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王穎 劉瑩 李卓恒 徐炳南
[摘要] 目的 探究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管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86例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3例。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給予風險護理管理,對比兩組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風險管理情況及安全隱患意識水平。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風險意識、風險管理意識、風險管理態度及風險管理行為意向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安全隱患認知、風險意識、安全管理態度、安全管理意向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實施風險護理管理,減少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和醫護人員共同的風險意識,提高了手術室管理,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有較高應用價值。
[關鍵詞] 風險管理;手術室;研究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b)-0051-02
手術室為醫院中與各科室合作接觸最多的治療、搶救科室,隨著醫學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疾病的治療和健康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而手術室作為急救和治療的重要場所,其護理管理質量將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和健康。因此,如何在手術中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質量和服務成為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1]。由于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病情相對較重,因此手術的風險也相對較大,往往護理人員早操作中稍有不慎將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嚴重者更會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手術工作中需要求護理人員要仔細、認真并高度集中,盡量避免和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而為減輕護理人員的壓力,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醫院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手術室中[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86例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3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8~62歲,平均年齡(36.4±8.2)歲;實驗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10~64歲,平均年齡(38.6±9.6)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期間,手術室有12名護士;實驗組實施風險護理管理時,手術室有13名護士。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給予風險護理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術前風險管理 患者手術前,護理人員應核對為患者科室、姓名、住院號、手術名稱等,保證患者的基本資料與手術通知單的信息相一致。同時,護理人員在術前應評估患者的基本情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過敏史、基本生命體征及肢體的靈活度等。所需內容均由患者主訴,如有意識不清的患者可由家屬代替。
1.2.2 術中風險管理 ①護理人員應每次手術前對所用儀器進行嚴格的檢查,確保手術儀器齊全且能夠正常使用。此外,護理人員應為意識不清患者準備約束帶或擋板,防止患者在治療中發生墜床的意外。手術進行時應再次核對患者的資料,重點核對患者的麻醉方式和驗血報告,術中保證物品及用品的齊全,做好搶救的應急準備。②藥物管理:手術室中用藥均為醫師口頭醫囑用藥,因此,護理人員在聽到口頭醫囑后,一定將藥名重復一遍,避免差錯的發生,再為患者進行用藥。用藥前應仔細對藥物進行三查八對。如果所用藥物為液體,應仔細檢查是否有藥物滲漏的現象,保證藥物的完好。如果患者應用的抗生素,應在用藥前給予藥物過敏試驗,檢驗結果為陰性者且無任何異常情況下,才可給藥治療,否則將不可用藥或遵醫囑改用其他藥物。③輸血治療管理:護理人員在取血時應嚴格的查對血袋號、血液量、血型及實驗結果等,如果核對無誤,方可將血取回并簽字,同時輸血時護理人員應保證血袋的資料與配血單相符合。輸血時應由兩人同時核對進行,同時嚴密觀察患者有無輸血反應發生[3]。在輸血完畢后,要將血袋保留手術完成1 h,才可丟棄。
1.2.3 術后的風險管理 ①手術標本的管理:手術中切下的標本,護理人員應將其保存于標本袋內,對冷凍切片進行完好的保存,同時在袋上標注患者的各項基本資料,并對患者的資料進行分類放置,避免找不到資料的情況發生。責任護士應指導患者家屬準確填寫病理標本檢驗知情同意書,待家屬完成后,應進行仔細檢查。對于一般較簡單的病理資料,需在手術結束后立即處理,然后將做好的標本,核對放置于相應的檢驗位置。②制定完善的護理風險制度:科室護士長應定期檢查科室的工作流程和制度,使護理工作不斷的完善、護理流程更加的規范,從而避免和減少護理工作中危險事件的發生。此外由于手術的的護理工作和手術效果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具有較高的不可預知性,所以,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確保其知曉各項手術風險事件,并知情同意進行手術,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風險管理情況及安全隱患意識水平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用t檢驗計量資料,其表示方法均數±標準差(x±s),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風險管理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的風險管理情況,詳見表1。
2.2 兩組護理人員安全隱患意識
對比兩組護理人員安全隱患意識,詳見表2。
3 討論
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與手術的安全有著緊密的聯系,其中風險管理的防御存在于手術室護理的每個環節中,在護理細微處更為重要。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的前提和核心為安全,在護理工作的每個細節中不可忽略,一旦出現護理差錯或事故,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5]。因此,護理人員在手術室的工作中應認真、仔細,不能掉以輕心,存在僥幸心理,任何的細小護理差錯均會對手術造成不良的影響,對患者術后的康復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手術室施行風險護理管理,其能夠督促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及時進行嚴格的自查,在不斷的學習和努力下提高自身的風險知識水平,提高專業技能和素質,發風險事件及時進行處理和完善,同時吸取經驗,為下次再次出現此類風險事件做好預防工作[6]。手術室護理長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時時監督護理人員,提醒護理人員對風險事件的重視程度,從而避免和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手術室常見的風險事件為護理人員因疏忽出現的護理差錯,院內感染發生,手術出現的意外情況及護理人員的分工職責不清等。護士長應對風險事件有一定的識別能力,明確風險事件發生的原因,為每位護理工作者安排相應的護理崗位,劃分責任,使護理人員能夠明確自己職責,從而保證患者手術安全的進行。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制觀念,提高風險事件的防范意識,及時在工作中發現隱患,消除隱患,使手術能夠順利進行。
該次通過研究觀察實驗組患者的風險意識、風險管理意識、風險管理態度及風險管理行為意向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安全隱患認知、風險意識、安全管理態度、安全管理意向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風險護理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實施,提高患者自身對風險時間的預防,提高了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使手術室護理管理更加完善,安全,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文晉,王艷,蘇蓉.應用護理標示對手術室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8(1):169-170.
[2] 李曉靜,姜黎黎,孫紅敏,等.前饋控制與風險意識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療設備,2017(B7):232.
[3] 吳蒸,徐小群,俞嵐.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手術室低年資護士護理風險管理培訓中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17,19(1):156-157.
[4] 陳海燕,陳苗苗,馬香愛.風險管理在手術室醫療器械管理中的應用辦法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36(8):993-994.
[5] 徐艷,胡秀麗,蔣金萍.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36(10):1343-1345.
[6] 張曉春,蔡偉華,蔡小嫻.風險護理管理在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旬刊,2017(4):173-175.
(收稿日期:2018-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