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霞

[摘要] 目的 了解武漢市江夏區2015—2017年麻疹流行情況,為麻疹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利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資料,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分析江夏區2015—2017年麻疹的流行病學特征。結果 武漢市江夏區2015—2017年共報告麻疹病例18例,無死亡病例,年平均發病率為9.37/100萬;發病高峰在3月(9例、占50%);男性占38.89%(7例),女性占61.11%(11例);9月齡~15歲發病7例,占38.89%;小于或等于8月齡發病6例,占33.33%;病例除5例15歲以上成年人,其它均為散居;9月齡~15歲7例中有3例接種麻風疫苗仍發病,4例未種。報告及時性、流調及采樣及時性均為100%。結論 2015—2017年江夏區仍有少量麻疹散發。加強麻疹疫情監測,提高兒童麻疹疫苗及時接種率是控制麻疹發生與流行的關鍵。
[關鍵詞] 麻疹;流行病學;疾病控制
[中圖分類號] R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c)-0187-03
自1986年實施計劃免疫后,武漢市江夏區麻疹發病已得到控制,但由于城郊結合地帶日趨加大及醫院感染等因素,仍不斷有麻疹散發病例報告。為探討原因并制定防控措施,實現消除麻疹,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現將武漢市江夏區2015—2017年麻疹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疫情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人口資料來源于轄區內各醫院上報人口總數。
1.2 病例定義和診斷標準
依據《全國麻疹監測方案》和《傳染病診斷標準》進行。
1.3 統計方法
建立麻疹病例個案數據庫,用Excel2003軟件進行統計處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用χ2檢驗比較各率之間的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發病概況
2015—2017年麻疹監測報告病例數共18例,無死亡病例,年平均發病率為9.37/100萬,3年分別為8、6、4例,發病率分別為12.9/100萬、9.08/100萬、6.24/100萬;其中實驗室確診18例,實驗室確診率100%。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區分布 2015—2017年全區23個單位有9個單位發生麻疹病例,分別是紙坊6例、大橋4例、廟山2例、法泗1例、五里界1例、藏龍島1例、金口1例、山坡1例、鄭店1例。見表1。
2.2.2 時間分布 2015年2月1例、3月四例、7月1例、8月1例、11月1例。2016年3月4例,4月1例,5月1例,8月1例。2017年3月1例,9月1例,12月2例。發病高峰3月(9例、占50%)。見表2。
2.2.3 人群分布 ①性別與年齡分布:報告的18例麻疹病例中,男性7例,女性11例,性別比為男:女=1:1.57。發病年齡:最小年齡為5月齡,最大為43歲,9月齡~15歲發病7例,占38.89%;<9月齡發病6例,占33.33%,≥15歲發病5例,占27.78%。
②職業分布:發病兒童13例,均為散居,占72.22%;15歲以上人群中3例待業、1例教師、1例為商業服務人群。
2.2.4 免疫接種史 在報告的18例麻疹病例中,僅有3例接種過麻風疫苗(包括6例8月齡以下未到接種年齡, 9月~15歲兒童4例0劑次中3名患兒因病推遲接種、1名兒童接種其他疫苗后推遲接種)占16.67%;15歲以上5例患者均免疫史不詳5例,占27.78%。
2.2.5 居住屬性 2015—2017年江夏區發生的18例病例中,有12例為常住人口,6例為流動人口。
2.2.6 癥狀與體征 發熱為100%(18例),出疹為100%(18例),咳嗽為88.89%(16例),結膜炎為88.89%(16例),卡他性鼻炎83.33%(15例),口腔粘膜斑55.56%(10例)。3例并發腹瀉,15例無并發癥。
2.2.7 血清學檢測 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報告的18例麻疹病例中,采集血清標本18份檢測麻疹特異性抗體IgM,結果顯示陽性18份,抗體陽性率為100%。
2.2.8 監測指標分析 發病7 d內報告率100%(18例),報告后48 h內流調率、病例標本采集率、標本及時送達率、送達標本合格率均為100%。
3 討論
分析武漢市江夏區2015—2017年麻疹病例顯示:①平均發病率為9.37/100萬,全區9個街鄉有發病,均為散發,流動人口較多的街鄉多發,充分證明要提高流動人口較多的街鄉的適齡兒童麻疹類疫苗的接種率。②發病高峰3月,與卓家同[1]研究結果相近。③發病人群中8月~15歲4例未接種麻疹疫苗,說明常規免疫工作存在薄弱環節,提示應提高基礎免疫接種率[2]。④發病年齡5~8月齡患兒占33.33%,說明未到初免年齡的嬰幼兒病例占比較大,這與云雪霞等的研究結果相似[3-4]。造成這一原因主要是嬰幼兒未到麻疹初始接種月齡,而未能接種疫苗,而從母體獲得的抗體水平從6月齡開始就下降,5~8月齡為麻疹保護空白期,導致容易患病。提示必要時開展育齡婦女麻疹抗體水平監測及疫苗接種[5]。實踐證明,保證麻疹疫苗常規免疫接種率,提高8月齡及15歲兒童疫苗接種的及時率,適時在重點地區和人群開展麻疹疫苗強化免疫,能有效降低其傳播。⑤18例病例中15例在患病前7~21 d均去過醫院,1例在發病前7~21 d去過山西旅游,證明麻疹病例患病醫院感染嚴重。
建議為:①加大目標兒童主動搜索,發現未種免疫規劃相關疫苗的兒童及時接種,對轄區高危人群和流動兒童聚集的地方開展麻疹病例主動搜尋,以消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的擴散。②建議在每年3月份以前進行一次全區麻疹類疫苗查漏補種,減少發病率[6]。③提高麻疹類疫苗及時接種率和合格接種率,減少漏種發生。④必要時開展育齡婦女麻疹抗體水平監測及疫苗接種。提高8月齡及15歲兒童疫苗接種的及時率,適時在重點地區和人群開展麻疹疫苗強化免疫。⑤加強對各醫療機構呼吸道疾病的就診管理,實行預檢分診、隔離治療,加強消毒管理,杜絕麻疹在轄區內感染傳播,落實對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⑥深入開展麻疹防制知識的宣傳,增加群眾自我防護意識。
綜上所述:①因江夏區大橋、廟山、藏龍島、金口和紙坊街道均為開發區,人員流動頻繁,所以大部分麻疹病例均以上區域。②18例麻疹病例,15例在發病前7-21天去過醫院,證明醫院感染嚴重。③1例流動兒童發生麻疹病例滿3歲仍未接種麻疹疫苗,因其居住在大橋,但接種在省婦幼醫院,而且該患兒一直生病,并且患兒流動頻繁,不定期在大橋居住。證明不在居住地接種且頻繁流動兒童管理仍存在問題。
[參考文獻]
[1] 卓家同.控制麻疹現狀與控制策略實施進展[J].中國計劃免疫,2006,12(1):68-70.
[2] 迮文遠.計劃免疫學[M].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359.379
[3] 云雪霞,許建雄,梁建華,等.廣州市2007年與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比較[J].熱帶醫學雜志,2009,9(1):89-90.
[4] 周勇,蔡志坤.福建省自然人群麻疹免疫抗體水平狀況[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2,8(2):37-38.
[5] 羅央努,傅黎平.259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學監測結果與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9):1747-1748.
[6] 李黎,余文周,稅鐵軍,等.全國2003-2006年麻疹發病年齡特征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7,13(2):101-105.
(收稿日期:2018-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