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有人說:“一個教師的成就,不僅取決于他的教育才能,更主要的是取決于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忠誠。”陶行知正是對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他提出“愛滿天下”的平民教育,深入農村開辦學校。農村學校由于生源復雜,每位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陶行知先生理論對于農村初中英語口語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農村由于教學方法、手段的落后,許多學生還習慣于“滿堂貫、英譯漢”的傳統的應試式的教學方法。再加上許多孩子在課堂上表現出靦腆害羞,不愿意開口說英語,以至于教師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讓英語成了名副其實的“啞巴英語”,從而嚴重地影響了我們的口語教學。
面對種種不利因素,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消除他們的畏縮心理,樹立其學英語的信心,使其建立良好的說英語習慣。
一、教學內容貼近生活,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應貼近于生活,能充分反映初中生的日常生活,所學的內容能應用到他們所熟悉的生活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的范圍與生活的范圍相等,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教育。”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備課過程中,既要備教材、注重知識梳理的同時又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從而確定適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上到牛津英語九年級上冊的Unit two一課時,為了使學生開口說英語,加強對顏色和其特征的理解,我故意在教學活動環節上加上了Activity。我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顏色,并針對自己的特征、對于人類心情的影響以及建議日常衣著搭配等做自我介紹:Im…….I am a…… colour I can……學生分別上臺“自我”介紹,學生的熱情很快被點燃,有的學生甚至把課本外獲取知識帶進了活動中,課堂效果十分的高效。
陶行知先生說過“蓋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因此,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如韻律詩、兒歌、游戲、會話表演等,可滿足小學生的表演欲,因此也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真實語言情境,營造濃厚口語氛圍
(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境是人們運用語言交際時的背景依托,它對于口語表達有潛移默化的促動型。但我們生活在非英語的語境里,我們不能指望著我們農村孩子回家跟自己的父母進行英語的口語交流。因此課堂就成了我們傳授知識的主要場所,我們教師課堂上應設法營造英語氛圍,盡量使用英語組織教學,避免或者少用漢語,使學生能在課堂上多聽到英語,能用英語思維思考問題,用英語來回答問題。剛開始時,學生很不適用,聽起來很吃力,我們老師可以使用身體動作語言,手勢以及簡筆畫來幫助他們理解教師表達的意思。時間久了,學生的詞匯量多了,他們也就漸漸地適用了英語的語言環境,慢慢愛上英語,張嘴就能說英語,從而英語成績得到顯著的提高。如:在教學牛津英語7下Unit5 Reading—The ghost in the park時,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讓他們Reading部分改成了課本劇,然后在班里集體展示。學生們驚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我驚訝!甚至班上的幾個“后進生”也有了角色,英語對白說的非常好。
(二)豐富各種活動,發揮第二課堂的輔助作用
1.開設英語角。讓班級里面的“口語骨干”組織并檢查其他同學,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的愛好、興趣、以及生活趣事等。
2.觀看英文視頻。培養學生口語的節奏感。
3.朗誦英文詩、學唱英文歌。欣賞英文的語言美。
(三)運用語言材料,使學生在情景中學習
運用語言材料,使學生在情景中學習使學生通過交流發展交際的能力,并且創設良好的語音環境。例如:我校為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全校推展“雙語”活動,先對本校的青年教師進行英語日常培訓,再讓他們鼓勵學生在校園內用英語互相打招呼,平常能用英語說的,即使只是一個單詞也可以用英語來表達。這就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創造了良好的語音環境,并且增加了聽、說的練習機會。
三、運用表揚鼓勵,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在這種特殊的班級集體中,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沒有足夠的信心,只要開口說英語就怕說出錯,遭到同學的嘲笑,加之本身性格的內向,導致他們更不愿意開口說英語。這樣,教師首先要深入班級,去了解每一位學生。對于一些性格靦腆或是自尊心較強的孩子經常用“Good,Great”等課堂用語來鼓勵表揚他,哪怕他只是開口說了一個簡單的單詞,簡短的句子。其次,對于這些學生,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難度適當的問題來提問他們,例如,大家常說的“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等,這些簡單的句子對于英語佼佼者來說或許很簡單,但剛接觸英語的孩子通過回答簡單的問題,可以提高他們習得英語的信心。
口語技巧不是短時期就能解決的問題,必須在教師有計劃的指導訓練下,才能循序漸進地提高。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時應采用各種有效方式,鼓勵學生積極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