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王玥 徐水珠
[摘要] 科技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對于高校附屬醫院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學科發展及社會綜合服務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高校附屬醫院科研投入/產出績效相關性進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現狀、挖掘潛力和發現不足,有利于及時調整研究方向和人員結構,為管理決策者提供輔助決策信息和依據,促進醫院科研管理向合理化、規范化、科學化邁進。該文主要闡述了高校附屬醫院科技資源投入與產出績效相關性研究的必要性,科技資源、醫學科技資源、投入與產出等概念內涵,科技投入績效評估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投入產出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投入產出分析法在績效評價中的應用及指導意義以及數據包絡法在醫院績效評價中的應用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力爭為醫院科技資源投入與產出績效的研究提供科學可靠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 科技資源投入與產出;投入產出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6(b)-0121-03
隨著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醫院打破了長期以來“以藥養醫”的局面,在當前國家對醫院補償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醫院只有不斷更新經營管理觀念,強化市場競爭意識、經營意識和服務意識,加強醫院內部管理及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合理配置優化醫院衛生資源,降低成本,醫院才能謀求更大的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醫院科技實力作為醫院發展的重要支撐,醫學科研資源配置是否合理,利用是否充分是能否提高醫院科技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因此,研究醫院科技資源投入與產出績效評價對于醫院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于醫院的可持續發展、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附屬醫院承擔著以醫療服務工作為主體,以醫學科技創新和醫學人才培養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強體健翼”的重要任務。當今世界,大型綜合醫院、高校附屬醫院之間的競爭已不再是單純的醫療水平的較量,而是醫學人才培養、醫學科技水平、醫療服務條件等多方位的競爭。而醫院科技作為醫院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對醫院綜合競爭力的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科技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對于醫院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學科發展及社會綜合服務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對高校附屬醫院科研投入/產出績效相關性進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醫院科技資源投入與產出的現狀、挖掘醫學科技資源的可挖掘、可利用潛力,發現醫院在科技資源投入、利用方面的不足之處,有利于及時調整醫學科學研究方向和科研人員結構,為醫院科研管理決策者提供輔助決策信息和依據,促進醫院科研管理朝著合理化、規范化、科學化邁進。
2 研究概念的界定
2.1 科技資源
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科技資源的內涵進行了界定,總體來講具有以下3個方面的特點:①幾乎所有科技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科技資源的配置與支持,因此科技資源是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先決條件,是開展科技活動的物質基礎;②盡管科技資源擁有豐富多彩的資源形態,但它們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存在,是多種要素的集合;③在諸多科技資源要素中,不僅涉及人還涉及物,不僅包含有形資源還包含無形資源;④諸多科技資源要素在科技活動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整體的系統,并且各個要素在系統中有層次地存在。
2.2 醫學科技資源投入與科研產出的概念內涵
一般來講,科技資源主要指基礎設施、科研人員、科研經費、科研活動機會和科研信息等。醫學科研資源是衛生資源的一種類型,其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把科研資源看作一個整體,那么系統因素可以有人、財、物、時間、信息資源及組織、制度資源。在醫學科研活動中,考慮到用于醫學科研的物力資源一般都與臨床診療活動相互交叉,難以準確核算其成本。所以,該研究參照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根據醫學科研的特點,把投入資源的重點放在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方面。人力資源特指臨床醫學類的醫師及醫技人員,財力資源包括課題經費、論文版面費、科技獎勵費及用于科研的設備購置費;同時充分考慮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數字化資源成本的投入。科研產出的數量和質量代表著科研活動的效率和成果,反映著科研活動的水平和層次。科研產出形式包括發表論文、出版論著、成果鑒定、科技獲獎、獲得專利以及人才培養等形式。
3 科技投入績效評估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通過文獻檢索,總結國外的研究者在科技資源投入產出績效的相關研究,主要通過運用不同的方法,通過構建模型對科技投入績效評價問題進行了研究。自上世紀60年代起,美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就開始嘗試對政府支持的科研活動的投入、產出、成果和影響力等方面進行評估,現在對科學研究開展的評估已經成為一個快速成長的產業[1]。由于財務指標的局限性,1992年,美國學者Robert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2]提出了平衡計分卡的業績考核新方法,對科技投入績效進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一定的結論。20世紀20年代,美國政府以國家公共支出為研究對象,對國家科技投入費用方面進行了研究,開啟了對國家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估的大門[3]。還有的學者提出要從戰略層次分析科技投入績效[4]。
我國的科技項目績效評價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3—1998年,其主要評價特點是采用定量方法進行產出評價,評價指標選擇了關鍵的產出類指標,包括獲獎、論文、專利、成果等;第二階段是1999—2004年,主要方法是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起來,注重目標達成度、重大創新成果和政策引導,采用了表明重大貢獻的相關指標;第三個階段是2005年至今,主要特征是成立以綜合質量評估為根本、以政策導向評估為重點、以基礎數據測試評定為基礎的綜合質量評估體系[5]。2010年,方東霖[6]對中國的財政科技投入和科技的發展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表明中國的財政科技投入與科技的發展存在正相關關系,財政投入對科技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王書玲等[7]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發現我國的科技投入與其他國家相比,在科技投入規模或強度上處于中下等水平。2013年,丁月華等[8]采用以投入產出分析法為基礎的高校績效評價方法,將評價著眼于投入—產出效益之上,從資源利用效益方面評價高校的績效,有利于高校提高辦學效益和資源利用效率,并為政府重新配置高校資源提供了相應的依據。2015年,駱雅杰等[9]利用數據包絡分析的BBC模型,對安徽省16個地級市的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指標數值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黃世政[10]基于臺灣新竹科學園區6大產業1989—2012年經營績效、研發投入、專利數和投資金額數據,運用回歸分析方法探討了研發投入、專利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與影響;韓兆洲等[11]從投入產出角度,運用超效率三階段DEA模型與Malmquist模型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從靜態與動態的時間角度對2008—2012年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經濟發展效率進行了分析;邢曉英[12]分析了高校科研投入與產出的作用及其相關關系,認為仍存在著很多誤解和歧義,如把科研經費的多少看成是評價科研水平的高低,不同形式的科研產出價值可以論高低等。種種研究成果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證分析基礎。
4 研究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
4.1 投入產出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投入產出法創立于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里瓦惕夫首先提出。投入產出分析的研究對象是經濟系統中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是一種研究經濟系統中各個部分之間表現為投入與產出關系的經濟數量方法,能夠明顯地反映經濟系統各部分(大致包括各部門、各行業、各個產品)之間的投入與產出的數量依存關系,同時可以應用在經濟分析、政策模擬、經濟預測、計劃制定和經濟控制等方面。它是一種數學分析方法,是經濟學與數學相結合的產物。具體來講,投入是進行一項活動的消耗,是指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消耗(包括中間投入和最初投入)及其產生來源;而產出是進行一項活動的結果,是指經濟活動取得的成果及其產出成果的使用去向(包括中間使用和最終使用)[13]。
4.2 投入產出分析法的應用及指導意義
投入產出分析法主要在績效評價方面被廣泛應用。從起初被應用于企業管理現代化,到逐步應用到其他領域。在績效評價的具體應用中,常常應用于指標設計環節。具體來講,是指在原有的投入產出分析法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對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的原理進行改進,形成新的“生產力=產出/投入”的投入產出比原理,運用這一改造后的新原理來設計相關指標。這一方法比較適用于單個項目或者個體生產效率的評價,因此,投入產出比往往直接作為績效評價指標,納入項目或工作的評價指標體系中[13]。
投入產出法運用了經濟學原理,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利用生產力的觀點,把投入與產出這兩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是對傳統的績效評價方法的改進與補充,同時也對績效評價的全過程具有指導意義,基本實現了政府部門績效評價的初衷,推動了政府部門公共事業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4.3 數據包絡分析法
因操作的簡單性,投入產出分析法被廣泛應用于績效評價中,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某個產出往往源于多個不同的投入,或者某種投入會產生多種不同的效果。因此,當投入和產出不是一一對應的時候,投入產出比的經濟意義、社會意義就會不明顯或較為片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對投入產出模型進行升級改造,從多投入、多產出的角度出發,基于多個投入、產出指標,建立最優模型,測算出投入產出效率,探討投入產出效率的數據包絡分析法(簡稱DEA)[13]。這就是數據包絡分析法的產生緣由。
數據包絡分析法是一種非參數統計的評估方法,是對投入產出分析法的有效補充和改進。適用于多個個體之間的投入產出效率的比較。通過比較,得出每個個體的效率指數,從而構建出數據包絡模型,并對某些低效率的個體提出一些可實施的改進建議。具體來講,它是利用數學線性規劃,將多投入、多產出的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數據直接投射在坐標空間上,以最大產出或最小投入連線為效率邊界,并以此邊界來衡量DMU的生產效率。如果決策單元觀察值落在效率邊界上,則DMU為完全效率;如果其觀察值沒有落在效率邊界上,則認為DMU為相對無效,其效率值在0-1之間,其差距代表無效率程度大小[14]。
4.4 數據包絡分析法在醫院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數據包絡分析法主要用于評價同類單位或部門之間的相對有效性。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被引入衛生計量經濟學后,成為目前評價醫療機構效率較為成熟和先進的方法之一,是衛生服務效率研究的基準方法[14]。應用現狀主要研究有:運用數據包絡法,以北京某三甲醫院為例,構建臨床科室績效評價的DEA模型,對臨床科室績效進行評價,找出目標科室的投入冗余及產出不足,從醫院資源配置優化的角度,提出改善醫院運行績效的對策[15];應用數據包絡法分析研究某公立醫院30個臨床科室的2015年運行效率,分析臨床科室資源配置情況,為醫院提升效率、加強內部管理提供決策依據[16];應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某醫院54個科室科研產出效率進行評價,并從醫院資源優化配置角度,提出優化科研投入產出建議[17]。
[參考文獻]
[1] 張新平,魯楊.醫學科研績效評估的現狀[J].科技管理研究,2010(19):36-38.
[2] Kaplan Robert S,Norton David P.Linking the balanced scoreboard to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6(1):53-89.
[3] 張淑娟.中外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估體系比較與啟示[J].當代經濟,2010(7):115-117.
[4] Nixon.Researeh and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a case study[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eh,1998(3):329-355.
[5] 趙虹,王羿升,苗衛軍,等.淺析我國科研績效管理現狀及問題[J].科技信息,2013(17):470.
[6] 方東霖.我國財政科技投入與科技發展的實證分析[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1(9):23-27.
[7] 王書玲,王艷,于睿.政府科技投入的國際比較及啟示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0(5):24-27.
[8] 丁月華,鮑善冰.基于投入產出分析法的高校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3):86-88.
[9] 駱雅杰,金懷玉,天乾.安徽省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效率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30(2):33-38.
[10] 黃世政.研發投入、專利與經營績效實證研究:以臺灣為例[J].科學進步與對策,2015,32(2):53-58.
[11] 韓兆洲,劉敏.中國經濟發展的投入產出效率研究[J].產經評論,2015,1(1):114-125.
[12] 邢曉英.高校科研投入與產出的若干誤解[J].求知導刊,2015(4):97-98.
[13] 王丹華.投入產出分析法在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財政監督,2016(15):64-67.
[14] 董四平,肖婧婧,梁銘會.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縣級綜合醫院規模經濟效率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1(1):67-70.
[15] 陸瑤,許鋒.基于DEA模型構建醫院臨床科室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3(9):18-20.
[16] 帥新宇,康麗娜,衛小春,等.數據包絡分析法對某公立醫院科室的效率研究[J].現代醫院管理,2017,15(1):35-38.
[17] 徐凱,孫瑞華,李歡,等.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法對醫院科研產出效率的評價[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7,30(2):98-101.
(收稿日期:201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