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繼鳳
【摘 要】
語文教學重在一個“讀”字,這既是我們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個法寶,也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它體現了語言學科的學習方式。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根據兒童的心理,我們更要指導學生去讀,通過自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精讀培養學生把握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通過朗讀教給學生品味語言感受美的方法。在讀當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讀當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 朗讀 能力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語文來說,“讀”歷來就是傳統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更要注重讀的指導,只有學生會讀了,才能從小培養學生的語感,積累語文的知識,提高閱讀的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對學生的讀進行行之有效的指導,教給學生讀的方法,提高讀的效率。一般來說,語文教學往往包含著自讀學習,精讀研悟,朗讀體會。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自讀、有效精讀、激情誦讀。這樣通過不同的讀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自讀要有規則,不要放任自流
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還是抱著一種不放手的態度,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代替學生的探索與思考,這樣學生永遠形成不了自己的能力,要學會放手。學生對課文的把握的第一步往往就是自主閱讀,通過自讀對文中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這一個過程是別人所無法取代的,同時也是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形成的一個必須過程。那么是不是可以讓學生自由去讀,自由發揮呢?那樣肯定不行的。首先在學生自主閱讀的時候應該采用什么樣的閱讀方式,一般來說為了提高閱讀速度,在自讀的時候往往采用默讀或者瀏覽的方式去讀,這樣學生閱讀的效率會有較大的提高,對內容信息的把握比較快。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指導學生學會默讀,小學生由出聲朗讀到默讀也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其次每次自讀要有閱讀目標和閱讀任務,要定時定量,只有帶著任務去讀,才能實現讀的高效。還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再次,要指導學生學會拿起筆來讀書,遇到不會的字詞就圈點出來,遇到優美的句子要勾勒出來,遇到與目標任務相近的內容要標注出來。當然這種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應該是不間斷的去讀,形成自己的語感,形成自己的閱讀速度,并且由課本閱讀向課外讀本拓展,引導學生真正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和能力。
二、精讀要有領悟,不要以講代讀
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達到了對作品的一個整體的感知,接下來在深入探究的環節中,我們往往讓學生對語言進行品析,對問題進行探究,這就需要精讀,這就需要老師的巧妙的、恰當的、及時的指引,但是不能用老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理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的包辦代替形成不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不了學生的閱讀水平,那樣只會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形成,制約了學生素質的發展。因此老師同樣需要學會放手,學會點撥,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同時老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相互啟發,形成共識,這樣思維的火花就能夠在碰撞中形成了,創新的思想就能夠在交流中展現了。
在學習《小鹿的玫瑰花》這一課時,我拋出了一個問題:小鹿的玫瑰花是不是白栽了。學生的回答很一致:沒有白栽。但是讓他們說明理由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就很膚淺了,大部分學生說因為花很美。這就涉及到一個深層的理解問題了,需要老師進行點撥,怎么點撥?告訴孩子答案,用答案代替理解,顯然是不行的,于是我讓學生繼續讀,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微風、黃鶯的話,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同學們想象微風、黃鶯,他們還會說些什么?其他的動物會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比如角色表演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從他人的角度感受到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深刻地體會到“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边@種感受顯然是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所不能達到的,這就是點撥,這就是讀的功勞。
三、朗讀要有技巧,不要為讀而讀
根據心理學研究,我們發現小學生的思維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特別是兒童最初是在“高聲地思維”,然后才過渡到耳語,進而過渡到內部語言。而朗讀就是通過聽讀來思維,這樣能夠在情景性很強的思維形式下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眼睛、耳朵、嘴巴、大腦等多種感官同時調動,加深了大腦皮層的痕跡,對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學生的記憶增強有著很大的好處。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思想感情的遷移不僅僅靠感悟,同樣也要靠涵詠和誦讀,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感情的體悟和語言的美,通過朗讀能夠更深刻地品味出來。在朗讀訓練中,首先要求學生吐字清晰、聲音洪亮、字正腔圓、用普通話有感情的去讀。學生讀完后要進行積極而客觀的評價。其次,還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在朗讀教學中,重視和體會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在語調和語氣上的運用,也就是說學生應該在停頓、重音、語氣、節奏、語速等方面有一個度的把握。在語氣語調的把握中,那些表示疑問、憤怒、驚奇、命令、號召等句子,語調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嘆、請求等句子,朗讀時語調要前高后低。在重讀時,把邏輯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當。還要注意通過調整語速和音高來展示情感,朗讀感情熱烈、氣氛緊張、歡樂愉快的句子時,速度加快,聲音要輕松或者高亢。朗讀沉郁、凄涼的句子時,速度可適當放慢,聲音要低沉。這樣才能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文章的深層含義,感悟蘊含的真諦。
小學語文教學不要搞得太復雜,也不要搞題海戰術,實際上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來把握文章的內容、體會表達的情感、感悟語言的魅力,學生也就沒有了畏難情緒了,真正做到了輕松快樂學語文,語文的素養和能力就在無形當中形成了,學生真正成為了語文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高效的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李桂君.芻議提高小學生朗讀能力的技巧【J】.新課程(小學),2015(11)
【2】李言霞.加強教師引導,提升小學生閱讀水平【J】.讀與寫,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