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曉秋
【摘 要】
直塘老街,始于宋代,興于明代,有著一種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氛圍,臨河老宅重重疊疊、寧靜古遠,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它具有悠久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傳承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物質資源
【關鍵詞】
直塘老街 作文
一、搜集有關直塘老街的故事,激發寫作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把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學的重要位置上,使學生對寫作有興趣,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注意培養和保持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對三年級學生來說,作文絕不是件苦事,而是一件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樂事!對于直塘的孩子來說,直塘老街是那么的熟悉,那么我們就要利用好這一資源,用直塘老街故事,來激發孩子寫作的興趣,叩開孩子的寫作之門。一是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同學、家長等走一走、逛一逛直塘老街,搜集有關直塘老街的故事、美食、歷史文化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觀察,在活動中觀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調動寫作文的積極性。二是利用語文課,每天上課前5分鐘,讓學生上臺講一講你所知道的直塘老街,把學生講到的好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的“每日一語”一欄,這不僅讓三年級的學生知道了直塘老街的故事,還學到了一些好詞語,為今后寫作奠定了基礎。三是可以讓學生把搜集到的直塘老街故事摘抄下來,還可以做成漂亮的老街賀卡、手抄報、書簽等,配上自己精心設計的圖畫以及簡單的文字介紹,這樣的方式學生很喜歡,不但讓孩子更深入地了解了直塘老街故事,而且激發了孩子的興趣,真是一舉兩得啊!四是可以在學生了解直塘老街的故事后,寫一段導游詞來介紹直塘老街,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在介紹直塘老街美食故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先畫下來,涂上顏色,再在邊上添加文字介紹。最后把一個個小片段串聯起來,一篇作文就形成了。學生就在這種邊畫邊寫中進行創作,他們寫作的興趣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通過創設學生愛學、樂學的情境,激發學生觀察直塘老街的興趣,從而開啟孩子的寫作之門!
二、了解有關直塘老街文化,豐富寫作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三年級學生的作文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三年級學生由于生活單調、閱讀面狹窄,在寫作文時往往無話可說,因此,我們就要利用好身邊的資源,為學生的寫作積累素材。那么,對于直塘的孩子來說,直塘老街就是一個多么好的資源呀!直塘老街,始于宋代,興于明代,有著一種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氛圍,臨河老宅重重疊疊、寧靜古遠,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它具有悠久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傳承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物質資源。學生漫步在這樣的老街上,我想學生的寫作靈感肯定油然而生。為了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直塘老街的文化,我校仲老師為課題實驗班的孩子做了題為《那條街那座橋那些人——直塘老街文化知多少》的講座。這個講座讓孩子們一下子對直塘老街產生了興趣,孩子們不由地贊嘆:直塘的歷史真悠久啊!直塘的名人真多啊!直塘老街原來有這么深的文化啊……趁熱打鐵,金校長又帶領這些孩子去參觀直塘老街,讓孩子們去觸摸歷史的痕跡,去聆聽歲月的聲音,去感受老街深厚的文化底蘊!普濟寺(直塘小學1904年開辦的舊址所在)、普濟街(見證直塘最鼎盛的繁華)、大石橋(太倉州第四橋)、七浦塘(歲月流逝,直溪筆直依舊)、鎮中街(現存直塘古老的商鋪舊址)、平弄(窄窄的巷子)……孩子們聽著、走著、看著,雕梁畫鳳的屋檐、移步換景的窗格、幽深的弄堂、古老的木門、獨特的建筑結構、碎石鋪就的小街、美麗神奇的傳說,無不訴說著老街的歷史,深深吸引著同學們。當然,在參觀直塘老街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觀察直塘老街周圍事物的方法,讓學生善于觀察,有序觀察,重點觀察,調動學生觀察事物的主動性。最重要的還是要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會現象及生活內容積累起來,沉淀為自己作文中最真實、感人的素材,由直塘老街故事引路,讓三年級的孩子們快樂啟步!
孩子們的創造力是無限強大的,我們發揮孩子的優勢,煥發孩子的寫作思路。直塘老街除了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著很多美食,訴說著它們的故事。江南水鄉河流眾多,灌溉方便,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種植水稻和小麥的好地方。直塘地處江南水鄉,以大米、面粉、糯米、五谷雜糧等為主食,這些食材可以做成各具特色的美食。每年11月,學校都會開展水鄉美食節活動,你瞧,酒釀小圓子、南瓜餅、五香豆腐干、冰糖葫蘆、小籠包、銀耳蓮子羹……一塊塊孩子們新手制作的“廣告牌”已經豎在了攤位前。你聽,“小推銷員們”已經吆喝起來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不來嘗嘗我們的美食,你會遺憾終生”……“都說冰葫蘆兒酸,酸里面它裹著甜。都說冰葫蘆兒甜,可甜里面它裹著酸。糖葫蘆好看它竹簽兒穿,象征幸福和團圓,把幸福和團圓連成串,沒有愁來沒有煩。”歌詞唱得好,小朋友們做得歡。只見孩子們把一個個山楂、草莓、番茄、金桔插上牙簽或串成串,裹上已經融化冰糖水,不一會兒,外面的冰糖就凍住了,咬上一口,酸酸甜甜,勝是美味。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南瓜、酒釀、番薯、韭菜等都是直塘的特產,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將家鄉的特產與面團相結合,就做出了一道道聚視覺與味覺一體的家鄉美食——酒釀圓子、南瓜餅、韭菜薄餅、餃子……在孩子們的學習制作中,也有模有樣地呈現出來了,真可謂和和美美,花樣百出。這里不僅能看到“小廚師們”親手制作美食的過程,更能品嘗到直塘老街的美食,讓大家在校園中就能感受到水鄉傳統的飲食文化。三年級的同學們以此為契機,把活動的流程,把美食的制作過程,把自己的創意,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一一寫進了自己的作文中,生動而又真實,寫著寫著,都會讓人垂涎欲滴、回味無窮!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科學地幫助三年級學生邁好作文的第一步,順利由寫話階段向作文階段過渡,并有效地消除學生懼怕寫作文的心理,對作文有興趣,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和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作文素材的習慣,讓直塘老街故事引路,明確作文的素材其實就來自我們的生活,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從而覺得作文并不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將進一步改變學生以往寫作文中存在的“不想寫、不愿寫、不樂寫、無事寫”的現狀,逐步轉變為“想寫、愿寫、樂寫”的良好態勢,開啟快樂作文之旅!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
【2】王時彬.小學語文三年級起步作文指導方法初探【J】.蘇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