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慶云
[摘要] 該文探究在針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出通過加強腧穴知識的掌握;熟練掌握刺法和灸法;加強學生的臨床見習、實習環節;改進考核方式等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關鍵詞] 針灸教學;動手能力;提升方式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3(c)-0131-02
針灸專業是傳統中醫學中的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針灸包括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兩方面的內容。其中理論基礎是用好針灸的前提,而臨床實踐是針灸學習的必要環節、重要環節。針灸教學中也包括理論基礎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兩方面的內容,在理論基礎教學方面,國內現有的教師團隊大都能夠滿足學生理論學習的要求,但是在臨床實踐教學方面由于受實驗操作場地的限制、臨床見習時間的限制和學生人數的限制等諸多問題,導致學生動手能力較弱,甚至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針灸教學工作關乎中國傳統中醫技術的傳承和發展,在教學中應該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上,轉變培養方法和思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科研的創新能力,將所學到的針灸理論精髓運用到中醫治療中,不斷促進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1]。通過對該校學生的針灸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1 加強腧穴知識的掌握
穴位是針灸學的基礎,只有熟練掌握穴位的相關知識,包括每個穴位的準確位置、功能等,才能夠更加準確地取穴,從而使動手能力得到提升[2]。但是人體腧穴眾多,除了十四經361個腧穴以外還有許多經外奇穴、耳穴等。想要熟練掌握這些腧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現總結如下:①了解經絡系統在人體中的分布。腧穴的記憶依賴于經脈,熟練掌握經絡系統,達到綱舉目張,有助于腧穴系統規范的學習。②了解腧穴的主要作用及分類。腧穴有四類,包括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和耳穴。其中十四經穴是任督二脈和十二經脈中的一種腧穴,也被稱之為“經穴”。在作用上除了主治本經病證以外,還能同時顯示十四經及其所附屬臟腑的病證;阿是穴與疼痛密切相關,它的腧穴是疼痛相關的敏感(壓痛)點或病痛局部。這類腧穴比較特殊,既沒有固定的穴位,也沒有具體的名稱。通過用針刺激這些穴位,來使臟腑器官組織的病癥得到緩解。通過這樣的聯想式學習,可以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③了解腧穴主治的基本規律。腧穴在主治上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內在聯系,這些規律變化對針灸臨床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掌握腧穴的主治規律,也有助于腧穴主治病癥的記憶。大量臨床實踐發現,病癥與腧穴之間存在著一對多和多對一的關系,即多種病證可以選擇同一腧穴,多個腧穴可以主治同一病證。④掌握不同經脈的常用腧穴、重點腧穴。主要學習這些腧穴的物理定位、刺灸方法、主治功能、行針注意事項等。這方面內容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最關鍵的步驟。⑤激發腧穴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自己對針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有想學習針灸基礎知識的欲望,才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課堂學生的記憶程度和學習的效率??梢酝ㄟ^查閱文獻了解針灸學的最新成果和動向,了解針灸學的科研走向,來提高自己學習的興趣。以上5個方面的教與學,需要有合理的授課課時安排,其中①②③是了解內容,雖然內容不多,但是對④部分的掌握起到了鋪墊作用,因此不可忽視。第④部分是重點部分,這部分要求理論教學與實驗操作練習相結合,每次理論授課結束后安排相應的實際操作練習,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授課的整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利用學校圖書館等現有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進一步加強和鞏固腧穴的相關知識。
2 熟練掌握刺法和灸法
針灸技術的操作方法包括刺法與灸法。在治療技術上包括十幾種不同的刺激方法、刺激部位、與刺激強度,每種操作技術都對應著不同的臨床效果,對操作者也有不同的要求。在臨床實踐操作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病癥,需要選擇合適的針灸器具,并按照正確的步驟和方法入針,操作方法的正確性和入針的準確性決定了療效與安全[3-6]。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示范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針灸的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兩個方案:①改變教學方法。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板書和口頭講述,現在是多媒體時代,應用了多媒體課件、動畫、小視頻等手段,使乏味的課程變得生動有趣,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好的記憶,提高了整個教學的效果。②調整教學順序。在傳統的教學中,一般按照教學大綱的順序,先講解腧穴、經絡等基礎知識,再講解刺法和灸法。然而復雜繁多的經穴常常使學生感到乏味枯燥,對此調整了教學順序,在講解腧穴、經絡之前就讓學生接觸針灸,了解刺法和灸法的相關知識。這樣的調節不僅使乏味枯燥的課程變的生動有趣,同時也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每節課都要預留一定的學生練習時間,讓學生兩兩分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本節課刺法和灸法的適應范圍、治療作用和選穴原則,任課教師對學生的不規范操作進行糾正。
3 加強學生的臨床見習、實習環節
針灸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然而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往往在見習、實習上并沒有給學生安排太多課時。因此做了相關調整,延長了學生的臨床見習和實習環節,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臨床實踐學習。在每次見習、實習前教師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包括見習各科疾病的分型、治法、處方等,讓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學習。在診斷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臨床綜合分析能力;在治療和針刺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提問,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學們觀察幾次后就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教師對每一步的操作進行糾錯和改正。通過這樣的臨床見習、實習環節就可以真正地讓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4 改進考核方式
傳統的針灸考試方法主要是針對理論知識的筆試考核,這樣的考核方法使學生忽視了操作,而是單單為了分數而進行的應試學習。受這種錯誤學習觀念的影響,使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受到忽視。然而針灸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應付考試,而是最終走向臨床[7-9]。因此,對針灸學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采用“綜合能力測評”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能力的考核。該考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位為基礎知識理論考核部分,占50分;后半部分為實驗考核部分,即針灸實踐操作,占50分。兩部分得分之和算做學生的最終得分,通過這樣的綜合考核來衡量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
5 結語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改革,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有了一定的提升。針灸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要求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強化學生基礎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針灸教學的真正意義[10-11]。為了推動中醫學的發展并適應臨床實際的需求,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在針灸教學過程中,都在尋找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新方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加強針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腧穴知識的掌握;熟練掌握刺法和灸法;加強學生的臨床見習、實習環節;改進考核方式等等。針灸作為我國傳統中醫學的重要部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發揚針灸學不僅是對祖國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同時也是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針灸學的發揚需要更多的有良好動手能力的針灸學人才來突破臨床瓶頸,找到創新點。目前,大多數針灸學生都無法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夠,操作不夠嫻熟,無法將針灸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操作中。這主要歸因于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不夠,沒有達到學有所用的教學目的。新時代對針灸教學也有了新的要求,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針灸學成為了針灸教學的關鍵??傊?,針灸教學要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教師在按照大綱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學有所用。相信只要不斷努力,運用正確的思路進行針灸教學,我們的針灸學一定能夠發揚祖國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造福于人類社會。
[參考文獻]
[1] 周杰,趙文景,段延萍,等.實踐在針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5(9):54-55.
[2] 周鈺,牛相來,霍新慧.針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3):107-108.
[3] 華金雙.提高針灸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105-106.
[4] 呂少君.針灸臨床教學體會[J].光明中醫,2015,30(4):905-906.
[5] 洪嘉婧,李慧璟,李艷麗,等.“快速記憶挑戰法”促進《經絡腧穴學》教學效[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5):1062-1063.
[6] 張麗.針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J].大家健康,2017,11(9中旬版):274-275.
[7] 張丹英,張立平.中醫高等學歷教育在歐洲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醫教育,2007(2):102-103.
[8] 李曉寧,趙冬杰,亢連茹,等.PBL教學模式在《針灸治療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醫臨床研究,2013(6):151-152.
[9] 張昆,鄭君.PBL教學法在《針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及新模式的創建[J].中國針灸,2013(5):138-139.
[10] 董勤.刺法灸法操作技能實訓教學方案的設計思路[J].中國針灸,2009(12):175-176.
[11] 張敏,鄧永志,陳新華.“模擬針灸診室”在針灸治療學實訓課PBL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5):155-156.
(收稿日期:201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