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汕璐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的28個字,蘊含很多的道理,不僅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也為材料作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基石。運用好節氣歌,能幫助學生在主動運用素材中獲得更多豐富感知,利于他們在相互表達交流中積淀深厚語料,獲得更多的感知。節氣歌能給協作活動提供明確的目標方向,能幫助學生在靈活運用中生成豐富感知。
一、順勢而導:把握節氣特征
二十四個節氣,如同不同的娃娃,各有各特征,有的熱情奔放、有的靦腆憨厚、有的則是冷酷無情……這些特征是學生認識天氣,了解農業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是他們豐富認知思維情感的重要平臺。教師則可根據節氣特征主動順勢而導,便于他們在實踐寫作中深化理解,形成深刻感知印象。
二十四節氣本身就是自然法則,就是人們順應自然進行勞作和生活的指南針。如,在“夏滿芒夏暑相連”中針對立夏、小滿、芒種、夏至等不同的節氣,可組織學生在節氣當日,一方面,收集相關的習俗,幫助他們在深入領悟其中的內容中獲得更多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可引導學生運用隨筆的形式記錄當日的發生情況。很多同學圍繞相應節氣主動描述了自己看法,像有位同學在描述“夏至”時候,聽見樹枝從中有嬋兒鳴叫的聲音,一只鳴蟬,猶如夏的精靈,臥伏于蔥綠之中,高聲吟唱,時而高,時而低,聲音是如此的宛轉悠揚。有的同學在描述“處暑”時,看見農民伯伯在田地里揮汗如雨般的勞作著,不停地插著汗水,我真想上千幫助農民伯伯除草,等等。圍繞各種不同的節氣進行描述,能幫助學生在主動深入描繪刻畫中獲得更多的深刻感知,利于他們豐富感知體驗。多建議學生運用互動展覽的形式進行交際,幫助他們在集思廣益中相互學習,掌握節氣的不同特征。
突出各種不同節氣的特征,能幫助學生在主動深入探知的過程中獲得豐富認知,利于他們能主動轉變思維方法進行描述。多給學生提供相關的案例,幫助他們在主動歸納總結中豐富情感,幫助他們在深入交流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為作文表達奠定堅實基礎。
二、巧借想象:活化節氣內容
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更是驚人的。如果將每個節氣當成是人們心中的一種感受,定會有不同的表達意義。發揮好學生的想象力,引導他們在作文中有針對性描述相應的特征,更利于他們在準確運用中獲得深刻的感知體驗,形成豐富的獨特認知。
巧借想象,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獨特感知。如,在描述“立春”時,不妨運用嬰兒降生來表達人們的喜悅之情,感受到“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美好祝愿,讓人們從天氣漸漸轉暖中感受春的氣息,體味到一種轉折和新舊交替的過程。在描述“驚蟄”時,不妨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在土地里懶洋洋的蟲兒,仍然蜷縮著肥胖的身子待在洞里一動不動,突然,一聲驚雷,把萬千蟄居沉睡的生命喚醒,就像父親的棒喝,讓調皮的兒童不再偷懶,主動催生奮發向上的激情和動力。在描述“大雪”時,可請學生觀察大雪飄落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大片大片落下中尋找其中值得描述的內容,等等。這些想象,能給學生更多豐富的語言表達素材,利于學生在自由描述和主動運用中獲得深刻感知印象。
根據節氣表達內容的不同,組織學生在描述中有針對性挖掘相應的信息,利于他們在整合資源中深化感知。根據節氣的特征,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法和細節描寫展現各個節氣的特征,幫助他們在深入表達中積淀語料素材。
三、關注活動:豐富節氣內涵
二十四節氣中不僅包含著一定農業生產生活內涵,更多演變為人們一種修身養性的活動。利用好各種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深入探知挖掘其中的有價值信息內涵,便于他們在真正深入整合資源中獲得豐富認知感受,給他們更多的實踐運用機會。
運用活動指導方式引領學生更主動思考和作文,便于他們在真切感知中形成深厚感知印象。如,在“清明”時,可運用手抄畫報的形式要求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清明的故事,要求學生運用圖片資料展示的形式鼓勵學生他們進行自我創作,收集更多的有價值信息。除此而外,可要求學生運用圖片資料展覽的方式就各自收集的內容進行相互交流展示,幫助他們在深入協作交流中深化理解感知。在清明節當日,可帶領學生到田野里散步,感受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的氣息,請學生觀察河邊的楊柳條形狀,組織他們從郊外踏青,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等活動,幫助他們深化理解感知,形成豐富的表達素材。
結合活動內容,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感受主動予以表達,幫助他們在深入總結和主動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更多豐富語料。建議學生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描述活動所見所聞,鼓勵他們在主動抒發自己情懷中獲得更多的不一樣獨特認知感受,幫助他們在深入探究中增強學習的內生動力。
總而言之,借助二十四節氣歌,能幫助學生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獲得更多深刻體驗,利于他們在主動轉變思維方法中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基于節氣歌運用,多給學生自我拓展延伸的機會,讓學生在主動修補完善的基礎上獲得更多豐富感知,形成不一樣的語料,切實提高寫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