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華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作文教學要讓孩子大膽想象,敢想敢說,學會自由表達。
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比較看重習作的結構,一般會讓學生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或者時間先后順序進行寫作,因為我們分析課文有這樣一個環節。當然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結構方法。但如果讓學生只是比較僵化地應用類似這樣的結構進行表達,總是追求四平八穩而不見個性的敘述發展過程的話,筆者認為,同樣也會束縛自由的思想。
小學習作應該是兒童的,“兒童作文”就應該體現兒童的個性化,兒童作文要關注什么呢?個性化的兒童作文除了要關注孩子們生活中真實的個性化經歷,體現個性化的兒童思維和個性化的言語表達外,筆者認為,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習作結構布局方面的自由、新穎、淡化體裁和不拘一格上,讓孩子們個性寫真,自由表達。
我們不妨來讀讀下面這幾篇學生的習作:
【例1】
關于長大的數學求證題
在不知不覺中,我慢慢長大。成長過程中,有喜有憂,有笑有累,有樂也有苦。一起來欣賞一下我的成長習題。
已知:這時墻上的時鐘上正指著22:59,而書桌上還有兩張半的練習卷等著我去“消滅”,可是此時的我,上眼皮和下眼皮已經開始打架了。
求:我是繼續攻克難題,做老師眼中的乖寶寶,還是先上床休息?
解:先睡覺吧。不過再仔細一想,如果現在去睡,明天老師肯定把我當典型批評。批評又怎么樣,我先是個孩子,然后才是一個學生嘛!睡吧,睡吧!睡覺時間不夠人會長不高的。這可是老師告訴我們的。
批閱者:一個害怕老師的我。
可以說,這是版塊式結構作文中的一個版塊,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放棄了傳統文體,不為傳統文體束縛,忠于自己的內心,嘗試自由表達,風趣地以一道題的求證方式傾訴成長中的得意與煩惱,值得我們學習。由此,不能不令我們反思“兒童作文”的個性化與習作結構的內在聯系。
【例2】
我的經典想法錄
立志文學社 楊雪柔
1.作業做了一半,不想做下去了:哦,休息一下,打盹之后馬上回來!勞逸結合還是很有必要的!
2.作業特多,上眼皮與下眼皮打架時:問世間床為何物?只要睡著舒服就好。
3.清晨,朦朧中睜開雙眼:為什么白天那么漫長,夜晚一閉眼就過了?
4.聽到老爸的鼾聲:我不可否認,這是我聽過最難聽的催眠曲,但是我依然可以安然入睡。
5.星期天卻一早被老媽給拉了起來:上帝,再給我十秒,就十秒,十秒后,我自動蘇醒。
6.在床上一氣呵成作文時:這就是床的力量,靈感來自美夢。
例2其實就是一篇孩子描寫內心獨白的習作,這些純真的想法來自于孩子們的內心深處,小作者用這種歸納集中的方法來展現,簡潔明了,讀后又讓人深思。當然這樣的內心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加展開一些,更豐富一些,還可以有這一方面專項的習作訓練,那我們學生還會擔心作文寫不長嗎?只要我手寫我心!
【例3】
好玩的口頭禪
立志文學社 鐘巾越
太神奇了
創造者:錢邁城
普及率:百分之九十
特喜用者:錢邁城
光榮事跡:
自從那節科學課我們做了一個神奇的實驗之后,我的同桌——錢邁城的口頭禪就變成了“太神奇了”,不管遇到什么事,他總會說句“太神奇了”。
有一次,我在做習題,錢邁城轉過來,指著習題驚喜地說:“太神奇了!這道題你也會啊,你教教我吧!”我高興地答應了。過了一會兒,我長噓了一口氣,終于教完了!“太神奇了,謝謝你!”我哭笑不得地說:“你能不能不說太神奇了?”“啊!太……”他捂住嘴,生怕再來一句“太神奇了”。
在強調心靈放飛、自由表達的今天,原來作文也可以這樣寫。
【例3】
這樣板塊式的作文結構跳躍性大,同時具有靈活性,這樣更適合孩子們表達自己的內心自由思想。如果把幾個片段組合在一起,就是一篇很有個性的、好玩的習作了,這樣的“個性寫真、自由表達”學生寫起來還會有畏難的情緒嗎?
【例4】
考試詠嘆調
立志文學社 張夢瑤
?
“什么?文學社也要考試?”
“五分鐘要完成十五道題,這是不可能吧?”
教室里議論聲此起彼伏,但師命難違。
考試開始了,還好,就是題目多了點,內容是簡單的。開始吧,才五分鐘呢!同學們個個埋頭苦寫,教室里聽到的是沙沙的寫字聲。“還有30秒。”胡老師說話了。“還有3道題呢,抓緊!”我這樣提醒自己,速度又加快了一倍,真可謂是“爭分奪秒”!
!
“同學們,你們看看第一題!”
第一題:請你仔細讀完所有題目。這也叫題目,我當時可是不屑一顧的。
……
“請你再看最后一題!”
第十五題:如果你讀完所有題目,請你只做第二題:寫上你的姓名。
“啊,就這么簡單啊!”
“同學們,的確簡單,但是,這簡單的背后告訴我們什么?”
“?!……”,用三個標點符號作為習作的小標題,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這三個標點符號概括了作者在這場特殊考試的三個階段的心情,這又“另類”了。這樣自由的表達方式給了學生創新的空間,尋找到了自己個性化的表達方式,超越了文本和結構的束縛。
現如今,直接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小學生作文已越來越多,這就更要求我們老師不適宜以單一的文體結構去束縛學生的充滿個性的思想,扼殺孩子的閃現著生命的靈性。筆者認為,我們的作文教學必須更加接地氣,能根據孩子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讓他們運用常見的、比較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習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你說孩子還有不喜歡習作的理由嗎?
上面的例文都是來自筆者帶過的學校立志文學社的學員習作,從這些孩子平時的作文來看,他們更喜歡具有個性化的,表面上看似比較“另類”的習作表達結構。習作的形式最后都是為表達思想服務的,為自由表達服務的。怎么寫決定于怎么想,平時的自由作文,我們可以多一點淡化習作結構,讓“兒童作文”的個性化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