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艷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采取風險管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數據統計的66例樣本資料均參考隨機數字表法的形式進行平均分組,樣本均來源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納入以及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將采取常規管理患者作為參照組,將采取風險管理患者作為實驗組,統計驗證參照組與實驗組組冠心病患者不良反應計算值、對護理滿意度的評分。結果 實驗組冠心病患者不良反應計算值12.12%、護理滿意度評分(90.23±5.22)分對比參照組患者不良反應計算值42.42%、護理滿意度的評分(70.54±4.1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風險管理應用于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效果顯著,具有借鑒的價值。
[關鍵詞] 風險管理;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3(c)-0061-02
風險管理屬于管理程序的一種,是識別、處理以及評價潛在的或者現有的醫療風險的方式,可降低發生醫療風險事件的概率,降低風險事件損害醫院與患者的程度。冠心病的高發階段為中老年人群[1],具有病情變化快、病情重的特點,且因老年人存在特殊的心理與生理,以及外界環境的變化與疾病,會對患者安全性造成嚴重影響。現報道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納入以及收治的66例冠心病患者經常規管理與風險管理之后的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數據統計涉及的所有樣本均來自該院收治的66例冠心病患者,以管理方法不同作為分組模式,將33例患者納入參照組,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18例,年齡最大數值78,年齡最小數值40歲,中位年齡數值為(57.81±5.67)歲,病程最長43個月,病程最短20個月,中位病程數值(32.32±3.21)個月;將33例患者納入實驗組,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7例,年齡最大數值79歲,年齡最小數值42歲,中位年齡數值為(56.87±7.21)歲,病程最長44個月,病程最短21個月,中位病程數值(33.54±5.69)個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將常規管理應用于參照組,實施生命體征監測、衛生管理、病情觀察、早晚巡查等。將風險管理應用于實驗組:①識別風險,中老年是疾病高發人群,且因器官功能與機體功能出現不同程度退化,同時機體反應力、免疫力也比較低,十分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具有不典型、多樣性的特征,進而提升診斷難度,所以,需要盡早鑒別突發性心跳驟停、心功能衰退、心率失衡等情況,避免耽誤最佳救治時機[2]。②建立監督機制與風險預防機制,依據冠心病特點,構建住院患者安全評估報告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儀器使用規范、安全陪檢制度、床旁交接班制度以及臥床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等,且制定介入檢查規范、轉入轉出流程、術前術后護理常規、臨床護理搶救預案等,建立護理質量管理小組。依據每月工作計劃護士長制訂每周以及每天的護理項目[3]。組織小組成員定期檢查,及時反饋檢查結果,與個人成績掛鉤。科室配備專人管理儀器設備,制定相關工作職責,建立使用維修儀器登記本,保證所有設備處于完好狀態。③構建腕帶識別標示制度,為了顯著提升醫護人員識別患者的準確性,需要切實遵三查八對制度,同時構建腕帶標示制度,將腕帶應用于意識不清出、無自主能力、昏迷的重癥患者中,是每項操作實施之前辨別患者的有效方式,適合應用在重癥躲護病房、急診搶救室、手術室。為了降低發生跌倒、墜床事件,臥床休息患者需要增加護欄,在合適位置設置呼叫鈴,告知患者以及家屬相關防范措施。④提升護理人員識別風險的能力,醫護人員巡視病房過程中認真聆聽患者的主訴,觀察患者的呼吸、表情、臥位。評估患者既往史、意識情況、活動能力、心里情緒等,對于高危人群適當提升巡視次數,落實陪護措施以及健康教育。妥善保持各種導管的通暢,促使儀器始終處于正常狀態[4]。⑤培訓醫護人員綜合素質,強化醫護人員防范風險意識,依據醫院科室特點以及護理人員工作能力,給予護理人員分層次理論操作,培訓護理人員溝通能力,依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層次護理人員培訓方案,且培訓過程中注重護理人員的個性化培訓,依據不同病種、不同患者設計不同的培訓場景,提升護理人員解決問題、觀察問題的能力。重點培訓心肺復蘇術、監護儀、除顫器、心電圖機的使用操作能力。每月定期開展安全討論會,以病案討論、晨交班以及教學查房等模式來評估潛在的風險,提升護理人員評估護理風險以及防范風險的能力[5]。⑥護理風險出現之后管理,避免風險事件發生中做好預防工作是關鍵,如果出現風險,需要依據合理措施來最大限度降低風險損害。護士長及時進入現場,尋找發生風險的經過,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盡可能在科室內部解決糾紛、投訴,同時需要與醫務辦公室、護理中心進行溝通,必要的時候依法保存實物或者病歷。科內定期組織全體護理人員討論與總結風險事件,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處理措施,預防再次發生類似事件。此外,依據風險事件處理結果,對當事人進行叩痛警告、批評教育等相關處理[6]。
1.3 觀察指標
采取該院自制調查文件統計患者滿意度,不滿意為低于60分,一般滿意為61~70分,滿意為71~80分,非常滿意為超過90分。
1.4 統計方法
數據分析均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統計比較實驗組與參照組冠心病患者不良反應計算值
數據統計研究顯示,實驗組冠心病患者不良反應計算值12.12%顯著低于參照組不良反應計算值42.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統計比較實驗組與參照組冠心病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評分
數據統計研究顯示,實驗組冠心病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評分(90.23±5.22)分,參照組冠心病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評分(70.54±4.1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7.024 8,P=0.000 0<0.05)。
3 討論
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越來越注重護理服務質量,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護理要求。在臨床護理冠心病患者中雖然常規護理能夠適當幫助患者,但不能全面滿足患者實際需求,也不能將發生不良事件幾率顯著降低,進而促使存在較低的護理管理滿意度。臨床上為了給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需要全面貫徹風險管理。風險管理過程中科室護士長具有主導作用,可提升護理人員防范風險的意識,且做到人人參與。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具備敏銳觀察力以及豐富臨床經驗,能夠準確掌握工作的薄弱環節,也能夠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采取合理方式降低發生風險事件的幾率[7]。風險管理應用之后可了解患者實際需求,最大限度滿足患者提出的各項需求,實施合理的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防范意識,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信賴護理人員的程度,降低醫療糾紛以及突發事件發生概率。護理風險管理是需要持續且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是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的一種有效管理措施[8]。
該次數據研究顯示,實驗組冠心病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評分(90.23±5.22)分高于參照組冠心病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評分(70.54±4.11)分。實驗組冠心病患者不良反應計算值12.12%對比參照組不良反應計算值42.42%顯著更低。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采取風險管理相比較常規管理更具臨床優勢,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杜春萍.探究風險管理應用在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的對策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266-267.
[2] 武翠翠.風險管理在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4):102-103.
[3] Gong Y. Analysis the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31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hina Health Standard Management,2017.
[4] 王璐,關鴻頊,畢明微.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風險管理的應用體會[J].今日健康,2016,15(2):249.
[5] 李華芳.風險管理在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的實施價值[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13):168-170.
[6] 紅格爾.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病房應用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14):355-356.
[7] Han NH, Room E, Function DO, et al. Analysis of Quality of Life of Diplocardia Nursing i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iabetes[J].Diabetes New World, 2017.
[8] 苗潔.分析風險管理在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20):167-168.
(收稿日期: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