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俊
專題教學活動指的是為了某一個教學目的而選擇特定時機圍繞特定主題而精心策劃的教學活動。在專題性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圍繞相關主題進行實踐參與、觀察訪問、問題討論、資料查詢等多種活動,以此為契機獲取各種知識,并利用所獲得的信息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專題教學活動與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如可以組織四季類主題活動,促使學生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形成愛護自然的品質,體現出語文教學的育人效果。
一、趣,感受四季之美
專題活動的設定要立足于一個“趣”字,在組織學生參加四季類專題活動時,教師也要充分注意這一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入大自然之中,展開尋找四季氣息,感受四季美好的興趣活動。在愉快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能調動起來,能充分感受到四季的美好,進而產生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大自然的良好品質。
在學習《夾竹桃》一文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四季草木大不同”的專題觀察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入大自然中,觀察一年四季的典型植物,并嘗試找出其特點所在。此后則可以組織學生參考課文《夾竹桃》的手法進行創作,寫出自己最喜歡的某一種植物。如有學生嘗試以銀杏樹為例子進行創作,不僅通過仔細的觀察寫出了銀杏樹的特點,而且還寫出了該植物在不同季節中的變化。“銀杏樹的葉子就好像是一個個蚌殼,薄得好像紙片一樣,輕得好像羽毛一樣。滿樹的銀杏樹葉子就好像是一只只展開的小翅膀,給人輕盈的感覺。到了秋天,銀杏樹就會變成黃色,但不是普通樹葉的枯黃,而是一種金黃色。葉子隨著秋風優雅地飄落到地上,變成滿地黃色的碎花地毯。”由于學生在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中找到了該植物的特點,因此寫出了其在不同季節中不同的美。
孔子曾經提出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對于學習來說尤其重要。在組織學生參與探尋四季之美的專題活動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權,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
二、導,彰顯四季智慧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在組織學生參加四季類專題活動時,教師也要充分重視這一點。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四季主題進行深入探索。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四季主題中隱藏的智慧,從而對探究大自然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
《煙臺的海》一文展現了煙臺的海在一年四季不同的狀態。教師可以圍繞該文章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篇文章不僅寫出了煙臺的海,而且也寫出了欣賞海的人。大家看看煙臺的海在不同的季節有什么特點,而煙臺的人又有什么特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該問題進行探討。如有學生發現不同季節的游客似乎性格也有所不同。如夏天看海的人似乎也有了海一般勇敢、豪放的性格,而春天的漁民則有著一種期待的情懷,秋天的游人如同高遠的秋日一般,給人恬然閑適的感覺。教師繼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這樣寫,如有學生在探究中提出作者可能是運用了以景喻人的手法。還有其他的學生提出自己在創作四季類作文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類似的方法,這樣能讓作文顯得意境深遠。
問題討論是專題活動中的重要活動形式。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師生活動和生生互動。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悟,豐富四季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習語文注重感悟和積累。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資料搜索活動,并積累素材后進行自主分析,嘗試撰寫調查報告,寫出自己對四季主題的體驗和領悟。從積累資料到嘗試創作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能讓學生在搜索、分析、創作的過程中豐富情感,更加熱愛絢爛的四季。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情感豐富的詩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詩歌中體現出了怎樣的情感,而后則可以讓學生嘗試展開廣泛閱讀,尋找其他和四季有關的詩文,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思考不同的作者對于不同季節的感受是否一致,為何人們會產生這樣的情感。學生在閱讀了大量的詩詞資料后發現不少作者在看待春天時都認為春天象征著希望,如散文《春》就是如此;不少作者認為秋天象征著蕭瑟,讓人感受到凄涼,如杜甫的詩歌《登高》體現的就是這種情感。有學生從中產生了感悟,認為大自然的變化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也有學生發現有的作品寫得頗有特點,如“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了秋高氣爽。因此有學生領悟,由于作者的心情不同,所感受到的四季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特點。這促使學生對創作有了更多的感悟。
在引導學生參與四季專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積極搜索資料,而且還要鼓勵學生用心去感悟。在感受四季的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也能在反思內省中找到四季和人的情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得到提升。
在組織學生參與四季類專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積累并感悟。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四季之美,理解四季之智慧,感受四季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