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華
【摘要】高校創新創業課程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載體和途徑,為大學生積極創業提供有效的指導。近年來,各高校不斷完善課程教學體系,開設很多創新創業類課程,以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為大學生順利就業和創業提供了有益的指導。但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如課程體系陳舊、教學主體不對稱、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單調等問題,直接影響教學目標和教學實效性的達成。積極反思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對高校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體系的完善及適應現代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創新創業課程;問題;對策
在國家雙創政策的引領下,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創新創業已成為時代的潮流,高校積極順勢而為,開設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課程指導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對創新創業課程教育中的各環節進行優化和建設,則是當下各高校在創業教育中的基礎和關鍵。
一、應然和本然的沖突,表現在創新創業課程的性質定位與課程體系的發展現狀不適應
創新創業類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創業能力,這也意味著課程的定位是重實踐、實用性強,其結果應該是知與行的統一,這是課程的應然性要求。而創新創業類課程囿于傳統教學模式約束,本然性表現如導致教學與實踐相脫節,理論不能指導實踐,這有悖于創新創業課程對于學生思維訓練和實踐培養的初衷。正所謂“不破不立”打破傳統僵化的教學模式,探索一條適合創新創業類人才培育的新型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現狀及問題
目前,國內高校陸續開設了多門創新創業類課程,許多高校將創新創業課作為創新學分納入學生畢業考核的依據,充分顯示了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對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視。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仍存在許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主體參與熱情缺乏
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即要求用現代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教學相長,教師與學生互為雙主體,教學過程強調每個主體的積極參與,重點是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中更多沿襲了舊有的教學模式,教師的說教遠遠大于學生的參與熱情及學生能動性的發揮。
(二)教學手段多元化不足
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強調多元主體的參與,這必然要求多方開辟途徑、豐富載體。創新創業類課程在教學中都在不斷豐富方法,通過理論教學、案例教學、視頻教學、交流討論等形式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但實際上學生的學習更多停留在直觀的感性認知層面,而知與行要達到統一,有賴于實踐環節的支持與驗證。
(三)體驗式教學情境忽略
創新創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而長期以來,不區分類別、鐵板一塊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停留在想象的層面,無法身臨其境地去體驗、感知、理解、驗證教學內容,最終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四)教學資源薄弱
教學資源主要表現在教師資源和教學輔助資源,目前,在各高校承擔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的老師多由其他專業課程授課教師兼任,很多老師沒有創業的經歷,更多是紙上談兵,或個人經驗分享,必然導致教學中更趨于理論化而缺乏創業素質的培養。教學輔助資源方面,教材選取多傾向于通識教育的教材,缺乏不同專業學生教材資源,很多的教材顯得陳舊,缺乏現實指導。
三、優化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的有效對策
基于當前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只有通過與時俱進的教學改革去完善和優化創新創業類課程的教學體系。
(一)創新教學方法,調動教學雙主體(教師—學生)的積極性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認為學生是被動接受的角色,教師則是絕對的權威和意見領袖,教學趨同性明顯,學生必須絕對的服從和接受,沒有自己思維活動的空間,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活動。這極大地限制了個體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而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目的正是要打破這種僵化的模式,讓每個主體的思維和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表達和展現。因此,課程的教學方法亟待創新,教學中除了引入案例教學、視頻教學之外,翻轉課堂更應該在創新創業類課程教學中得以重視和推廣,打破課上課下的限制,學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組織話題討論,收集經典案例,制作經典創業小視頻,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主體的參與熱情被調動出來。教學手段和方式多樣化,充分尊重了每個個體的需求,學生的積極參與帶來的是資源和教學載體的豐富,從而實現資源共享、良性循環,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轉變,從單項說教向教學實效性轉變。
(二)優化教學情境,用體驗式教學來驗證和完善教學模式
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的實踐體驗和感受,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圍下,讓學生感受和親身經歷這種學習過程,通過體驗進一步理解知識,提升創新和創業的能力。因此,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每個專題設置不同的學習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可通過模擬場景或教學游戲開展教學。為提升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實用性,課程的教學場所還可以放到企業公司或實踐基地開展現場教學,教學場所打破了教室的場域限制,但教學的開展要充分考慮到可行性和安全性。這同時也對高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學秩序的維護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加大師資隊伍培訓力度,嫁接優質教學資源
鑒于目前創新創業類教師資源的不足,高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模式充實教師資源和豐富教學輔助資源。正如著名學者吳金秋提出:“融入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以創業意識為培養目的,面向全體學生,基于專業教育分類培養、強化實踐,將創業教育的理念與內容融入課程全過程的模式。”重點培訓一批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相關專業教師,去一些知名的創新創業基地或者相關企業開展輪崗或頂崗實習。也可以引入社會資源,具備實戰經驗的企業家、專家學者、投資界相關行業管理者、創業導師及成功創新創業的畢業生等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人選。教師主體不能只局限于大學教師層面,通過嫁接優質教學資源,有效避免只注重理論而輕視實踐經驗,給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創新創業指導。這種將學術界與實踐界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既豐富了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模式,又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結語
創新創業課程是高校全面實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和有效載體,完善的教學模式利于創新創業課程目標達成和有效性的發揮,對于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創新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韓靜.高校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20).
[2]夏晗.創新創業課程體驗式教學設計[J].高等教育,2015(11).
[3]張廣宇.大學生創業課程建設之課堂教學創新[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4]吳金秋.中國高校“融入式”創新創業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