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嘎措姆
藏區的高中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應該有更高的要求,因為進入高中之后,他們對于語文學習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階段,為了更好地開展語文教育,我們應該從一般的語文知識,進一步深入到對更全面、更深層的語文知識的學習。從概念上來講,我們一般認為語文知識就是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和文學常識等等,這些與語文學習中的聽、說、讀、寫緊密相關,是構成這四種能力訓練基本知識系統,這些知識某種意義上來講,呈現為靜態的概念、原理、事實等,這類知識是獨立于學習主體的,在語文的材料和語用習慣中客觀存在的知識系統。這些東西非常重要,但是,當這類語文知識與閱讀體驗、情感等主觀性的經驗聯系在一起,就構成了學習上的互動體驗和情趣生成、思想運動,由此拓寬了語文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一種知識。所以,我們有必要認真區分這兩種知識,以及他們在學習中如何區分和學習這些知識,對于藏區的高中學生來講,語文教學的老師應該對此問題有深刻認識,并在實踐中努力探索。
一、區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
王榮生在《語文知識是什么?該怎么辦?》的文章中,從存在狀態的角度對語文知識進行了劃分,他將我們平常所說的“語感”看作是隱性知識,將“語識”看作是顯性知識,這是兩種不同的存在狀態,這種區分比較好地體現了語文知識的特點和特性。
根據我們的教學實踐和相關指導性文件的精神,我們可以將語文的顯性知識概括為字詞、篇章、語法、修辭、邏輯以及文學常識等呈現為靜態化的語文知識,在語文教學中,這類知識我們通常稱之為“語識”。它們有一個主要的特點,就是能夠被我們明確地、有效地表達出來,在語文學習中我們能夠通過書寫、背誦、反復練習等簡單機械的方式來掌握他們的。也就是說,可以在非常明確的顯性的層面對這些知識進行教學。所以,這個過程也略顯機械、枯燥和痛苦。但是它們卻構成了語文學習的基礎,沒有這些知識,我們就無法進行語文學習,當然也無法進行日常的語言交流了。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經常提到諸如“共鳴”“余音繞梁”“通感”等等概念,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東西都要讀者在閱讀中通過自己的感受性獲得。并且,這幾乎都帶有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性質,對于那種感覺,無法用語言給予明確的說明、概括和解釋,它與學習者(讀者)個人的體驗感悟等個性化的經驗緊密相關,是一種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知識,我們也可以稱為語感。而這種語感就被命名為隱性知識。隱性的知識某種意義上是無法傳授的,因為這需要學生的知識積累、閱讀體驗和感悟,建立這些基礎之上的領悟、判斷和審美,才能體現為個體性十足的“語感”。所以,語文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強調語文學習要體現“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和創新”等。
二、藏區高中語文教學應該重視提升學生對隱性知識的探索
隱性知識有著自身的特性,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描寫荷塘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段話我們經常說最后一句用了“通感”這種表現手法,但是,究竟什么是通感,我們即便能從概念上給予學生分析和認識,但是要他能夠體會這種表現方式,要學生能夠從這句話中讀出那種感覺,卻不是概念的解釋所能達到的。但如果幫助學生領會“通感”究竟是什么,卻又達不到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應該重視幫助獲得對隱性知識的把握、體會和分享。而不能放棄對這個內容的重視,否則,教學質量就難以達到。隱性知識具有比較強的穩定性,而且還能在我們的頭腦中長期存在,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體驗性知識,比如“共鳴”,我們讀到莫懷戚的《散步》為什么內心感動?讀到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什么能體會詩人“人生如夢”的喟嘆?這就是隱性知識之于對文本內容、情感和思想把握的重要性。隱性知識對于讀者和學習者的價值,還在于它是內生性的,當學生在老師的幫助、引導之下,通過針對性的、策略性的學習獲得了某種隱性的語文知識,那么這些知識就會自然地串聯起其他的隱性知識,并逐漸將這種隱性的知識變成顯性的能力,比如,我們通常說的詩歌是無法談清楚的,王國維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區分,我們只能從詩歌本身提供的意境中領會、體驗和反復琢磨,從而獲得對詩歌這兩種境界的領會,一旦領會了,在讀詩歌的過程中,自然就將意象的把握、思想情感的體會等融通起來,從而實現對文學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正因為如此,要獲得對語文隱性知識的把握,還得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不斷學習提高,自然而然地形成語感,并自如地運用到不同的語境中,以表現出與其學習相稱的成熟和素養。這個學習過程是學習者自動完成的,是內在地漸變的,我們必須重視這個學習規律和教育規律,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從培養學生主動地獲得“隱性知識”的角度推進語文教學的效果,以實現語文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王榮生.“語文知識”是個什么樣的問題?該怎樣討論?【J】.語文教學通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