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娜
【摘 ?要】
閱讀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重要途徑。閱讀的過程,是喚醒已有生活體驗、認知的過程,是積累語言、增強語感的過程。然而,中學生的閱讀現狀卻令人堪憂。本文針對初中學生沒時間閱讀,不知道閱讀什么,沒有氛圍閱讀,不知道應如何閱讀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對學生閱讀有一定指導作用。
【關鍵詞】
中學生 ?閱讀 ?方法指導 ?習慣培養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薄督逃筷P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筆者認為,閱讀能力是其必備要素之一。閱讀不僅具有認識功能,而且影響著人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
反觀中學生的閱讀現狀令人堪憂,簡單總結來說:沒時間閱讀,沒有氛圍閱讀,不知道閱讀什么,不知道應當怎么閱讀。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實踐,對中學生閱讀現狀進行思考,并嘗試相應對策。
一、有閱讀計劃,才有閱讀時間
學生真的沒有時間閱讀嗎?
“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閱讀者”,許多成功人士都有著嚴格的讀書計劃,如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采取“自督讀書”措施,每天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可見,并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沒有計劃,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閱讀應長期堅持才能見效,它應成為學生每日的“必修課”。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合理地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每天的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而且閱讀時間、閱讀量盡量要相對固定。這樣,習慣成自然,閱讀就會逐漸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要。
二、插上“導讀”的翅膀,將閱讀引向更寬廣的領域
華東師范大學的副校長兼二附中的校長戴立益在“N個百分百”育人模式內容中提到“100%的學生精讀推薦名著”,即學校列出精讀名著書單,書單上除了有詳細的書名和作者外,每本名著后配上導讀文字。而這些書單要求100%的學生都要完成。而《共產黨宣言》《論語》《圣經》《獨立宣言》竟也在書單中。
初看,筆者認為這些書對初中的孩子來講,略有些陽春白雪。但是華東師范大學二附中卻用常年的實際行動踐行著:推薦閱讀不應只局限于幾本名著,也不應當是幾個書名。推薦書目的領域要拓寬,種類應豐富。除新課標名著必讀書目外,可以結合課文介紹中外名作;貼近生活介紹難易適度、取材廣泛、篇幅短小的“時文”,使之成為學生課余飯后的文化快餐;結合學生當下生命特點,對孩子的成長能起到引領的作用的書;工具型書目如《唐詩鑒賞辭典》《古漢語詞典》;科普文;人物傳記等。每個推薦書目配以精簡的導讀,不求面面俱到,可將書的內容部分透漏,調調學生的胃口。如此,便可解決學生不知道讀什么的難題,有效改善學生以消遣娛樂為主,盲目選擇通俗讀物和快餐式閱讀的現象。
三、獨“閱”樂,不如眾“閱”樂
筆者對周邊學校及社會閱讀組織進行調查,發現每所學校都曾經或者正在進行著各種形式的閱讀嘗試和努力,諸如名著講壇,通過教師引領閱讀、家長參與閱讀、學生分享閱讀的形式,分享閱讀名著的收獲;話劇表演,擷取經典作品的片段,以話劇表演的形式詮釋學生對作品的解讀;開展經典誦讀等活動,為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提供平臺。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的組織加入到閱讀推廣的行列中來,如威海公益讀書演講平臺——“開心豆讀書沙龍”。這個沙龍里,學生在愉快的游戲氛圍中,自由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擴大了交流,鍛煉并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組織能力。
由此可見,獨“閱”樂,不如眾“閱”樂,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進行自主、充分、個性化閱讀。我們需要更多一些嘗試,更多一份堅持,以活動為載體,引領學生一步一步邁向更深入的閱讀境界。
四、不動筆墨不讀書
古人告誡我們:不動筆墨不讀書。漢代路溫舒的蒲草筆記,南北朝時任未的樹干筆記,宋代詩人梅堯臣的布袋筆記,元末學者陶宗儀的陶罐筆記都是很好的例子。
針對許多學生閱讀量并不少,讀完卻如過眼煙云,收獲甚微的現象,我們有必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學會學習”,“不動筆墨不讀書”正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學習的重要體現。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運用批注式方法進行閱讀。即在閱讀過程中,對閱讀內容的部分章節或詞句抒發欣賞、疑問、批評等感受,并用符號或文字加以標注。首先“得法于課內”,在課文學習中教導批注閱讀法,接著“得益于課外”,引導學生運用批注式閱讀方法進行讀書筆記整理,變被動閱讀為有思考、有深度、有個性的閱讀。
對于閱讀能力稍高的學生,筆者則鼓勵他們使用提煉精髓法閱讀。這個方法的靈感來自于惠普女總裁卡莉·菲奧利娜的讀書之法,即每一星期閱讀有關中世紀哲學的著作1000頁,每一個周末將其提煉總結為兩頁紙的精髓。那么,如何提煉精髓呢?筆者引導學生使用“閱讀三步法”。初讀即略讀第一遍,只求對全文或全書的結構、大意初步感知,即陶淵明所倡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再讀即分段(章)研讀,每讀一段(章)概括出大意,梳理其之間的關系,并概括出每部分的精髓之處,進而歸納出全篇或全書的精華;三讀即思讀,在研讀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感受。長此以往,學生概括、提煉、表達等綜合能力將迅速得以提升,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100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2000(1)
【2】讀寫天地【J】.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