的
此個案研究采取以對其行為進行早期干預,對語言、認知進行訓練,來促進兒童早期發展,為今后學習與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二、研究對象
西西(小名),男孩,2014年3月足月剖腹產,產程順利。爺爺是退休醫生,在西西1歲時發現他和一般的兒童不一樣,于2017年3月在南京腦科醫院做檢查,結果診斷西西有自閉傾向。2017年4月底到如皋市殘疾人康復中心進行康復訓練。
通過參與觀察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個案的了解情況如下:
語言能力差,只會“阿姨、爸爸、媽媽、爺爺、好”等字、詞,且沒有主動表達的意識。刻板行為較多,如“不停地翻書,不停地搬運東西”等,對他人基本沒有眼神接觸。這些現象均暴露出了不當行為——行為過度和行為不足。個案具有良好的手部精細能力以及追視能力,但注意力很不集中,事物遷移能力差。他屬于多動型自閉癥兒童。
三、研究方法
(一)時間
2017年5月1日—2017年7月7日
(二)方法
對該個案,采用觀察、訓練、談話和檔案等方法進行干預訓練。觀察法:觀察個案在各種環境中的表現,及時記錄。訓練法:根據個案的實際情況再做適當、合理的調整。談話法:訪談對象以爺爺和爸爸為主,主要交流個案在家庭以及中心等各方面表現以及急需解決的問題。檔案法:收集個案在康復訓練過程中的各方面資料,并制定合理的長、短期目標。
(三)計劃實施流程
根據西西的具體情況采取由易到難漸進式的訓練模式,合理運用A-B-A教學法。
研究者進行10周的跟蹤訓練,每周5次,訓練時間為上午8點半至10點。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方法,每節課分鐘,休息分鐘。課程安排如下:準備課、語言課、認知課、行為矯正課和音樂課。
教學活動設計和安排:
節數課程安排內容目的。
第一節(10分鐘)準備課用水彩筆在紙上涂鴉讓患兒先安靜下來。
第二節(20分鐘)行為矯正課程訓練右手的使用訓練西西正確的慣用手,及時處理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行為。
第三節(10分鐘)休息坐在座位上玩小車訓練者也在他旁邊玩另一個小車,多樣化的吸引他注意,讓他模仿。
第四節(20分鐘)認知能力訓練語言訓練認識“筆”“積木”讓西西認識正在使用的物品。
第五節(10分鐘)休息搭積木訓練空間知覺、動手能力。(尤其是右手的動手能力)
第六節(20分鐘)音樂課語言訓練聽兒童歌曲給他語言、聽覺和樂感刺激,并引導西西發音。
四、教育訓練結果與分析
——長、短期目標完成情況:
(一)短期目標
語言方面:
第一階段(第1周)會發“筆”“木”的音。
二階段(第2-3周)看見“水彩筆”,發“筆”音;模仿發“木”。
第三階段(第4-7周)情景遷移,知道鉛筆、水彩筆、簽字筆等,都是“筆”;看見“積木”模仿說“木”。
第四階段(第8-10周)看到鉛筆、水彩筆、簽字筆說“筆”;看見積木說“木”。
思維組合與動作方面:
第一階段(第1周)在訓練員指導下隨意搭積木,并用右手搭積木。
第二階段(第2-4周)訓練員用三塊積木搭建一個模型,由西西看著模型搭建一個相同的積木組合。(前期在訓練員指導下完成)
第三階段(第5-7周)訓練員用6塊積木搭建一個模型,由西西看著模型搭建一個相同的積木組合。
第四階段(第8-10周)訓練員用5塊積木搭一個組合,搭建三遍給西西看,然后西西憑借記憶搭一個同樣的積木組合。(在指導下完成)
(二)長期目標
語言方面(第1周——第10周)看到鉛筆、鋼筆、水彩筆會說“筆”;看見積木說“木”。
思維組合與動作(第1周——第10周)憑借記憶用5塊積木用右手搭一個組。
項目周數行為問題1 次數行為問題2 次數行為問題3 次數行為問題4 次數。
1 上課自己去開門 35 上課離開座位 52 跪地撿東西 15。
2上課自己去開門 0 上課要求開門 8 上課離開座位 27 跪地撿東西 10。
3 上課要求開門 2 上課離開座位 15 用身體蹭墻 21 跪地撿東西 8。
4-5 上課要求開門 0 上課離開座位 23 用身體蹭墻 18 跪地撿東西 13。
6-8 上課離開座位 17 用身體蹭墻 9 跪地撿東西 9。
9-10 上課離開座位 11 用身體蹭墻 5 跪地撿東西 3。
行為問題的改善統計表
五、研究啟示與反思
本研究是對一名自閉癥兒童進行2個月康復訓練,使其在語言、行為、認知等多方面得到了改善,促進其學習和生活能力的發展。自閉癥不是一個短期內可以治愈的疾病,它需要終身養護。至今仍有大多數家長無法正確認識“孤獨癥”這一病癥,更有甚者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有這種疾病。這種情況本身會對自閉癥兒童的早期干預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且很多家長期望自己的孩子在短期內有很大的飛躍,家長在教育自閉癥子女時,會遇到各樣的困難。希望家長們不要放棄,努力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為孩子更為自己照亮前行的路。同時配合專家、教師等專業人員,使我們對孩子們的康復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謝明.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甄岳來,李忠忱.孤獨癥兒童社會性教育指南.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1)
【3】甄岳來,李忠忱.孤獨癥社會融合教育.中國婦女出版社,2010(4)
【4】朱友涵,孫桂民.游戲矯正自閉癥兒童異常行為的個案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1)
【5】王振洲.自閉癥兒童PRT干預模式的運用與反思【J】.心理學,2013(5)
【6】胡曉毅,范文靜. 自閉癥兒童結構化教學研究實驗【J】.現代特殊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