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琴
[摘要] 目前醫患矛盾和糾紛成為醫療領域的重要問題,其中因為護理工作出現問題引起患者和家屬的不滿也很常見,尤其是產科,護理工作顯得更加重要。該文通過查閱產科護理風險管理相關文獻,對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因素進行分析,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改善醫院產科護理風險管理的規章制度,同時提高醫護人員和產婦以及家屬對產科護理風險的認識,規范相關風險的發生。
[關鍵詞] 產科護理;風險管理;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3(c)-0187-02
產科護理由于患者和家屬對西產科相關的護理工作缺乏了解,隨著我國人民維權意思的加強,醫院產科成了護理事故糾紛的多發區。由于近年來產科護理的危險性越來越高,所以增強護理風險管理對產婦分娩以及生命安全更加重要。雖然產科風險管理對護理人員在護理技術和水平上都要求比較高,但是采用這種方法就可以有效地遏制部分護理人員產生護理不當的行為以及由于護理人員和患者及家屬溝通宣傳不到位導致醫患矛盾突出的問題。作為護理人員有效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并做好產前風險宣傳,讓患者和家屬配合護理工作,這是減少產科護理事故發生率重要方面。產科護理工作直接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它是一項醫療風險比較高的工作,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降低護理風險,這對于遏制醫患矛盾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該研究就產科護理風險管理研究綜述如下。
1 產科護理中影響風險管理的主要因素
1.1 護士因素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產婦和家屬對護理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針對護理中出現的風險,自然更加重視。相對應產科護士的工作量會大大增加,工作壓力也在加大。由于我國仍然采用由原衛生部制定的《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實行的醫護比例1:2,病床與病房護士比例為1:0.4來實施,導致長期以來護士都處于比較緊缺的狀態。另外在產科護理中新生兒不計算在病床數中,因此產科護理的工作比其他科室護士的護理工作更加繁重。很多產科護士常處于疲憊工作狀態,精神壓力也比較大,這就增加了工作中風險發生的概率。產科護士工作常出現的風險主要表現在:①缺乏專業態度,尤其是產科護理工作相關的相關程序制度沒能掌握,在工作中沒能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對突發情況處理不得當,甚至護理記錄不規范完整;②產科護士在工作中,與其他醫護人員或產婦及家屬的配合不協調,從而導致工作量增加,甚至導致護理風險發生;③部分產科護士的服務態度不好,由于產婦與家屬精神相對比較緊張,如果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態度不好,很容易引發矛盾。④目前醫患糾紛增加,患者維權意識增強,同樣給護士帶來不少的精神壓力。
1.2 患者與家屬因素
新生兒的聽、視、感、觸覺等尚不完全,加大了風險;新生兒本身比較嬌弱,沒病史可以參照,有些新生兒會對某些藥物出現過敏現象,但是家屬由于不懂得醫療知識,認為患兒出現問題是護士的護理出現了問題,不但不配合護士的護理工作,有的家屬甚至擅自離開醫院。另外孕婦在懷孕期間身體的各項指標都會發生變化,也有可能在其住院期間出現并發癥。
1.3 醫院管理規章制度的因素
醫院作為一個負責患者生命安全的機構,它需要具備完善的規章制度和一個超強的組織管理機構。首先就是組織職能因素,產科的護理管理、針對護理工作的監督,已及護理人員職責不清晰,都能帶來護理風險發生;其次對產科護士的工作事項、工作步驟未做出規定并做到有效的監督;最后就是未能對產科護理人員進行有效的培訓和考核。因此醫院管理規章制度對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具有重要的影響。
2 如何在產科護理中加強風險管理的應用
2.1 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教育與法律意識
要想有效加強產科護理風險管理,首先需要對產科護理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產科護理相關風險意識教育。只有產科護理工作人員本身具有風險意識,在工作的時候才會對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針對產科護理工作人員進行相關規范培訓,尤其是產科護理安全規章和程序的培訓,此類教育培訓需要規范化和常態化。在培訓的時候,還需要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進行加強,緩解他們的工作壓力,積極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此外,要定期進行相關法律知識講座,開展相關醫療護理糾紛案例探討,讓產科護理工作人員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以此來加強產科護理人員風險管理能力,針對風險科學的處理能力。
2.2 加強產科規范化管理,提高護理技術和質量
目前產科護理之所以具有這么多的風險,缺乏規范的操作規程是一個重要問題。因此醫院產科應該完善產科護理基礎規范操作規程,明確醫護人員的各自職責。對于實習護士和剛轉入產科的護士,需要對其進行專業的培訓,在工作中,老護理人員需要對新護理人員多指導,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同時要加強產科護理相關的考核工作,尤其是床邊操作考核與理論考核,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要加強產科護理團隊建設,積極組織團隊學習新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同時以護理為基礎,提高護理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更加有效地進行護理風險管理。
2.3 護理風險管理的制度建立
2.3.1 完善好醫院的管理制度,降低護理風險 醫院應該完善產科護理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要完善各項評價指標。要組織專業的人員進行產科護理風險的預測與評估,識別產科護理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類風險,同時找到合理的應對措施,定期進行相關的研討和培訓。為了有效控制產科護理風險管理,需要完善監管系統,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3.2 產科用藥風險的管理 對于產婦的藥品使用,是護士的重要工作。由于孕婦與普通患者的體質不同,所以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孕婦不可用藥,以及孕婦使用藥品的劑量問題,這些方面都需要護理人員嚴格按照醫院操作規范,不可馬虎大意。另外為了方便醫院的用藥操作流程,醫院需要將一些特別注意的藥物貼上容易辨識的標簽,對于孕婦集中管理。
2.3.3 急產護理的風險管理 隨著流產、引產分娩的情況越來越多,產科護理面臨的緊急情況也越來越嚴峻。由于流產、引產等涉及到很多隱私,一些患者可能會隱瞞一些病情,因此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仔細檢查,同時要多與產婦溝通,了解病情。還需要對產科護理人員加強相關知識培訓,能夠熟練地進行產程觀察等。產科護理人員要嚴格遵守醫院的規章制度,加強責任心,同時定期進行模擬強化培訓,制定科學的急產流程,提升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減少風險的發生,對產科護理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
3 討論
目前由于護理引發的醫患糾紛越來越多,再加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的推廣,人們越來越重視醫療情況。尤其生孩子是一家的大事,對優生優育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因此產婦和家屬對各個環節都比較關注,護理自然成為重要的內容。產科護理風險不僅對產婦有重要影響,對護理人員,對醫院科室都會產生重要的問題。所以產科醫護人員需要高度重視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充分考慮產婦的利益,要有責任心和積極的工作態度。我國目前產科護理風險管理還處于初始階段,各醫院應該重視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建立健全護理風險管理機制,優化產科護理質量,系統化、制度化來降低產科護理風險的發生。為產婦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緩解目前頻繁的護理醫患糾紛。
[參考文獻]
[1] 王珺.風險防范式護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26):264-265.
[2] 楊鳳翔.探究護理風險管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運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20):195-196.
[3] 李建榮,馬志敏.護理風險管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8):245-246.
[4] 陳蓉華.風險管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9):132,136.
[5] 李功基,蘇雪琴,劉燕華,等.護理風險管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藥,2014(5):221-223.
[6] 吳琦.護士風險管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36):109-110.
[7] 馬秀華.產科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繼續醫學教育,2016(4):133-135.
[8] 朱新霞,劉世清,馬春燕.風險管理在產科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54):176.
[9] 米桂平.風險管理在普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57):248-249.
[10] 劉世梅.持續質量改進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16):147-148.
[11] 丁慧麗.婦產科護理中風險管理的應用價值評價[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5):147-149.
[12] 陳應輝,成沛玉.產科病房護理中的風險分析與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76-77.
[13] 王世影.產科護理中的風險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3,4(13):31-32.
[14] 韋雨宏.婦產科護理中不安全隱患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大家健康,2015,7(2下旬版):177-178.
[15] 張秀香.婦產科護理管理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3, 32(6):141-142.
[16] 劉艷萍.婦產科護理工作中的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4):240-242.
[17] 何春燕.產科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天津護理,2011, 19(2):119-120.
[18] 范彩虹.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對策[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27):831-832.
[19] 秦學玲,王秀梅,劉雅麗.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對策[J].全科護理,2011,9(9):808-810.
[20] 趙慧娟.產科護理風險管理的思路與方法[J].右江醫學,2012,40(3):435-437.
[21] 周麗萍.婦產科病房護理服務中風險現狀分析及研究進展[J].中國保健營養月刊,2012,22(12):5477.
(收稿日期: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