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戰(zhàn)
閑時讀七堇年的游記,一個標題在心中莫名地記了很久:“伊利比亞之藍”。
那時,我迷戀于色彩。翻開書,從一個普普通通的灰色也能分出“勻色”“漸變,如被刀刃割開的金屬質感”等等。說實話,我并不是特別鐘情這樣的句子。它們確實寫得很不錯,但總感到修飾過多,反而讓美麗的文字像是炫耀技巧,缺了真實。
而當我瞥見這個標題時,剎那間,心里像是經歷了一場地震。緩過來后,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美感冉冉而生,似乎整個人都要陷入這純粹的藍色里了。
沒有任何多余的贅飾,簡潔幾筆就勾勒出一個最真實本色的藍,讓人心向往之。
后來我陸續(xù)看了一些其他的文章,皆無此般動人。對于我一直深深愛戀的自然,許多漂亮措辭讓人眼花繚亂??吹枚嗔耍乙驯娌怀鲇斡浥c旅游廣告的區(qū)別。我反復思索,為什么人們總是喜好在自然風光前加大片的修飾?就像燉一鍋雞湯卻不停的加水一樣,熬得越久,味卻越淡。這當真美化了自然么?恐不見得。
由此,我想起曾讀過的一篇散文。介紹九寨溝時,該作者用了這樣的語句“這里是九寨溝,國家5A級景區(qū)?!蹦瞧恼卤緦懙猛?,可這句卻使我不由嘆息——為何給自然貼標簽?這不是對自然多余的贅飾么?它不會因為被稱為“5A級景區(qū)”就美麗三分,也不會因為沒有修飾就褪下原有的清純容顏。相反,不做任何雕飾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你可以看到自然隱藏在歲月后的靈魂,領略它經歷時光變遷后依舊不變的磅礴的生命氣息。我以為,這才是其價值所在啊。
或許,我不能怪罪這位作者。在當今快餐文化的沖擊之下,若不在自然風景前貼些這樣那樣的標簽,許多人看都不會看它一眼。這正是某些現(xiàn)代人的通病。太講究所謂“效率”,對任何風景都不再有自己駐足領悟的耐心。殊不知這樣忙于添加標簽,自然真正的風韻反被無窮多的飾物所掩蓋了。人們最終看到的是什么呢?或許只是一堆多余的修飾吧。
對自然層層疊疊的“裝飾”,本就是多余的東西。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千百年前的賢者如是說。古人們使用的是物質意義上的裝飾,現(xiàn)代人則在無形中以言語與文字涂抹自然。前者更為明顯,后者隱晦,但流毒更深。我們不能假裝自己對自然的種種修飾真的使對它的游覽更有效,那是自欺欺人。這樣的“修飾”,也許能起到一時的方便,但長期下去卻無法完成心靈境界的提升,只會讓人急于求成,缺乏必要的沉穩(wěn),甚至影響到整個時代風氣。因此,我們必須做點什么。
循著那句“刪繁就簡三秋樹”,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美麗的總是簡潔的,至繁的最終形式歸于至簡。
刪去多余的修飾,你才會品讀出自然的內涵。那不是什么用來讓人陶冶心靈的工具,不是用來增長閱歷的對象。它只是它,以最原始最本真的樣子播撒著生命的芬芳和歡愉,展示生命的優(yōu)美。同時,若你肯摘掉那些修飾品仔細看看——它其實啟示你,人生應如自然一般,拒絕干擾的修飾品,遵循本心,攜著寧靜平和。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靜下心來,品讀自然,探尋人生應達到的的純樸清明,其實并沒有那么難……
到那時,你自己是不是會像自然一樣,只見溫潤而不見浮華呢?刪去人生多余的修飾,你才會明白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哪些如過眼云煙不值得挽留。生命不過百年,刪去贅飾才能收獲風景,抵達最好的自己。這一點,于自然,于人生,都是一樣的。
畢竟,當你的生命被多余的修飾所填充時,便沒什么空間來容下一個真正的你了。
(指導教師 ?管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