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摘要] 目的 探究耳鼻喉科手術患者“邊緣時間”的風險管理效果,總結應用經驗。方法 將2015年1月—2018年1月作為該次研究時間段,從中選擇80例耳鼻喉科手術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常規管理)和觀察組(“邊緣時間”的風險管理);比較兩組恢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5%,低于對照組的1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耳鼻喉科手術患者“邊緣時間”的風險管理效果顯著,可顯著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 耳鼻喉科;手術;“邊緣時間”;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 R856.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6(a)-0011-0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risk management effect of "marginal time" in Department of ENT surgery patients and to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experienc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8, 80 ENT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of this stud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regular administration) and observation group ("maginal time" risk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The recovery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risk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2.5%,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5.0%).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marginal tim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tolaryngological surgery is significant,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isk event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ENT; Operation; "Marginal time"; Risk management
管理耳鼻喉科手術治療是相對常用的干預方法,其能夠對患者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手術后關乎患者恢復的危險因素仍然較多,因此如何做好良好的風險管理就具有重要意義。該次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邊緣時間”風險管理的應用效果,目的在于總結經驗供臨床相關研究參考,現將該次研究詳情作出整理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80例耳鼻喉科手術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患者的年齡為21~65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1.33±2.18)歲,男女患者分別為17例和23例;觀察組40例患者的年齡為21~64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1.35±2.09)歲,男女患者分別為16例和24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逐一實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組間可比。
1.2 方法
首先針對邊緣時間的風險因素實施分析,詳細如下。
1.2.1 低血氧癥 對手術患者治療時,往往需要堵塞患者的后鼻孔,這會使得患者在自主意識上出現嚴重的呼吸不適感覺,同時對患者執行拔管操作后,其自主呼吸可能難以立即恢復正常,因此患者及其容易出現低血氧癥,而低血氧癥的干預若不及時,其對于患者多數具有致命性威脅。
1.2.2患者受涼 對患者實施耳鼻喉科相關手術多需要不同程度的麻醉干預,而麻醉的實施會使得患者的血管出現擴張現象,此外多數消毒劑應用后,患者局部皮膚表面蒸發會帶走大量的熱量,加之對患者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用藥,均可能導致患者的體溫降低,出現受涼現象,進而容易引發發燒、感冒等事件,對于患者恢復極其不利。
1.2.3 自行拔管、墜床等事件 自行拔管、摔倒、墜床在耳鼻喉科手術中相對常見,因為多數患者的手術方式僅僅需要局部麻醉即可,此時患者尚有自主意識,且能夠自行活動,但是活動過程中可能因為麻醉作用而出現局部肢體功能受限現象,最終導致摔倒、墜床等事件的發生。而如果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干預,手術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則不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恢復正常,此時臨床仍然需要對患者進行插管,幫助患者情況得到改善,但是手術本身給患者帶來的不適感會體現出來,同時患者的鼻腔內往往需要放置止血棉,這均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不適感,因此多數患者情緒會受到較大影響,反復翻動即容易引起導管脫落,患者部分患者直接自行將導管拔出,導致危險事件發生。
1.2.4 相關制度不完善 由于耳鼻喉科手術是幫助患者恢復的關鍵所在,因此臨床目前對于“邊緣時間”的關注程度仍然不夠,即排班的資源不合理,導致高峰期工作嚴重混亂,同時多個崗位無相關人員在崗,導致醫囑難以得到及時執行,或者在患者發生意外事件時未及時發現,甚至在發現后未能夠給予重視或及時處理,最終導致手術結果難以得到保證。
1.3 邊緣時間的風險應對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即手術前后均密切監測患者情況,并按照醫囑給予患者相應的指導,未實施邊緣時間的特殊風險管理。觀察組實施“邊緣時間”的風險管理,具體如下。
1.3.1 低血氧癥的防范 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訪視,并向患者說明手術中需要對其實施的特殊干預措施,例如必須進行鼻腔填塞以預防出血,同時告知患者這的確會帶來短時間的呼吸不暢和不適現象,但是醫護人員會為患者進行檢測,直到患者的自主呼吸基本恢復,再按照醫囑對患者實施拔管干預,并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呼吸訓練,使其血氧飽和度盡快恢復正常,避免低血氧癥的發生[1]。
1.3.2 受涼現象的防范 手術中對患者實施皮膚表面消毒、靜脈藥物注射均不可避免,因此可從協助角度出發,將室內的溫度恒定在25℃左右,避免患者出現受涼現象;針對操作而裸露的局部位置,如果非正在應用的手術視野,應該予以毯子覆蓋,避免局部受涼現象。同時在注射藥物的過程中,可適當對其進行加熱,最終從多方面預防患者受涼。
1.3.3 自行拔管、墜床等事件的防范 關于墜床和摔倒等事件的預防,則主要是應該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指導其在對應時間對患者進行陪伴,并密切詢問患者的感受,及時攙扶患者或選擇輪椅對患者進行短時間的輔助,避免墜床、摔倒等事件發生。針對于自行拔管干預的要點還在于,手術前對患者進行訪視,并向患者和家屬說明手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感,指導其應該盡可能忍受,實在不適的情況下可聯系醫護人員,切忌自行拔管和處理;此外讓患者了解部分導管留置的重要性,例如可在手術后促進自身恢復,改善自身預后,從而減少類似自行拔管的現象發生。
1.3.4 相關制度的完善 在實施“邊緣時間”風險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加強科室的排班和責任明確劃分,盡可能做到專人專崗,并確保各個崗位之間緊密銜接,要求在換班或轉送患者的過程中做好交接和記錄,最終確保不同環節患者均可得到相應的干預,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2]。
1.4 觀察指標
分組后比較兩組恢復效果,即按照組別統計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風險事件)發生率,包括摔倒、墜床、自行拔管等情況,組間統計后實施比較。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均完成后,觀察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5%(1/40),低于對照組的15.0%(6/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13,P<0.05)。
3 討論
耳鼻喉科手術后患者的恢復,在臨床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因為手術實施的過程即便相對順利,手術后也容易出現多種因素而導致風險事件的發生,最終使得手術效果難以體現;該次研究針對“邊緣時間”的風險管理應用情況進行分析可見:觀察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5%,低于對照組的15.0%。兩組結果產生差異的基礎在于:本文所提出的“邊緣時間”是指患者從病房進行手術室、或者從手術室回到監護室的短暫過程,雖然其時間較短,但是容易在過程中出現多種不良事件;因而該次給予該時間段足夠的重視,并對其使用重點風險管理的效果作出探究[3]。故而觀察組在實施的過程中,從患者的風險發生因素出發,對其容易出現的事件逐一提出對策并實施,意圖利用科學的計劃對患者實施干預,并將促進患者及時恢復,減少風險事件作為目的,最終獲得良好效果[4]。而對照組所用的常規方法,則并未給予“邊緣時間”的足夠重視,從而導致風險事件頻發,不僅對患者的及時恢復產生制約,同時影響了醫院整體形象的維護,且從深遠意義上而言,未妥善整合醫院內有限的資源,故整體的效果不佳[5]。因而根據該次研究的結果,可認為耳鼻喉科手術患者“邊緣時間”的風險管理在臨床具有重要價值[6]。
綜上所述,耳鼻喉科手術患者“邊緣時間”的風險管理效果顯著,可顯著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故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金華,瞿燕平.耳鼻喉科患者手術邊緣時間的風險管理[J].學雜志,2016,31(22):36-37.
[2] 翟付敏,劉雪雙,辛維鳳,等.應用思維導圖改善耳鼻喉科擇期手術患者術前準備質量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6, 16(5):705-709.
[3] 王依貴,廖印,舒紅,等.品管圈在專科手術室減少手術邊緣時間中的運用[J].重慶醫學,2016,45(22):3159-3161.
[4] 張培俊,唐珩,王莉,等.Narcotrend分級指導下丙泊酚靶控輸注對耳鼻喉科手術患者拔管時機的影響[J].中國藥房,2016,27(24):3356-3359.
[5] 戚行芳,章群波,姚黎明,等.耳鼻喉科手術患者“邊緣時間”的安全隱患及干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9):83-85.
[6] 劉敏.胸腰椎手術邊緣時間的安全隱患及對策[J].醫藥前沿,2016,6(14):309-310.
(收稿日期:201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