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艷 田小海
[摘要] 醫學職業教育的終極歸宿在于促進醫學生生命的發展和完善,從而在醫療工作中優質的體現出來。由于醫療工作者職業素養缺失引發了部分醫患不和諧的現象,嚴重的甚至危及個體生命的存在和發展。該文探討醫學生職業素養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積極的培育策略。
[關鍵詞] 醫學職業素養;醫學職業教育;多項式生命;培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c)-0110-03
[Abstract] The ultimate goal of med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life, so as to reflect the high quality in medical work. Due to the lack of occupational literacy of medical workers, some doctors and patients are not harmonious,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life.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occupational literac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to propose positiv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
[Key words] Medical professional literacy; Med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ynomial life; Cultivation strategy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印發了《關于全面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意見》,醫學生的職業素養養成教育成為了新時期醫學職業教育的重點。《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中強化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深化學校美育綜合改革,進一步強化美育的育人功能,啟動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簽署工作,推動以省為單位確定推進學校美育綜合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中提出始終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持續加強和改進大中小學德育工作。連續
三年教育部對同一任務進行了部署,其終極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其職業的終極競爭力即職業素養。
隨著國家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的提出和新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醫患間負性事件的增多,對醫學生的職業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能應用嫻熟先進的職業技能挽救患者的生命,還能在高尚的職業道德引領下形成良好的職業作風,并在美好的職業意識驅使下伴隨優秀的職業行為,具有醫學專業精神[1],即具有卓越的醫學職業素養的學生。
1 醫學生職業素養缺失歸因探討
1.1 制度建立臨時化,缺失規范的管理
醫學職業素養培育既然是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應該實現制度的常態化而非臨時化。教育部2015年6號文件《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這是國家在關注、注重和強化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進展,但缺乏了相應配套的制度進行指導和規范。
1.2 內容設置模糊化,缺失明確的內涵
我國的醫學院校更注重顯性醫學職業素養的培育,往往忽視了隱性醫學職業素養的培育。從國家層面并沒有將醫學職業素養的內容和內涵寫進醫學教育的篇章或文件中,相比之下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早在1990年就啟動了“職業素養”項目,1994年即書面提出“醫學職業素養”,并逐漸明確了其內容和內涵。我國醫學職業素養培育內容的模糊化給高校進行相關培育工作帶來了困難。
1.3 課程開設形式化,缺失核心的保障
按照國家對職業素養培育的要求,各高校先后開設了《職業訓導課程》,我國開設人文社科類課程最多的幾所高校也僅占到了全部開設課程的17%~20%[2]。早在2002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醫學哲學專業委員會就提出了提升醫學職業素養培育的七門核心課程包括:《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法學》《醫學史》《醫學社會學》《醫學邏輯學》和《醫患溝通學》[3]。必修課程所占比例小相比美國的20%~30%,選修課程中開設更少之又少,人文素養模塊的課程形同虛設,形式化嚴重。在醫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也缺少了醫學職業素養培育內容的滲透。
1.4 主觀技能次要化,缺失能力的體現
眾所周知,醫學院校目前在課程分配中重要的問題是與醫療實際工作相脫離,閉門造車的現象嚴重,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脫離醫院具體工作,絕大多數采取專業帶頭人負責制,缺少相應的行業專家指導和把關,缺少科學性,有些雖有專家把關卻流于形式。研究生們一旦進入工作崗位職業能力的欠缺凸顯出來。執業能力欠缺已經成為當今醫學生最應解決的問題,何談職業素養。對自身職業生涯在學習期間的規劃遠遠達不到社會對職業工作者的要求。
1.5 客體素養片面化,缺失價值的注入
醫學職業素養高的人,可以將內化的素養以不同的形式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展現出來,長期影響學生,并逐漸內化為學生的素養體現在醫學的學習和醫療工作中。但由于醫學院校教師往往是某一領域的研究者或者偶然的機會從事醫學教育,使得教師隊伍魚龍混雜,往往自身的職業素養缺失,由此進入醫療體系后受到現實社會影響的醫學生更容易將職業素養約束在潛意識中收藏冰封起來。因此,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臨床帶教教師自身作為人才職業素養的缺失與否對醫學生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1.6 主體意識淡薄化,缺失靈魂的追求
無論外在醫學教育在醫學職業素養教育中能否起到作用,醫學生都應該注重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自我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都顯得尤為重要。自身對職業素養淡薄或意識缺失將會對自身的職業生涯乃至生涯造成致命的影響。人貴在能夠自知,能夠從現有的教育體制中找到自身所缺乏的點,并能夠在自身的學習中不斷加強,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似乎已經封存了醫學生自我開啟和激發有關醫學職業素養學習的能力。
2 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策略
2.1 做好頂層設計,建立長效培育制度
從國家層面對社會普遍關注的醫療衛生體系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調查和分析,并從醫學職業素養提升的角度進行探索。作為醫學生培養的院校應該根據國家對此的相關要求結合自身院校的特點建立完善的培育制度。醫院作為醫療行為的實施者,應從健康醫療環境營造的角度出發,配合學校所建立的職業素養培育制度,這樣建立起頂層設計好的長效的、連續的培育制度才是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前提。
2.2 完善內容設置,明確隱性培育內涵
隱性醫學職業素養培育在醫學院校中處于相對弱勢[4],應該將顯性和隱性醫學素養的培育并重。教育思想從“勞作教育”“政和教育”“學校本位教育”“多元化職業教育”“能力本位教育”到“終身教育”的轉變,決定了職業教育的靈魂,即職業素養教育也在發生變革,明確隱性醫學職業素養培育的內涵刻不容緩,并要引領醫學職業教育的發展。完善的醫學職業素養培育的內容,明確的醫學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內涵是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基礎。
2.3 確保課程開設,整合通識培育課程
WHO曾在世界醫學教育大會上通過了由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指定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界定了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強調了醫學職業素養的培養[5]。在明確醫學職業素養培育的內涵后,國家應根據培育的實際情況開據開設課程通知單,而醫學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培育情況進行選擇和整合開設一些醫學通識教育的課程,重要在于開發和整合。如在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開設的《醫學生心理健康與生命教育》。目前國內開設此類課程最多不足20%,尤其一些快餐醫學院校開設比例甚至低于15%,應加大課程開設的力度,確保醫學職業素養培育課程的開設,結合自身將經典通識培育課程開發整合是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保障。
2.4 強化技能獲得,并重門檻培育能力
多元化職業教育的思想強調學以致用,頂崗學習的思想,已經在強調獲取的技能應至少滿足崗位的需求。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結合實際調查科學制定,但醫學學習的滯后性及醫學技術和手段發展的快速性給醫學教育帶來的是巨大的沖擊,醫院用人的政策帶來的門檻限制也導致醫學職業技能的學習,尤其是各類考試與實習沖突時大多數學生無奈地選擇了應試而忽略了真正臨床技能的獲得。強化醫學職業技能的獲得,同時注重醫院準入門檻的獲得是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重點。
2.5 提升客體素養,深諳價值培育注入
醫學生作為醫學職業教育的主體,而客體即是實施醫學教育的教師。國家教育部在今年出臺的若干文件中反復強調“大力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6]。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醫學生培育者勢在必行,可以通過經驗交流學習、社科人文內化、專業進修深造等方式不斷提高師資隊伍。提升客體自身的醫學及教師職業,不斷加強價值注入是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關鍵。
2.6 激活主體意識,突破靈魂培育追求
醫學職業教育的終極歸宿是促進人的生命在多項式中得到發展[7]。只有通過醫學教育及健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才能達到促進醫學生生命發展的目的。只有從生命的多項式中去看待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和善待生命,才能促進其他生命的發展,才能領悟生命之重和生命之輕。從而讓自身生命因此得到永恒的發展。激活醫學生自身的意識,突破固有觀念的束縛,勇敢追求靈魂中真、善和美的行動是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核心。
作為醫學職業教育的探索者和實踐者,應不斷更新醫學生職業素養缺失的因素總結,并不斷發展和提升的培育策略,在醫學教育中邁出堅強和堅實的腳步。
[參考文獻]
[1] 陳曉奕,趙邦,袁利,等.三個角度探討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衛生軟科學,2015,12,29(12):783-786.
[2] 辛哲梅,趙祎祺,孔祥怡,等.中美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現狀的比較[J].醫學與哲學,2015,3,36(3A):80-83.
[3] 鄒明明.醫學人文精神培育與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全國醫藥院校社科研究協作會第四次工作會議紀要[J].醫學與哲學,2014,35(1A):95.
[4] 姚曉麗.醫學院校隱性醫學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6,4,29(4):96-99.
[5] 陳瑋.論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培養體系的建立[J].職教論壇,2013,14:81-82.
[6] 盧連偉.職教教師職業素養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0, 3,31(633):77-79.
[7] 田小海,崔洪艷.多項式生命的發展是醫學職業教育的終極歸宿[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4,25(2):211-212.
(收稿日期: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