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近幾年大學生黨員培養經驗的總結和歸納,希望探索出一條有助于大學生黨員培養之路,使得大學生黨員的培養更有特色、更有時代特征、更有培養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黨員;培養模式
近幾年,筆者在從事大學生黨員的培養和發展工作中發現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第一,在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選拔推薦方面。大學生憑借一腔熱情提出入黨申請,由輔導員老師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和學習成績,向黨組織推薦。這樣的推薦程序,往往受學生輔導員的印象影響,偏重于學習表現,對于品德素質、道德自律、對黨的了解以及入黨動機等方面缺乏考量,容易成為好學生選拔。第二,在學生黨員的培養和學習方式方面。黨員的學習和交流更多的還是聚在一起學習文件、規章和制度,一起交流學習心得體會。一方面,學習形式學生不喜歡;另一方面,學生和老師之間不能很好地交流、溝通和學習,不利于老師了解學生的真實心態和想法。
鑒于上面的情況,我個人經過對工作的總結和改進,認為做好大學生黨員的培養主要是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大學生的入黨教育工作
(一)在入學教育時,做好學生的入黨啟蒙工作
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向學生介紹黨的性質、黨的各級組織,入黨的基本條件和要求、學生黨員發展的程序和入黨流程等,激發學生的入黨熱情,吸引學生向黨組織靠攏。
(二)發揮思政課在黨建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讓學生系統地了解黨、認識黨,進而發展成為熱愛黨的好青年的有效途徑。大學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課,向學生傳達黨的綱領和主張,讓學生正確地認識黨、認識我們的國家,進而占領思想政治的主戰場。
二、做好培養人選取和指定工作,全方位保證培養質量
(一)做好培養人選取和指定工作
選取經驗豐富的老黨員,選取有時間有精力的黨員,這樣的培養人有精力和時間放在學生黨員的培養方面。我們在指定培養人的時候,既要考慮教工黨員的實際情況,也要考慮學生對教工黨員的熟悉和喜愛程度,選擇學生喜歡、熟悉的老黨員作為培養人,是培養合格黨員的關鍵,畢竟言傳身教勝于苦口婆心。
(二)做好培養期間的情況交流工作
在具體培養過程中,要定期組織全體培養人進行培養情況交流,大家在一起討論培養過程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多方面了解學生群體中的思想動態,溝通解決辦法、增長工作經驗,為培養合格黨員把準方向。
三、做好入黨積極分子的選拔工作
(一)由輔導員老師和任課教師做好日常情況的介紹工作
在推薦過程中,應該廣泛征求各方意見。首先,要征求學生輔導員的意見,通過輔導員全面了解學生的日常表現、學習狀況、思想道德水平等;然后,向學生的任課教師了解學生的日常表現,教師評價等信息。通過這些情況的了解,全面掌握學生信息,為后續推薦做好準備。
(二)由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的領導做好學生日常行為的篩查工作
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涉及學生的方方面面,包括遵守校規校紀、宿舍衛生、思想品德、好人好事、專業文化建設、思想政治傾向等,這些日常表現更真實、更接近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真實世界觀。把被推薦人的名單傳遞給學生工作管理者,讓他們在候選者名單中找出更優秀的人,淘汰那些表里不一的人,達到優中選優的目的。
(三)認真做好團委推薦工作
黨員是從優秀的團員中選拔出來的,要由團委出面,認真做好推薦投票,真實表達推薦意愿,把好團委推薦關。
(四)注重培養聯系人的推薦表達
培養聯系人見證了被培養人在思想、學習、政治等方面的成長,要充分了解培養人的推薦意見,這也是最終選撥發展對象的關鍵。
四、靈活地開展黨員教育工作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及時推送教育信息和教育資源
當代社會是個信息化的時代,學生們伴著信息化發展成長起來。微信、QQ群、直播、云班課等信息化形式,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方便他們自由地選擇時間進行學習。
(二)提供平等、開放的交流機會和交流平臺
這樣的機會和平臺,是要讓學生黨員能夠敞開心扉,拋開在教師面前的拘謹,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真實感受,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這個機會對全體黨員都很重要,不敢說真話、不敢真交流、不肯真批評只會導致我們的黨不能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不利于黨的成長和發展,只有大家敞開心扉說真話,我們黨才能進步。
(三)開展生動、活潑的黨組織活動
我們可以利用觀看教育視頻、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舉辦專題演講等形式,開展黨員活動,這樣的組織活動,一方面,可以拉近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育實效,更好地達到教育身心的目的。
大學生黨員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是我們黨綱領和宗旨的未來踐行者和執行者,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才,做好大學生黨員培養教育工作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龐躍輝.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與高校黨建縱深發展[J].理論導刊,2016(03):53~55.
[2]周卓.張群.大學生黨建工作進網絡戰略的必要性[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99~102.
作者簡介:周曉萍(1972—),女,滿族,中共黨員,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