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穎 趙兵 馮月亮
[摘要] 目的 探究PDCA循環管理用于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臨床有效性。方法 抽取該院呼吸內科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間實施PDCA循環管理的35例肺癌PICC穿刺患者為乙組,甲組則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未實施PDCA循環管理的35例肺癌PICC穿刺患者。對比兩組的穿刺成功、PICC異位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乙組的穿刺成功率97.14%高于甲組的穿刺成功率80.0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的PICC異位率2.86%、并發癥發生率5.71%均低于甲組的PICC異位率17.14%、并發癥發生率22.86%,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采取PDCA循環管理,取得了顯著效果,能夠有效促進PICC穿刺成功率,并且降低PICC異位率、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廣泛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 肺癌;PICC置管;PDCA循環管理;臨床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b)-0033-02
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是指通過對外周靜脈經皮穿刺在中心靜脈將尖端置入的導管,在近些年來因臨床應用的加深而操作技術不斷得到完善[1]。現階段多應用于靜脈營養、化療以及需長時間輸液的患者中[2]。根據相關臨床研究證實,與導管有關的并發癥會使患者的PICC態度受到影響。該院呼吸內科于2017年6月始,在肺癌PICC穿刺患者實施PDCA循環管理,并獲得了一定成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該院呼吸內科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間實施PDCA循環管理的35例肺癌PICC穿刺患者為為乙組,甲組則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未實施PDCA循環管理的35例肺癌PICC穿刺患者。其中,乙組:有21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范圍在41~80歲,年齡均值為(65.2±12.8)歲。甲組:有2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范圍在42~80歲,年齡均值為(65.8±12.4)歲。將兩組資料進行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管理方法
PDCA循環管理分別包括了計劃環節、運行環節、檢查環節及處理環節4個流程[3]。
(1)計劃環節:根據根因分析法明確要因:由病區質量控制小組成員負責質量控制的舉辦,對該院呼吸內科2016年12月—2017年5月未實施PDCA循環管理引發并發生的原因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詳情為:①穿刺人員能力不足。②穿刺操作及護理環節缺乏管理。③費用和放射科需花費大量時間等待。少數患者拒絕術后進行X光檢查,因此無法對導管間斷位置進行明確。④患者術后導管尖端位置經調整后感染風險上升。⑤個別護士評估能力不足,不能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問題。⑥健康教育質量亟待提升,明確提升肺癌患者PICC穿刺和維護水平的目標,將PICC導管并發癥的以5%的降低下降,未發生嚴重并發癥。具體的應對策略可分別為:①增加全科室護理人員在PICC維護上的有關培訓機會,以提高護理人員的考核通過率。②增強患者穿刺前后的檢查力度。③嚴格規范化操作流程,其中包括了PICC操作、維護、更換敷料以及更換接頭等環節[4]。④實行專人專項管理:固定俺怕明護士進行PICC導管的穿刺及回訪,做好質量監管工作。⑤使用心電圖定位技術對理想尖端位置進行確定。⑥增加患者及家屬的教育機會,以促進患者治療配合度的提升。
(2)運行環節:①為規范化操作流程,需設置專人負責管理,即由2名護士人員主要監管全病區的PICC穿刺質量,負責評估PICC穿刺前的風險,穿刺指導、人員的再教育以及規范化PICC維護工作等。②增強PICC培訓。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PICC置管教育、并發癥護理、PICC置管維護等培訓。③操作環節的規范化。根據《護理操作流程及評分標準》[5],以及科室情況,對PICC操作流程進行規范化管理,并定期考察,以提高護理人員的通過率。④增強穿刺前考核及穿刺后的監管。根據PICC穿刺評估表對患者進行常規評估,并著重對患者的血小板、D-二聚體等血栓指標進行評估,此外還需要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評估,填寫PICC導管維護記錄表[6]。⑤利用心電圖定位技術定位導管尖端。當無法明確導管尖端位置時,應引發嚴重并發癥時,科室需要對心電圖定位技術進行多次研究,以對PICC導管位置進行明確。⑥增強患者的健康宣教:使用語言、書面或者實踐操作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講解,此外,還可以通過發送宣傳冊或者多媒體展示方式增加患者對PICC導管穿刺的了解,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3)檢查環節:責任護士在PICC護理環節的實施情況由專職護士負責檢查,每個月科室再舉行護理質量控制會議,評估當月的PICC管理質量,并分析存在的問題。對比兩組的穿刺成功、PICC異位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4)處理環節:病區PICC管理小組對存在的問題統計,并總結成功經驗,不斷完善PICC置管管理工作,對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經授課、培訓、詢問、檢查以及考核等方式完成PICC置管操作流程及要求,并制定出解決對策,將問題帶入下一次PDCA循環。
1.3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所收集的數據展開分析,分別使用百分數、(x±s)表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再使用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穿刺成功率對比
乙組的穿刺成功率97.14%(34/35)高于甲組的穿刺成功率80.00%(28/35),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81,P<0.05)。
2.2 兩組PICC異位、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乙組的PICC異位率2.86%(1/35)、并發癥發生率5.71%(靜脈炎1例,導管堵塞1例,2/35)均低于甲組的PICC異位率17.14%(6/35)、并發癥發生率22.86%(靜脈炎2例,導管堵塞4例,血栓2例,8/35),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部分肺癌患者需要經歷5~6個治療過程,PICC除了能夠保障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外,還能對患者的外周血管發揮保護作用,減少藥物滲漏情況以及靜脈炎等并發生的發生風險[7]。PICC通道對患者來說具有重要作用,但是PICC穿刺也會給患者增加一定的風險,影響患者的滿意度及依從性,少數患者還會因此而放棄PICC。PDCA循環質量管理護理模式就是在規范化、標準化的計劃環節、運行環節、檢查環節及處理環節中,采用專人專職方式,促進PICC維護質量的提升,提高肺癌PICC穿刺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降低PICC異位率以及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該文通過研究得出,乙組的穿刺成功率97.14%高于甲組的穿刺成功率80.0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的PICC異位率2.86%、并發癥發生率5.71%均低于甲組的PICC異位率17.14%、并發癥發生率22.86%,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研究結果與姜紅[8]的研究結果相似,表明了肺癌PICC穿刺患者經PDCA循環質量管理護理模式后所取得的效果要優于未實施前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采取PDCA循環管理,取得了顯著效果,能夠有效促進PICC穿刺成功率,并且降低PICC異位率、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廣泛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楊宏艷,趙陽.PDCA循環質量管理護理模式在肺癌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后質量控制中的應用效果[J].醫學信息,2016(14):171.
[2] 張芳.PDCA循環應用于腫瘤患者PICC置管維護的方法及效果評價[J].世界中醫藥,2016(b3):1424.
[3] 蔡奕宏,文興.PDCA循環模式在對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今日健康,2016(5):193-194.
[4] 黃曉暉,陳惜遂,張麗麗.PDCA循環管理對降低PICC導管并發癥的效果研究[J].中國校醫,2015,29(6):299.
[5] 馬寶紅,李滿娥,洪小京.PDCA循環在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6,6(7):141-144.
[6] 胡向云.PDCA循環理論在PICC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3):130-131.
[7] 韋立梅.PDCA循環法對降低PICC導管相關性血栓發生率的效果探討[J].當代護士,2016(5下旬刊):174-175.
[8] 姜紅.PDCA循環質量管理護理模式在肺癌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后質量控制中的[J].醫藥衛生:文摘版,2016(10):274.
(收稿日期: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