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音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腦梗死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護理的教學體會。方法 選取來該院的實習生24名,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法,觀察組采用綜合性教學方法,比較觀察兩組的實習效果。結果 兩組實習生的教學病例患者滿意度,對照組為76.47%,觀察組為94.12%,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對照組實習生的考核平均分為(73.90±6.83)分,觀察組為(87.94±7.12)分,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實習生開展急性腦梗死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護理的教學體會,采用綜合性教學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加強護理專業知識的學習與鞏固,而且可以接觸廣泛的臨床實際病例,有利于實習生更快適應及勝任臨床護理工作。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介入溶栓;護理;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3(c)-0117-02
臨床護理教學課程是護理學專業學生進入臨床實習的階段,在此之前該專業的學生已接受全面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進入臨床實習后,參與到真正的臨床的過程,從而將理論知識轉化成臨床實際的本領。急性腦梗死是一種腦部的血供突然中斷而造成腦組織壞死的疾病。急性腦梗死具有發病突然和進程快的特點,其臨床癥狀為頭痛、眩暈、耳鳴、半身不遂、惡心、嘔吐等。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手段分為溶栓治療和一般治療兩類,其中溶栓治療是在發病后3~6 h內進行,具有起效快的特點。因溶栓治療術的廣泛應用,如何護理溶栓治療過程中的患者成為了熱點探討話題[1-2]。該院采用綜合性教學法,對實習生進行急性腦梗死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護理的臨床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9月來該院進行實習的本科學生24名,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12名,女性7例,男性5名,年齡22~25歲,平均年齡23.5歲;觀察組12名,女性6名,男性6名,年齡21~25歲,平均年齡23歲。兩組在年齡、性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016年8月—2017年8月來我院接受動脈介入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3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17例:女性5例,男性12例;年齡45~67歲,平均年齡56歲;發病時間3~6 h;病情程度:經頭顱CT結果顯示沒有外出血,沒有意識障礙17例,肢體癱瘓10例。觀察組17例:女性6例,男性11例;年齡44~66歲,平均年齡55歲;發病時間3~6 h;病情:經頭顱CT結果顯示沒有外出血,沒有意識障礙17例,肢體癱瘓1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病時間、病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患者是對照組實習生的治療對象,觀察組患者為觀察組實習生的治療對象。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的實習生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臨床的實習教學,實習生進入科室后,向實習生介紹完科室基本情況后,將實習生分配給不同班次按照大綱要求,開展疾病的理論知識與護理教學工作,并且定期對實習生進行考核。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的實習生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綜合教學法進行教學,具體教學內容如下。
①實習生到科室后要結合個人特點進行教學實踐,試將病例教學法應用于臨床護理實習中。動脈介入溶栓治療是指在患者處于局麻狀態下,進行右側股動脈穿刺,將導管插入動脈內,來確定病變的血管位置,將溶栓劑注入病變血管內,再進行病變血管造影,確定血管再通的情況,確定后,結束手術。②教學理念要貫穿于實驗設計,實習的目的掌握臨床護理的知識, 重點掌握護理知識。術前護理:急性腦梗死患者對疾病具有強烈的恐懼感,從而使他們的精神壓力表現過大,需要在進行動脈溶栓治療前進行心理護理,讓患者放松精神壓力,避免治療過程中血壓出現突變的可能;除了必要的心理護理外,還需對患者進行血壓、體溫、脈搏、呼吸、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原時間等基本生命體征的監測;進行碘、青霉素和普魯卡因的皮試及記錄;準備好尿激酶、生理鹽水及搶救藥品與器械,防止意外的發生。術中護理:協助患者正確臥于手術臺上,暴露出穿刺部位,給予患者氧氣,固定患者的四肢,若患者躁動則給予鎮靜劑;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瞳孔、血壓、神志、肌力、搏動和語言等生命體征與反射情況,一旦發生異常,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并全力搶救;配制溶栓藥物,觀察動脈加壓輸液的變化,隨時補充壓力。術后護理:包含穿刺處護理、并發癥護理和一般護理3個方面。穿刺處護理通常在術后對穿刺部位進行按壓,20~30 min后加壓包扎,再用砂袋壓迫6~8 h,下肢須制動24 h,在此過程中觀察該部位及其附近的皮膚顏色變化、溫度變化等。并發癥護理通常是指出血、再灌注損傷、血管再閉塞,因此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及反射情況,一旦發生異常,及時告知主治醫生進行處理。一般護理包含呼吸道護理、飲食護理及其他護理,其中呼吸道是保證患者呼吸通暢的關鍵,因此要關注患者是否有痰液,通過定時的翻身和拍背,將痰液排出;飲食護理是保障患者身體恢復的關鍵,需叮囑患者及其家屬飲食的要求及營養情況,選擇高纖維、低鹽低脂的易消化及吸收食物,可促進患者身體快速恢復;其他護理包含口腔護理及皮膚等方面的護理。
1.3 觀察指標
1.3.1 滿意度 根據滿意度評價表評定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滿分100分),大于80分為滿意;60~79分為一般,小于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人數×100%[3-4]。
1.3.2 考核評估 實習教學結束后,采用操作技能考核的方式,讓大家進行實踐操作,并通過筆試考試的形式,評估實習教學的效果。操作技能考核與專業知識的筆試考試總成績為100分,其中操作技能考核成績為40分、專業知識的筆試考試成績為60分。
1.4 統計方法
觀察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數據,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完成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實習生的教學病例患者滿意度結果
兩組實習生的教學病例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好于對照組(χ2=14.208,P=0.01),見表1。
2.2 考核評估結果
觀察組實習生的考核平均分明顯高于對照組(t=13.189,P=0.01),見表2。
3 討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腦梗死的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呈現逐步上升狀態。急性腦梗死的發病機制是用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形成血栓和粥樣硬化,從而使動脈血管官腔變狹窄甚至閉塞,從而出現局灶性的急性腦部供血不足的情況而引發的疾病[5-7];除此之外,異物隨著血液循環進入腦部動脈或用于供應腦部血液循環的頸部動脈,而出現動脈血流量劇減或阻斷的情況,導致相應區域的腦部組織出現軟化和壞死。
該研究采用綜合性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實習生逐漸熟悉科室環境及工作狀態,并且逐步開始了解動脈介入溶栓治療的方法,接觸急性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與生命體征檢測方法;學習及掌握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和術后護理,具備整個溶栓治療過程的護理能力。除了掌握臨床實踐的技能外,還需進行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的考核,來評估教學方法的效果。通過采用綜合性教學,對實習生開展急性腦梗死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護理的教學體會,采用綜合性教學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加強護理專業知識的學習與鞏固,而且可以接觸廣泛的臨床實際病例,有助于累積臨床經驗,有利于實習生更快適應及勝任臨床護理工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建龍,郝東寧,胡焱,等.動脈介入溶栓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7,17(15):2923-2925.
[2] 江玲,申雪紅.動脈內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3(25):212-213.
[3] 王燕.急性腦梗死介入溶栓術中綜合護理的應用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7,23(2):169-170.
[4] 郝艷梅.急性腦梗死動脈溶栓治療的護理[J].養生保健指南,2016(18):92.
[5] 王萍,王思杰.細節化優質護理對腦梗死靜脈溶栓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10):108-109.
[6] 張新芳,聶同英.探討老年急性腦梗死動脈溶栓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4(4):126-127.
[7] 曾金艷,蒙喜斯,黃彩球,等.介入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護理體會[J].醫藥前沿,2016,6(16):276-277.
(收稿日期: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