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要] 探討新醫改環境下精神科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相應的管理措施。查閱了新醫改制度中對精神病患者的管理目標,以及關于精神科方面不安全相關因素以及管理發展的相關文獻,對引發精神科患者安全護理的影響因素以及管理措施進行了梳理。要想給予精神科患者良好的安全護理就需要從護理人員自身素質以及人力資源有效配置等方面開展,進而通過這些有效管理措施最大化保障精神科患者的護理安全性。
[關鍵詞] 精神科;管理;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1(a)-0195-02
新醫改制度中對精神病患者的報賬比例和報賬幅度均有所提高,政府投入力度增強,其結果就是直接影響了精神病患者入院率的急劇增加,對該精神病醫院來說就是護理人手的不足和精神患者大幅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大幅增加的患者中包括流浪的、吸毒的患者,對護理質量和院感控制也是很大的挑戰[1]。所以現階段如何完善護理工作模式,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保證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的良好質量,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也成為廣大醫療機構非常關注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精神科領域的不斷擴展,這一領域中也出現了最新的對護理工作模式的要求,所以還需要護理人員改變思維,突破傳統的護理模式,切實做好護理工作,保障精神病患者的護理安全。
1 相關概述
1.1 精神科護理相關概述
精神科的疾病都屬于一種長期的慢性疾病,護理人員需要掌握扎實的精神科理論知識和護理技能,熟練掌握精神科藥理知識、心理治療要點;在護理過程中指導患者配合治療合理用藥,并恰當地做好用藥健康指導,用藥工程中副作用的觀察及處置;除此之外,精神科護理人員還需要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性,合理安排患者的起居,既保證患者充足的休息又杜絕患者懶散;同時還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的興趣愛好等特點,適當的安排娛樂活動(棋牌、繪畫、閱讀、書法、手工等),并且在活動的過程中給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勵,提高其參與的興趣,這一點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也是非常有效的[1]。
1.2 新醫改環境下我國精神科護理模式變化
隨著新醫改制度的提出,精神病患者的治療、護理、康復已呈現多點聯動的新治療局面,現階段的護理模式已經由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性的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模式應用在精神科主要在5個方面體現出來:①體現在服務的對象上,把患者、患者的家庭作為一個整體;②然后就是在服務的內容上,把對患者的生理、心理護理還有社會功能護理作為一個整體;③在管理上,把對患者的管理決策、制度、環境等方面作為整體;④在空間上,把院內治療和院外的預防、治療等作為一個整體;⑤在服務的時間上,在患者入院前、入院時、入院后的幾個時間點作為一個整體。在這種龐大的工作程序下,實現高質量的精神科護理和安全護理成為了追求的最終目標。同時現階段系統化的整體護理也是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進而出現的一種比較先進的護理方式。這一點也良好地體現出醫院中護理工作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等[2]。全新的護理模式和護理安全目標還需要注重人文關懷,從而實現整體的護理方式。
2 新醫改制度下精神科護理質量優化策略
2.1 注重預見能力培養
在精神科的護理過程中,相關醫務人員應當具備高度責任感,同時護理技術也應當精準熟練掌握。提高醫務工作者護理積極性,綜合能力與素質同事故發展一般關系都是比較密切的,是安全可靠護理堅實保障。醫務工作者除需具備基本護理知識以外,還應當掌握嫻熟技能和專業知識,同時必要行為準則與心理素質也是所需的,從而方便日后臨床工作能夠靈活掌握、運用得當,漸漸培養起和提升意外事故應急能力與預見性思維,加強護理人員的基礎理論知識、社會文化知識、法律意識、醫保知識、人文知識。通常精神科患者在出現意外情況時,現場工作人員往往是那些護理工作者,這就要求這些工作人員不慌不忙,保持清醒頭腦對各類突發事件進行解決。還應當細膩做好各種交接工作,例如:一旦患者進食出現異常情況,醫務人員要對現場所發生事情記錄在案,同交接人員將注意事項交代清楚,讓所有在崗人員有成竹在胸,對監護內容能分清輕重點,采取有效舉措和策略減少意外事故發生[3]。
2.2 注重人性化因素
在精神科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是主要的管理者,而患者則是被管理人員所調動和管理的對象。在精神病患者因為受到病情的影響而出現沖動行為的時候,甚至有些時候出現傷人等異常現象的行為時,護理人員還需要根據患者的不同表現和不同狀態給予患者特殊的護理。同時對于患者在社會中受到心理、社會等因素影響的過程中,例如:有些在康復期間的精神病患者很容易在自制力逐漸減恢復的過程中,因為疾病的影響,從而出現嚴重的消極想法的現象,所以護理人員對于在康復階段的患者還應該盡可能的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了解患者的心里想法,加強對這樣患者的關注程度,保證護理工作更加有效,這樣才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這也表明在精神科進行護理工作的時候,還需要充分重視人文因素[4]。
2.3 注重家人、朋友的作用
精神病患者的家屬和有人一般被稱為“非正式組織”,這樣的組織常被認為是以情感結合的一個群體,在精神科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除了受到疾病本身以及社會的影響之外,還會受到親屬和友人情緒和語言的干擾。因為“非正式組織”中的人對于精神病患者比較了解,所以這樣的影響程度就相對比較大。曾經就有相關的案例中提到,有一位男性患者,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在患病期間,由于自身的幻覺,導致把母親看成怪物,最終殺害了。在其恢復自知能力之后,痛不欲生,所以開始拒絕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護理人員就需要首先給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護理,同時強化自身精神科各種意外防范意識,然后需要發動其家屬和友人共同對患者進行思想改征,在精神上給予其安慰和鼓勵,幫助患者重新樹立其戰神病魔的信心,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由此能夠看出親友和家人在精神科患者的護理中也有著良好的效果[5]。
2.4 注重工作效率
針對現代的管理要求中,一般情況下都需要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效率,這樣才能保證其具有良好的效果,而把效率和效果相結合,利用在精神科護理中,就能夠幫助患者減少痛苦,減輕壓力。在精神科的護理工作中不僅僅需要講究效率,同時還需要注重護理的保護措施,同時在實施護理工作之后,還需要對患者的感覺和滿意度進行合理的調查,這樣的結果對于護理工作的進行顯得非常重要。一旦工作沒有達到要求,就很容易對精神科的患者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造成比較嚴重的危害,所以在護理過程中首先需要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強化院感意識,并嚴格執行院感的相關規定除了要配合醫生做好傳統精神患者的藥物、心理治療,還要配合醫生做好精神病患者的社區管理(包括精神病患者在社區康復中的用藥、效果評價和危險性評級等)[6]。
3 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精神科的護理工作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所以還需要在護理工作的根本上進行全新的調整。在現階段我國的精神疾病護理工作雖然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具有一定差距的。主要就是因為我國對于精神疾病的防治體系并不健全,在這其中護理人員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因此我國還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護理經驗,針對精神科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建立起具有我國特色的先進、系統、全面的護理服務體系,以便于滿足社會上的需求,保證我國的精神科護理工作有著質的飛躍。就精神科日常護理工作來講任務量較為繁重,護理工作者出現護理差錯也是無法避免的。而要想給予精神科相關患者良好的安全護理就需要從護理人員自身素質以及人力資源有效配置等方面進行。
精神科中護理工作的開展,能夠保證護理人員的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因為護理人員觀念的轉變能夠促進其工作行為發生根本上的變化,并且保證護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使護理團隊的工作情況和服務的形象受到院方領導以及患者的贊譽。在發展的半個世紀以來,精神疾病的護理模式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逐漸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方式轉變到以人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同時對著現代護理工作的不斷發展,護理人員所需要護理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其職能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范圍。因此傳統的護理模式已經完全不能夠適應科學發展的需求。同時在護理模式轉變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護理人員越來越注重人文精神,從而有效的減少意外事故發生的幾率,對于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這樣的情況也減少了護患之間的糾紛。實踐證明,全新的護理模式在精神科的應用能夠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并且保證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做到愛崗敬業,同時也能夠使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服務價值得到充分展現,保證患者能夠得到全方位的服務,因此全新的護理模式值得廣大醫療機構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梁可美.新形勢下精神科安全護理管理的展望[J].內蒙古中醫藥,2014(3):111-113.
[2] 許云華,姜森林,付雪梅.臨床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的認知現狀及其應對措施[J].中國醫藥導報,2014(14):143-146.
[3] 龐媛媛,范玲.護理安全現狀及信息化護理安全管理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4(29):3585-3590.
[4] 竹嬰,楊術蘭,付雪梅.精神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4(30):129-133.
[5] 田素齋,曹雯雯,陳慧霞等.護理安全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1(21):1886-1888.
[6] 龐蓉.PDCA循環管理對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質量的影響[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4(7):708-709,711.
(收稿日期: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