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摘要] 目的 探討微信平臺在門診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2016年3—9月在高血壓門診診室確診的患者200例,隨機分為普通組和干預組各100例。普通組通過電話隨訪和門診教育方式進行高血壓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干預組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健康教育和隨訪,隨訪6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服用降壓藥依從性的情況,對高血壓需長期治療重要性的知曉率及血壓的控制情況。結果 干預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對高血壓需長期治療重要性的知曉率明顯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組收縮壓及舒張壓控制明顯好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微信平臺對門診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能顯著提高服藥治療依從性,血壓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自身管理加強,同時有利于擴大科室防治高血壓的宣傳范圍,使更多目標人群受益。
[關鍵詞] 微信平臺;高血壓;服藥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6(b)-0167-02
當前我國心血管病死亡占總死亡的41%,其中70%的腦卒中和50%心肌梗死與高血壓有關[1]。2015年6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2]:中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5.2%,根據2010年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測算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為2.7億。有調查表明,初診高血壓治療一年的依從性僅為30%,嚴重影響了高血壓的治療率和控制率的改善。因此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的危害及長期治療重要性的認識是首要前提,提高服藥治療依從性,在“知、信、行”上達到一致,養成良好的遵醫行為,逐步掌握高血壓的防治知識和技能是治療的重點,控制高血壓已刻不容緩。高血壓藥物治療依從性直接關系到血壓控制[3]成敗,提高門診高血壓患者服藥治療依從性,有效控制其血壓,對于防止進展成為高危、很高危組高血壓人群,降低相應的醫療支出,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改善其生活質量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微信平臺健康教育就是利用手機微信文字、圖片、視頻向特定人群發送疾病相關知識,指導用藥和糾正不良行為,鼓勵患者的自身健康管理。微信目前已成為社會上應用最廣泛的通訊軟件之一,使用人群越來越廣,微信平臺可以多人同時在線交流,利于群體討論問題,也可個人之間單獨交流,充分發揮網絡平臺信息資源共享的服務作用,將其應用于門診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9月在該院高血壓門診診室確診的高血壓患者200例,高血壓的診斷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要求。初診高血壓患者根據心血管危險分層選取中危組經改善生活方式、監測血壓及其他危險因素1個月,血壓仍≥140/90 mmHg需藥物治療的患者,或高危、很高危組需立即服用降壓藥的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低危組以改善生活方式并監測血壓及其他危險因素為主,不納入該次研究。患者藥物治療均超過2個月,且有正常的交流溝通能力,熟悉微信操作,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合并有明顯肝腎功能異常、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主動脈夾層、感染等危及生命的臨床并發癥。患者隨機分為普通組和干預組各100例,年齡29~70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普通組采用電話隨訪(1次/周)和門診教育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干預組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健康教育和隨訪,時間均為6個月。兩組均進行基礎知識、膳食、生活方式、功能鍛煉、心理、藥物應用及并發癥預防指導。
②干預組由高血壓診室專職醫生及護士組成,醫生為8年以上專科工作經驗的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護士為5年以上專科工作經驗的主管護師。初次接診患者時,認真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對高血壓的認知程度,整理后備注個人信息(保密)。將參加實驗的患者拉進微信群,關注平臺信息。平臺分為4個版塊:宣傳教育版塊:由醫護人員定期推送圖文并茂、簡單易懂的高血壓基礎知識、防治知識和技能。管理指導版塊:針對患者實際依從情況及文化差異進行個體化指導,鼓勵堅持危險因素的控制,堅持血壓達標,提高自我監測管理能力。答疑咨詢版塊:由專職醫生在固定時間內為患者解釋答疑,糾正誤區認識。心理咨詢版塊:與該院心理咨詢科醫生聯動,每周1次定期給予心理疏導。群友也可在平臺上互相評論交流,分享彼此治療心得,學習氛圍濃郁,互相督促改進,確立榜樣目標(治療效果好的患者),大家積極參與,自信心增強。
③隨訪6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對長期治療重要性的知曉率有無統計學意義,兩組間血壓值變化差異有無統計學意義。服藥依從性采用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MMAS-8),滿分為8分,得分<6分為依從性差,6~8分為依從性中等,8分為依從性好。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進行χ2/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00例患者按時完成隨訪,沒有自行退出微信平臺或失聯的患者,對比分析結果可靠。
2 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前服藥依從性及對高血壓需長期治療重要性的知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服藥依從性及對高血壓需長期治療重要性的知曉率明顯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2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前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收縮壓及舒張壓的控制明顯好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高血壓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和血壓控制水平。微信平臺健康教育避免了傳統的健康教育受時間、地點的影響,這種網絡形式的健康教育更便捷[4]。微信可以快速發送語言、視頻、圖片、文字,快捷直觀,可隨時重復查看、保存、整理,體現連續、動態、個體化管理模式。患者及時從醫護人員處獲得疾病相關知識和心理支持,且醫患之間單獨的溝通交流,維護了患者自身隱私和信息的安全性。傳統健康教育主要是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建立溝通渠道,患者之間難以做到良好的溝通互動,而微信平臺的建立打破了這一限制,患者之間借助平臺可隨時交流溝通各種信息,互相勉勵,互相督促,提高治療依從性,改變各種不良生活方式,加強自我管理。這種互動交流將難以長久堅持的個人降壓過程逐漸轉變為互助型的“抗壓”群體治療模式,有效提高了高血壓患者的治療率和控制率,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而且干預組患者到醫院的及時復診率也高于普通組,使血壓達標趨向于標準化。
微信平臺中圖文并茂的解釋,專職醫生的及時指導幫助及平臺信息可隨時查看、保存的性質成為了患者的“移動書庫”,也帶動了高血壓人群家庭對于高血壓的認識參與及監督互動,家屬也成為健康信息的受益者和宣傳者,帶來了良好的社會宣傳效益,對于高血壓的群體防治有著積極的影響。有調查顯示[5],智能手機普及迅猛,在智能手機等移動媒體上開展醫院健康教育工作勢在必行。微信平臺為醫患之間、患者之間提供了互相溝通、互相學習、答疑解惑、分享治療心得的交流平臺,此種模式的開展,使患者及家屬受益良多,使門診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明顯調高,血壓得到有效控制,達到延緩或控制高血壓各種并發癥的目的。也為醫院疾病防治、健康信息的有效傳播提供了新的拓展平臺,社會效益良好。且微信平臺不僅是一個通訊工具,其中也蘊含者著文化傳播、人際溝通等多學科知識,不僅是信息的推送和接收,更拉近了醫院、家庭、醫患之間的距離,產生了良好的溝通與和諧信任。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中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高血壓聯盟(中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中國高血壓患者教育指南[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3,21(12):1123.
[2] 國家衛生計生委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R].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33-50.
[3] 周麗.影響高血壓藥物治療依從性相關因素及干預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3,6(6):65-67.
[4] 崔丹.微信群發平臺輔助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中國臨床護理,2014,6(4):338-339.
[5] 徐杰.微信公眾平臺在醫院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教育,2015,1(31):86-87.
(收稿日期:20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