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嫻
【摘 要】
“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課堂模式是建設一種生態的、主體的閱讀場景、交流場景和活動場景。學生的“自主學習”表現為“自我學習”“自主思考”“問題關注”,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后,會按照自己的興趣或相關問題開展閱讀、思考與關注。在此基礎上,再開展“小組合作”,先在小組內、同伴間自由訴說、交流與表達,利用同伴的智慧,先行解決一些問題,接著可以將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核心關注”寫到黑板上,變成全班學生的“共同關注”,從而實現課堂的達標。
【關鍵詞】
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 教學模式 高效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更需要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生成性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按照語文學科自身性質,深入研究語文教學的運用方法和策略,進一步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方式,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造潛能,全面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養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根據當前高中語文課堂的具體情況及當前學生學情,我們實踐了由“自學、合作、交流”三個環節組成的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學習模式。
一、“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理念提出
該模式是建設一種生態的、主體的閱讀場景、交流場景和活動場景。學生的“自主學習”表現為“自我學習”“自主思考”“問題關注”, “我”扎扎實實的學習行動、仔仔細細的學習思考和熱熱烈烈的學習關注。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后,會按照自己的興趣或相關問題開展閱讀、思考與關注。在此基礎上,學生會形成許多的思考和困惑,這時再開展“小組合作 交流研討”,先在小組內、同伴間自由訴說、交流與表達,利用同伴的智慧,先行解決一些問題,接著可以將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核心關注”寫到黑板上,變成全班學生的“共同關注”,這是匯聚的過程、去粗取精的過程。任何一個學生,當他進行“合作交流研討”以后,必然會走向“其進自不能已”的境界,從而實現課堂的達標。
無論何種學科的課堂教學,學生只有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生成碰撞,才是有希望、有發展的課堂;學生的核心素養只有在“更有活力、更能專注、更有激情”的流程中才能悄然形成,因此,我們構建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活躍起來和成長起來。這樣,學生的核心素養才可以有效形成。
二、“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模式的開端——“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教學流程的起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強調應專注于學生本人的“我自主學”“我選擇學”,在整個教學流程中,“我自主學”是課堂流程設計的重要環節,并貫穿教學過程始終。在該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表現為“我學習”“我思考”“我關注”,是自我的扎扎實實的學習行動、仔仔細細的學習思考和熱熱烈烈的學習關注。
當下的許多課堂,仍然是以教師單向講授灌輸為主,在左右著課堂,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的“學”往往表現為“聽教師講”“跟著老師記”“看著老師學”,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是被動的跟隨者,而不是主動的發現者,這樣的課堂必定耗時、低效。為此,“自主學習”課堂模式注重引導學生學習,讓他們能夠有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比如,在教授《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這篇文章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經歷了誦讀、標畫等學習過程后,課堂便慢慢安靜下來,學生在逐題思考。有的在課本上標畫、圈點,有的在問題后面寫出答案要點等,這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在主動探求問題該如何解決,其實就是在向“高效”逐步邁進。當學生完成了“自主學習”之后,進行交流、評價與修正,在他人講述的過程中會時刻與自己的答案去比對,并時刻提醒自己我是不是達到目標要求了,由此,課程便走向了深入與提升。
從“自我學習”開始設計教學流程,學生很快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題,讓學習成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真正要讓學生成為教學設計的主體,就需要教師解放思想,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
三、經驗與交流的共享——“小組交流”
“小組交流研討”是學生將“自主學習”的過程、方法、結果、困惑等清清楚楚的講出來,讓同伴聽,讓老師聽。
“小組交流研討”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學生的開講。學生產生看法或疑惑時先在小組內交流,再走上講臺代表小組的思考與努力。不論是小組內的陳述還是班級的交流,都是學生思路的拓寬與開放。通過“研討”促進課堂的交流與共享,促進答案的明確與素養的深化。
比如,在講授《囚綠記》一課時,教學伊始,我讓學生圍繞課文題目生成問題。結果,多數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要囚綠”“綠是指的什么”“怎樣囚綠”“囚綠之后的結果如何”這樣幾個問題。之后,我就讓學生圍繞這四個問題閱讀課文。而小組內討論后,再由小組推薦代表結合課文講解這四個問題。我再結合學生的講述,適當引導、深化。讓學生盡可能地講出自己的學習感受與發現,要比單純的教師講授效果好很多。
在高三備考中,其實學生也可以瀟灑的去做課堂的主人,比如在備戰“病句”專題時,我運用“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運用導學案給出了歷年高考中的病句真題,并把他們打亂。學生在課堂上首先進行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后推薦代表講解病句錯誤類型及規律,有不同意見的再補充或者爭辯。由此,既可以調節單調的課堂生活,又激活了學生的思考智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與表達的積極性。
教學實踐表明,“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教學流程中,學生學得活潑,講得精彩,放得開來,真正實現了思考在課堂,發展在課堂。
綜上所述,在“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流程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變成了學生親自參與、投入的學習活動,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學生“學在課堂”“交流在課堂”“思考在課堂”“深化在課堂”,學習體驗接近學生的興致,能夠快速高效地豐富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習也就變成了一種幸福的存在。
【參考文獻】
【1】張一山.尊重“學習共同體”的經驗、選擇與認同
【2】張 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切換
【3】張一山.“學生開講”價值的理性審視
【4】陳桂華.課堂上學生亦可做老師
【5】黃厚江.語文共生教學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