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錢
【摘要】在土地整理項目的可行性以及施工過程中的生態效益以及施工之后的效益評價問題非常多, 同時對于土地開發整理工程之后的管理和建設等多方面均存在許多問題,例如重視度較低,導致建后工程的管理效果不理想,從而影響土地資源的長期效益。
【關鍵詞】土地整理;工程管理;創新模式
土地整理是土地資源重新配置,提升土地應用價值以及優化土地供應能力的有效措施, 對于推動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應用有著較為突出的效果。伴隨著土地整理事業的持續發展,人們對于土地資源的作用以及認知也在不斷地深入和改進。
一、我國普遍存在土地整理現狀
因為我國地域跨度差異較為突出, 所以土地整理與開發項目會涉及南北地域差異、平原丘陵地域差異等。對此,本文主要以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土地平整以及防護林建設四個項目作為案例進行探討。
(一)土地開發整理現狀
通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土地開發整理工作都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時在實踐操作中也探索了系列性的土地開發整理模式,許多地區都實現了開發整理管理的創新,土地開發整理的方式不斷創新,這也間接形成了一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
(二)土地開發整理存在的問題
按照相關統計發現,當前我國土地開發整理的項目工程中,后期管理與維護的形式都是以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或項目承擔的所在政府、居委會為主,并促使其對建設項目進行管理與維護。但是,工程后期維護的落實情況并不是非常理想,雖然驗收方面較為嚴格,但是在驗收之后的后續維護與管理工作落實情況并不理想,項目驗收之后的后期管護方案、措施的執行與落實情況并不是非常理想。
二、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在體系方面都是以國家或集體所有產權為主, 政府的相關部門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工程本身的運行、管理以及維護,但是這一種權能模糊、產權類型過于單一的管理體系,很容易導致新增耕地的工程設施發生缺位、經營權模糊、年久失修等現象,從而無法支撐土地整理項目長遠開展。從具體角度來看,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方面具體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工程產權歸屬不明確
因為我國大多數的農村都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體系,所以大多數的集體經濟組織弱化顯著,甚至是名存實亡。集體經濟與財產的所有者普遍存在欠缺問題,鄉鎮政府與土地管理部門、水利部門、林業部門作為基礎的國有資產代理者,實際上也并不能成為資產代表或資產所有人。
(二)管理體系與運行機制不靈活
一直以來,我國土地整理建后的工程都是通過鄉鎮政府相應部門與農村集體經濟負責進行管理、維護以及運行。在工程管理方面,不僅是管理人員,同時也是維護養護人員。這一種管理模式相對較為專業,也不需要擔心國有資產存在流失的問題。
(三)管理體系和市場經濟原則沖突明顯
當前大多數的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在管理體系上以專業管理、群體管理相結合的運行機制為主,在特殊的歷史時代之下,這一種管理方式可以發揮較為突出的作用和價值。但是,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逐漸成熟,經濟體系建立越發完整,這一種運行模式的基礎已經不再存在,這一種管理體系和運行體系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形式。
(四)投資途徑較少,維修養護成本過高
因為土地整理建后工程本身屬于公益性的工程, 其在管理與運行、生產等過程中都會產生綜合性的效益,其主要成本包含社會效益、受益對象的分類以及收益的多少,但是這些效益都無法采取具體的計算方式以貨幣展現出來,同時當前也并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投入與產出、消耗與補償的機制,并且當前我國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在項目預算當中也沒有安排具體的專項經費投入。
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創新模式
下面以耕地、水利、道路、防護林作為案例,探討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創新模式。
(一)提升耕地管理重視度
在項目實施之后,所形成的社會效益是明顯的,同時生態效益也是突出的,這也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性目標,屬于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標。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提高對耕地管理的重視度,例如新增耕地內容,因為新增的耕地是在原本的土地基礎上,所以需要根據權屬原則的方式處理。
(二)優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土地整理投資的大多數資金都是由政府提供, 在建設完成之后形成的農田水利工程的資產也必然是由國家所有。因為投資方面的單面性, 所以群眾往往認為這一工程與自身無直接關系,只需要使用與管理就行,不需要對其進行維護,所以導致農田水利工程在建設之后的效益無法最大化, 群眾不會主動對其進行維護,從而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就出現各種破損。
(三)道路與防護林的創新管理模式
對于土地整理項目建后所形成的道路以及防護林等工程性的資產,可以借助構建以林護路、以林養路的基本管理模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于建設用地的需求量必然會不斷提升。只有在合理開發土地資源的同時,做好對土地資源的建后工程管理,保障土地整理后折抵指標與用地復墾指標的合理性,才可以緩解建后用地計劃指標缺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憲梅.土地整理與可持續發展[J].科技視界,2013(04).
[2]游國祥.土地整理耕地質量綜合評價及其變化研究[J].中國產業,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