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妤
[摘要] 目的 探究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實施加強護理管理對營養狀況與殘余腎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間在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的27例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實施加強護理干預,比較患者在干預產及干預3個月的營養指標[血紅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及殘余腎功能指標[血肌酐(SCr)與尿素氮(BUN)、腎小球濾過率]。結果 干預后Hb、ALB、PA水平均較干預前高,SCr、BUN水平低于干預前,腎小球濾過率較干預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采用加強護理管理,可有效改善其營養狀況,保護殘余腎功能,改善預后。
[關鍵詞] 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護理管理;營養狀況;殘余腎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b)-0025-02
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是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常見治療方法,可維持患者殘余腎功能,延長生存期,具有操作簡單、安全、實用價值高等優點,但長期使用易導致患者出現相關性腹膜炎,且其中約有50%~70%腹膜透析患者存在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癥狀(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PEM)及微炎癥,進而影響患者預后,增加死亡率[1-2]。相關研究指出,對持續性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微炎癥、營養狀態,提高生存質量[3]。鑒于此,該研究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加強護理管理對持續性肺臥床腹膜透析患者營養狀況及殘余腎功能的影響?,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的27例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齡22~76歲,平均(58.43±4.22)歲;腹膜透析時間0~3年,平均(1.45±0.56)年。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選患者均自愿配合本研究。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病情穩定,腹膜透析方案穩定≥1個月;②認知能力正常,溝通無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心力衰竭、惡性腫瘤等疾??;②活動性肝炎、腹膜炎、肝功能異常等其他感染性疾病。
1.3 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腹膜透析知識宣教、飲食指導與用藥護理,并實施加強護理管理干預,具有內容為:(1)組建腹透中心護理管理小組,由1名腎內科主任負責督導,1名護士長擔任組長,1名??谱o士,6名責任護士。(2)匯總影響腹透效果的原因:通過小組調查分析發現,患者普遍缺乏對腹膜透析及腹膜炎相關癥狀與表現的了解;相關醫師診療處理不規范;患者本身身體質量欠佳,腹膜透析留腹時間較短;操作流程不規范,年輕護理人員對相關操作不熟悉。(3)針對影響因素實施改進措施:①患者管理:建立紙質與電子檔案:為完善患者基礎信息,填寫《全國腹膜透析病例信息登記系統》,并將每次檢查結果填報《腹膜透析數據分析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方面制定個性化、全面化護理方案;可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定期編輯發布相關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對疾病與腹透治療的認知;建立隨訪制度,開展電話、網絡、門診等多種隨訪制度,及時了解患者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與幫助。②護理人員管理:組織相關護理人員進行留樣操作培訓,操作流程嚴格無菌化,留取樣品操作規范化,熟練掌握合格透出液的留取方法,并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個人績效相掛鉤。③制定規范化應急方案、工作流程、醫囑模板與護理模板,便于快速有序接診。④加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教會患者學會確定目標與解決問題的技巧,掌握科學營養攝食,明確營養管理的目的與重要性,實現營養自我監測與自我管理。所有患者均連續干預3個月。
1.4 評價指標
比較干預前與干預3個月后患者營養狀況與殘余腎功能,晨起空腹采集靜脈血4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Hb、ALB、PA、SCr、BUN水平,并計算腎小球濾過率。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非獨立樣本t檢驗用于組間比較,配對樣本t檢驗用于組內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營養狀況
干預后Hb、ALB、PA水平均較干預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殘余腎功能
干預后SCr與BUN水平低于干預前,腎小球濾過率較干預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腹膜透析因自身優勢與國家相關鼓勵政策而逐漸在國內發展應用,但與此同時高水平腹膜炎發生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等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進而大大降低了腹膜透析治療的有效率。相關研究指出,持續質量改進的實施,可加強腹膜透析的質控水平,提升腹膜透析質量,護理服務水平,降低腹膜感染率,提高中遠期存活率[4]。
終末期腎病患者進入透析前經過長期飲食控制,已存在營養不良癥狀,大部分患者缺乏對透析時特殊營養攝取要求的了解;部分患者未進行營養控制,不敢增加蛋白質攝入量,胃腸吸收能力較差,加之藥物、精神、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熱量與營養物質攝入不足,而出現營養不良癥狀加重;部分患者無法得到家庭的理解與支持,治療依從性較差,導致營養管理較為困難,因此,加強護理管理對營養管理與指導具有重要意義[5]。Hb、ALB、PA為常見營養狀況評估指標,其水平變化情況與患者預后情況具有顯著的關聯性,低白蛋白水平可增加感染并發癥與不良預后的風險;SCr、BUN升高、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是長期腹膜透析的危險性因素,腎功能損傷時,腎小球濾過能力下降,可導致SCr、BUN濃度增加,通過測定三者水平含量可判斷其腎功能[6]。該研究對持續性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加強護理管理后,結果顯示,干預后患者Hb、ALB、PA水平均較干預前高,SCr與BUN水平低于干預前,腎小球濾過率較干預前高,表明加強護理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殘余腎功能,延緩疾病進展,改善預后。通過組建管理小組,查找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認真評估其營養狀況與殘余腎功能,對腹膜透析效果的影響因素進行匯總分析,實施改進措施,為其制定個體化護理干預措施,提高護理質量。其中通過加強對患者護理管理,建立信息管理檔案與網絡分析平臺,查找并分析潛在問題,便于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通過建立網絡溝通平臺,可提高患者對疾病與透析知識的知曉程度,提高治療的依從性,通過建立隨訪制度可及時了解患者腹透效果,便于及時調整方案;通過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管理,積極進行理論知識與技能培訓及考核,可增強護理人員業務能力與工作積極性,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合格透出液的留取方法,提升服務質量;通過制定規范化操作流程,可保障護理操作的連貫性,確保每位腹透患者均能獲得快速規范化救治;通過加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對營養攝食的重視,增強自我監測意識,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腹膜透析效果。
綜上所述,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加強護理管理,重視營養管理與指導,對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維持殘余腎功能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軍華,錢坤,江燕,等.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病人營養管理及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6,30(5):595-597.
[2] 王鴻,馬志紅,田俊萍,等.糖尿病腎病腹膜透析患者的營養狀況和相關因素[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1):77-80.
[3] 林萍,賈冶,賈紅彥,等.老年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營養、炎癥狀況及其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 37(15):3851-3853.
[4] 陳軍華,錢坤,江燕,等.老年腹膜透析患者主觀綜合營養評估及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15,30(21):78-80.
[5] 朱蓓霞,周芳芳,王凱悅,等.維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觀察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12):1640-1643.
[6] 周巍,胡偉鋒,韓國鋒,等.殘余腎功能對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6,32(5):327-333.
(收稿日期: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