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侃倫
[摘要] 目前中藥產業相關子行業已暴露較為明顯的發展困境。該文旨在通過分析中藥材種植業、中藥商業、中藥流通業等子行業存在的問題,對中藥產業發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中藥產業;產業發展;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b)-0091-02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China
CHEN Kan-lu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1137 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relevant sub-sector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have exposed more obvious development dilemma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b-industries such a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lanting, Chinese medicine business, and Chinese medicine circulation industry.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ilemma; Countermeasure
中藥作為我國民族醫藥的產業,長期以來都是我國醫藥政策扶持的重要領域。隨著多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藥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項具有較強發展優勢和廣闊前景的戰略性產業,在當前中國整個醫藥行業中具有重要地位。筆者在廣泛搜集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除港、澳、臺外)中藥產業發展相關資料后發現,現階段中藥產業發展在獲得歷史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方面的挑戰。中藥材種植業、中藥商業、中藥流通業等中藥產業子行業皆存在較為明顯的發展困境,該文通過探討中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為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對策建議。
1 我國中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中藥材生產基地獨立分散,缺乏規模效應
我國土地幅員遼闊,東西部地形差異大,東部、中部、西部間中藥產業的規模、市場占有率等各有不同。在地貌復雜地區建成的中藥材生產基地易產生相互獨立分散、基地之間缺乏便捷貨運交通連接通道等問題,導致中藥材生產基地間的規模效應不明顯,藥材的運輸成本上升,削弱了產品在企業收購過程中的價格競爭力。同時,我國中藥材種植強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這些省份也是我國道地藥材出產的主要省份。但現階段,我國中藥材種植業是中西部貧困地區脫貧的重要手段,其生產能力容易受到當地勞動力的文化水平、技術水平的限制,進而易形成生產效率與勞動力水平之間的矛盾,導致地方中藥材生產的規模效應難以形成,中藥材資源在長距離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居高不下[1]。
1.2 中藥產業商業環境與生態環境的雙重影響
中藥產業發展必須依賴于良好的商業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由于我國各省份經濟水平不同,中藥材種植仍為中藥產業發展的關鍵部分。但中藥材產品具有極強的實效性、季節性、易腐易爛性等,在采摘、儲存、運輸和交易的環節中容易使農戶處于被動、不平等的地位[2],也容易導致大量中藥材種植企業在購買原材料時發生惡意壓價、不充分競爭和過度競爭,使農戶與關聯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受到考驗,影響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和中藥材的產品質量安全性。中藥產業商業環境是市場經濟長期運行后的產物,同時也是中藥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地方政府對于其商業環境的不重視或政策機制的不完善易導致失信行為難以得到根治,遏制和破壞中藥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1.3 社會資本投入與人才儲備等資源短缺
中藥產業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和市場競爭需求,對于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需求量極大,但是經濟水平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由于局限的融資環境制約了企業的科技設備進步的資金需求量,進一步限制了中藥企業的發展和先進技術設備的推廣應用。同時,在發達地區大量品牌的市場推廣腳步較快,品牌社會影響力逐步提高,造成對中西部地區的進一步市場、資金、人才擠壓,限制了中藥產業集群對外拓展的空間,成為制約中藥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3]。
1.4 中藥產業集群結構不合理,中藥支持性產業發展滯后
現階段,我國中藥產業的經營水平較低,產業鏈仍多以中藥材生產、粗加工、銷售等環節構成,產品附加值較低[4],不利于中藥產業集群的規模和產業化水平的提升。通過廣泛搜集資料發現,我國西部地區部分省份的中藥支持性產業如中藥材、中藥商業、技術服務、中介服務、物流服務、信息服務等,存在壟斷性經營現象。同時在企業間信息公開、資源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上普遍較為落后,多數企業雖處在中藥工業園區以及中藥產業鏈中,但對于整體發展趨勢的認識和技術更新能力具有明顯的延后性,進一步降低了市場競爭能力。
2 我國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分析
2.1 完善地方中藥材種植規范性標準,培育良好的中藥材商業環境
目前我國各地仍缺乏統一的中藥材種植規范性標準,對于地方道地藥材如川藥、南藥、隴藥等種植的環境、采摘時間、品種選擇上應依據地方種植經驗逐步形成適用于地方的規范性標準;對于我國常用中藥材如黃芪、麥冬、茯苓等應出臺統一的種植環境標準和采摘標準;對于不規范種植的企業或基地應出臺政策予以懲罰和市場禁入。同時,應積極改變現有中藥材種植業依賴“農戶自行種植、銷售”的局面,大力發展訂單種植,鼓勵中藥企業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建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引導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企業、中藥材銷售市場形成產銷聯合新模式,控制中藥材種植的規范與安全,保障供應與需求、銷售間的關系,形成穩定的商業環境。對于中藥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其大型企業應注重提高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生產基地的建設規模,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標準[5]。
2.2 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推動地方中藥材專業市場轉型升級
隨著互聯網電商模式的崛起,我國17家中藥材專業市場的中藥流通地位已經發生變化。中藥材專業市場應當依據其得天獨厚的市場開發成本優勢和客戶積累優勢,引導專業市場發展電商化、網絡化,以其自身積累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公信力,搭建新型互聯網中藥材專業市場[6]。進而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縮短中藥流通的環節和程序,降低藥材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引導中藥材交易從各式互聯網平臺向互聯網中藥材專業市場上集中,實現其交易模式、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
2.3 引導企業并購重組,促進中藥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中藥產業發展過程中已充分暴露出中小企業在新藥開發和科技創新上的能力短板,因此,應當及時出臺企業并購重組鼓勵政策,積極引導中小型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轉型,優化整合現有中藥產業企業規模、資金、設備、人才等資源。政府應在當地經濟水平允許范圍內,進一步放開投融資政策,引導社會資本進入中藥產業進行投資,鼓勵具有實力的中藥企業在新三板、中小板上市融資,從而改變現有融資難、設備人才引進難的困境,逐漸形成大企業引導行業發展方向,中小企業積極承擔行業輔助角色的產業格局。同時,應當鼓勵已形成的國內知名中藥相關企業應當轉變固有發展理念,加大藥品科研投入資金,提升藥品藥效和安全性,對于科研投入占年度總營收比重高的企業予以相應政策鼓勵和支持。通過大企業為中藥產業提供動力源泉,把握產業發展進度,中小企業完善中藥產業鏈供給,填補產業鏈服務功能空白的方式,進一步推動中藥產業結構發生改革和提升[7]。
2.4 依據區域地理與自然資源稟賦、消費市場、文化等優化中藥產業布局
對于中藥產業發達、中藥產品認知度高的東部地區如廣東、山東等省份應當進一步加強中藥產業的品牌建設、市場推廣和產品的用戶粘性等方面內容,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化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逐步將中藥產業鏈由“生產-銷售”向“生產-研發-銷售”轉變[8],提升中藥新藥的研發投入比重。同時,部分國內知名的中藥生產企業如康美藥業、步長制藥、東阿阿膠等,應當注重優化中藥產品的品質質量,擴大企業經營業務,使其逐步覆蓋自身產業鏈需求,降低企業自身對市場上中藥材原料的需求,提升中藥產品研發能力,強化自身企業的技術壁壘。這些行業龍頭企業在優化自身經營結構的同時,能夠推動當地的中藥產業進行優化升級,以自身的科研技術突破帶動當地整體中藥產業進步。
[參考文獻]
[1] 王智慧,李小進,張風麗.我國中藥種植產業發展問題分析與對策—以渭源縣為例[J].新疆農墾經濟,2013(4):37-40,71.
[2] 沈馮程.農產品供應鏈績效評價[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3):36-37.
[3] 陳弘.現代中藥產業集群模式與發展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4] 任仙櫻.中藥材黃精產業化經營發展的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6.
[5] 黃蓓.《甘肅省中醫中藥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出臺[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12):184.
[6] 田艷勛,沈正先.河北“十三五”加快中藥產業聚集發展[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9):45.
[7] 邴芳.基于產業鏈視角的甘肅省中藥材產業運營模式及穩定性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7.
[8] 張毅.Z醫藥有限公司發展戰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6.
(收稿日期:201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