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摘要] 目的 總結心臟介入導管室手術患者護理中無縫隙流程化管理模式的應用情況,以及對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 2015年6—12月實施導管室介入手術治療患者70例,分別采用不同護理管理方法,并對其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結果 實施護理管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率、血壓以及胃腸道功能恢復、下床活動時間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無縫隙流程化管理模式應用于心臟介入導管室手術中,可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 無縫隙流程化管理模式;心臟介入導管室;康復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3(c)-0042-0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of seamless flow manageme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rehabili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from December to June 2015 undergoing catheterizat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Different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were used and their effect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management,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seamless flow management approach is used in cardiac interventional catheterization proced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 Seamless flow management mode; Cardiac interventional catheter room; Rehabilitation
隨著當前臨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逐漸增加,臨床心臟介入手術實施率逐漸增加,相較于開放手術,心臟介入手術具有微創、安全、術后恢復快的優勢,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心血管疾病[1]。但因手術實施過程中,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出現血壓驟降、術中休克等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術后早日康復[2]。為提高手術治療效果,臨床提出可在手術室護理中結合無縫隙流程化管理護理模式,2015年6—12月該文對該護理管理模式實施情況以及效果進行總結,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研究該院收治的接受心臟介入導管室手術治療的70例患者,參與該次研究的患者均神志清晰,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為20~63歲,中位年齡為(46.2±3.8)歲,觀察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為22~64歲,中位年齡為(46.4±3.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研究。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根據具體心臟病癥不同,實施對應的手術治療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加強術前常規基礎護理管理,術前盤點檢查手術器械、手術準備物品,術中做好護理配合,術后導管護理管理;觀察組在常規手術室護理中實施無縫隙流程化管理模式,護理管理內容分別包括:①物品、藥品管理,規范管理一次性物品、手術室搶救器械以及急救藥品、常用藥品的管理;②感染管理,制定感染管理方面制度,并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學習培訓,嚴格落實做好感染防控工作,減少或預防感染發生;③流程管理,針對不同心血管病癥手術制定對應的流程管理,護理人員則嚴格要求自己根據流程完善落實護理措施;④人員管理,主要指兩方面:一方面加強護理人員業務素質能力的培養及管理,另一方面是加強自我防護的管理能力,具體內容細微觀察力、準確預見性、熟練的手術操作能力以及配合能力、影像識別能力,自我工作狀態調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⑤強化患者管理,分為3個階段:術前護理管理,術前健康教育、相應的飲食調理以及腸道準備工作;術中護理管理:術中配合以及與患者的溝通工作,術中采取措施減少應激反應以及預防并發癥發生;術后移動患者,注意不能觸碰導管與傷口,在患者清醒后提供針對性心理疏導護理,緩解患者的疼痛,若有必要可實施鎮痛處理,做好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加強對患者的運動飲食指導。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收縮壓、舒張壓)以及患者預后效果,通過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開始下床活動時間評估預后,時間越短,則表明預后效果越良好。
1.4 統計方法
數據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水平對比
對照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分別為(78.9±1.5)次/min、(142.0±4.0)mmHg、(92.0±4.0)mmHg,觀察組分別為(72.5±1.7)次/min、(120.0±3.0)mmHg、(84.0±3.0)mmHg,實施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率、收縮壓以及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380,26.311,9.568,P<0.05)。
2.2 評價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
對照組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開始下床活動時間為(4.6±0.6)、(6.5±0.7)d,觀察組為(2.1±0.2)、(3.5±0.5)d,觀察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開始下床活動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640,20.925,P<0.05)。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心臟介入導管室手術也得到快速發展,為了更好適應快速發展臨床手術水平,臨床提出也應不斷提高心臟介入導管室的管理水平,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與現代化[3-4]。手術室是醫院診斷、搶救的重要場所,雖然手術可成功救治患者,但手術實施過程中會破壞組織的完整性,會傷及機體,而且為了保證手術成功率,手術操作技術水平要求較高,而手術實施中有工作時間長、不安定等風險因素,手術實施風險較大[5]。而作為醫院重要搶救科室,如何提高心臟介入導管室手術的治療效果,減少或控制不安全因素、手術風險,改善預后,是臨床研究的重點[6]。
無縫隙管理模式是以科學管理為依據,以先進管理為指導,通過業務流程重組、優化職能等方法,形成具有咨詢、反饋、決策、執行等功能的管理系統。該管理模式始終以人為本,保證各項工作完整連續[7-8]。無縫隙流程管理模式中實施物品藥品管理、感染管理、流程管理、人員管理、強化患者管理等,規范手術操作流程。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實施護理管理后,心率、血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開始下床活動時間少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的護理效果以及促患者康復效果顯著。
心臟導管介入室手術中實施無縫隙流程化管理模式,制定合理的手術流程,有利于提高整個醫院以及手術室的運營,提高工作效率,減輕患者的住院時間、經濟負擔,對于醫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林敏橋.院內外無縫隙流程化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搶救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4,12(31):2956-2957.
[2] 賴碧瑩.院前與院內無縫隙救護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11):142-143.
[3] 王潔貞.院前和院內無縫隙救護流程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護中的應用與效果[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7,38(4):143-145.
[4] 趙華,耿希華.無縫隙交接班流程在ICU危重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7):44-46.
[5] 殷杰,吳波.我院無縫隙管理模式應用于手術流程管理的體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4,30(12):908-909.
[6] 裔雅萍,徐宇紅,韓惠芳.急救護理流程再造在急診搶救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2,26(9):2484-2485.
[7] 柴小艷,梁春萍,黨小雅,等.品管圈對改善心臟介入圍手術期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與生存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5):161-162.
[8] 歐仁琪咪克,李艷紅.護理安全管理在心臟介入圍手術期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2):248-249.
(收稿日期:201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