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雨
[摘要] 《中醫基礎理論》病理部分第五章修改為防病,第八章修改為治療。與第六第七兩章合在一起,按照防病、病因、病機、治療的邏輯順序一脈相承。第五章防病部分設三節:未病養生、欲病先防、已病防變。未病養生部分在原來只傾向于養形的養生內容基礎上增加養神的內容:與天地相合,做有高尚道德的人。欲病先防部分闡述針對性的疾病預防,包含3個部分:安全事故的預防、時疫預防及亞健康體質有針對性的預防。
[關鍵詞] 中醫基礎理論;修改;未病養生;欲病先防;已病防變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b)-0099-02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九版第十版《中醫學基礎理論》教材可以分為三個部分: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②生理部分,包括精氣血津液神、藏象、經絡等內容,是人體在正常狀態下的生理情況;③病理部分,包括體質、病因、發病、病機、防治原則等。其中第三部分病理部分的邏輯順序是體質、病因、發病、病機和防治原則,并且第十版防治原則中又增加了養生一節。其中體質、病因、病機和治療原則是想要按照疾病的發生發展邏輯順序編寫。按照這個原則,疾病的預防應該放在最前面,增加的養生內容,同樣應該放在疾病未發生之前,這樣邏輯順序才能統一。
應該按照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及轉歸,重新整理教材內容。
1 章節重新設計
在第十版教材基礎上,建議對第三部分病理部分進行改動,見圖1。
①第五章《體質》改為《疾病的預防》或《防病》,疾病未發生之前,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
②第六章《病因》,第七章《病機》,不動。
③第八章《養生與防治原則》改為《疾病的治療(原則)》或《治病》、《治療》,其中第一節《養生》、第二節《治未病》內容移到第五章,第三節《治則》內容保留。改動后全書總的邏輯是生理和病理,并且在病理部分的邏輯順序也按照疾病的發生發展全過程實施的相應醫療干預。
2 第五章《防病》內容編寫思路
原書《治未病》中把治未病分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后防復3個部分。問題有二。
①未病先防的提法不夠精準和細致。“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以及扁鵲三兄弟上中下醫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醫生的社會價值與公眾形象的不對稱,絕大多數疾病如果在比較嚴重的階段,是很難完全徹底治愈恢復成完全健康狀態的。能夠把病入膏肓的人挽救生命,這種生死的分野才能給人們的心理造成沖擊與震撼,才能讓人感覺到價值。
這就是我們現在愈加強調疾病的預防的原因,然而把發病前全部狀態只歸于未病先防未免失于籠統,應更加細化,書中的未病先防完全可以更加細致地分為未病養生和欲病先防兩個階段。兩階段的劃分標準是特有的薄弱環節的出現——亞健康體質。在沒有亞健康體質,即“平人”體質狀態下,可以注重于沒有特定目標的整體調養,以及養心,我們稱之為未病養生。在亞健康體質狀態時,人的體質出現了缺陷或者只是缺陷的傾向,對于某種病邪缺乏抵御能力,但是病邪尚未侵入人體的狀態,此時的重點就不再是籠統地修養身心,而是有重點有目標地查漏補缺,哪里有問題就調整哪方面,我們稱之為欲病先防。
②愈后防復應是疾病轉歸到了邪去正虛的階段,應該是從屬于“未病防病”階段的欲病先防的內容。不能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形成并列關系。
疾病的轉歸是正邪交爭的過程,正邪交爭邪氣戰勝正氣所以患病,疾病后期,在藥物等外力的作用下,雖然邪氣已經很弱小,正氣卻更加弱小,此時即使疾病已經治愈,正氣依然很虛弱,可以比照亞健康狀態的各種體質,這一狀態下的預防應等同于欲病先防。
調整建議:分三節:第一節《未病養生》;第二節《欲病先防》(包含愈后防復)、第三節《已病防變》(既病防變)。
2.1 第一節《未病養生》的內容
養生適用對象是陰陽平和質體質的人群。部分內容采取原書第八章第一節《養生》的內容。原書的養生內容側重于養形,未病養生不但要養形,更要養神。順應自然,與天地相合,就是要做有高尚道德的人。本節內容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基于人與社會的整體性,借鑒《仁義禮智信與五臟健康》內容,側重于養神,養浩然正氣,養高尚品德:窮則獨善其身,做好自己,自食其力,獨享其樂;達則兼濟天下,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的人,做一個有大愛的中醫。立德、立言、立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形神兼養是中醫養生原則之一,形為體為陰,神為用為陽。只有強壯的體魄,卻一事無成是沒有意義的。同樣,不擅于休息的人也不會不能更好的工作。既要有強健的體魄,又要融入人類偉大事業中去,才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2.2 第二節《欲病先防》的內容
本節內容大致分三部分。
(1)普遍性預防。普遍性預防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安全管理,預防各種事故傷害,原書列舉有:凍傷、燒燙傷、電擊、化學傷、蟲獸咬傷、交通傷害等。
(2)重點疾病的預防。重點疾病預防就是預防時疫。①普遍接種各種疫苗;②根據每年的氣候特點(因時)或地區流行疾病(因地)提前準備好相應品種的藥材。
(3)重點人群的預防。根據中國中醫藥學會《九種常見體質的判定標準》,其中只有平和質是完全健康,其余八種雖然不能稱之為疾病,卻可以定義為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我們可以定義為亞健康,這類人群會根據他們自身的體質稱為某類疾病的易感人群,可以根據其體質,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此外,原書中“愈后防復”的內容也可歸于這里,因為,疾病愈合后一般很少有直接達到陰陽平和質的情況,一般都只是達到八種亞健康體質后就定義為疾病治愈了,而此時疾病的復發與亞健康體質的易感疾病以及預防措施完全一致。
2.3 體質內容應更加具體
體質的內容應更加具體,與其他章節融匯貫通,與其他章節互相平衡。體質與辯證論治部分應介紹得更加具體、有操作性。能夠與其他相關章節有機銜接,互為依托,使得體質理論在理論上融入中醫體系,在實踐上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應用,從而凸顯疾病預防的理念。
第三節《體質的分類》介紹了體質的分類或者分四類,或者分五類,或者分九類。沒有介紹各種分類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應用。第四節《體質學說的應用》按照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介紹了體質與養生、體質與病因、體質與病機、體質與辯證論治等方面的問題。卻沒有按照體質分類詳細闡述針對某一分類標準,每一種體質的養生、病因、病機與辨證施治。如果說這本書作為中醫基礎理論,只是籠統介紹基礎理論知識,那么也應該在后續其他配套書中介紹,或者干脆用專著來介紹,而這種詳細的介紹沒有展開。在此情況下,建議把這一章節更加細化,選取比較實用具有可操作性的體質分類方法,并且針對每種亞健康體質詳細展開闡述每種體質的養生、病因病機及辯證施治。
3 第八章《治療》內容編寫思路
《治療》部分編寫思路大致有以下3種。
①不動。只有一節《治則》。這樣編排,優點是邏輯清晰,缺點是內容稍顯單薄,與其他章節不平衡。
②刪除第八章。一種做法是把治則內容移到前面第七章,另一種做法是把治則內容移到《方劑學》,與治法放在一起。這樣編排,優點是內容比較對稱,但是內容邏輯方面稍顯缺失。缺少治療部分。
③增加。把《方劑學》治法內容移動到第八章,第八章有兩節,治則和治法。
建議采取第3種做法,按照養生、防病、治病的邏輯順序。保持了知識概念的完整性和同步性。
4 結語
教材的編寫應該是提煉總結和歸納前人的知識,并使之清晰的表達,達到這一目標的前提是邏輯思路的清晰。要把復雜的問題表述得簡單清晰明了容易接受,而絕不可以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此外,還要避免知識點乃至知識體系的簡單羅列與粘貼,一定也必須要對知識進行二次創新、總結提煉和升華,使得各個部分的知識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保持一致性和統一性。
《中醫基礎理論》病理部分按照養生、防病、病因、病機、治療的順序編排,提高邏輯性,便于學習交流和教學。先是防止疾病的發生,使大多數人免于生病。少數人仍然會患病,我們研究其中的病因病機,從而確定治療的原則和方向,以及在疾病的轉歸過程中一些總的思路和做法。這就是病理部分的基本邏輯。
只有清晰的思路,才能做到清晰的表達。只有清晰的表達,才能做到有效交流與提高。
[參考文獻]
[1] 孫廣任,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M].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M].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M].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1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