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鴻
【摘要】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教學理念深入我心,結合自身的幼兒園教學實際,我發現師幼關系是幼兒園老師開展工作的基礎。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教師要力求在生活上能做幼兒“父母”,在教學上能為幼兒傳道授業解惑,在游戲中能成為幼兒的“伙伴”。讓幼兒從心底接納教師這位“朋友”,從而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培養祖國的花朵。
【關鍵詞】幼兒教育;生活化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內含十分明確,即大眾教育——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觀正是其教育思想的體現。教育必須面向社會,面向生活;要走向社會,走進生活。
一、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發展幼兒的創造能力
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需要,決定了幼兒學習的內容都是以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和行為規范為主。為了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就需要依靠教師設計、組織的生活化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完成。生活化的教學不僅僅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還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發揮了幼兒的主導地位,激發了每一位幼兒的能動性。當幼兒的思維被積極地調動起來后,這些生活化的課程活動起到的作用就提高了一個層次。這樣貼近生活的教學設計,讓幼兒有更多話可以說,更多想法可以表達,更易于操作,更易于交流,從而提高幼兒的思維創造能力。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發現故事教育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多傾聽,然后引導他們自己來講述。對這些故事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想想故事中的主人公能用什么辦法來擺脫困境。等他們熟悉積累了許多故事之后,就試著和孩子一起來編我們自己的故事了。融入幼兒的故事情景中,去傾聽,去了解孩子的狀況,然后追著他們的想法,一步步跟著,一起想象。
二、通過針對性的游戲。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通過生活化的課程實施,幼兒會積累一定的理論基礎。幼兒生活能力的體現還是體現在他們處理生活中發生的每一個事件上。通過課程的實施,幼兒學習到了理論的知識,當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情況時,他們就會想辦法去應對。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也是最適合他們的方式。幼兒是游戲的主體,他們可以決定游戲的內容、材料的選擇、游戲的方式。游戲是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直接反映,幼兒有限的生活經驗有時會局限了幼兒的游戲水平。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慢慢放開孩子的手,慢慢退出孩子們的游戲,把游戲真正地還給他們,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通過對我們班游戲活動的觀察,我發現教師讓幼兒自主探索能讓幼兒的交往和動手獲得很大的提升。然后幼兒就會自主慢慢地參與活動。《指南》中明確提出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可以通過集體教學的形式或者游戲分享的形式來豐富大家的經驗,提升大家的認知。教師不能在游戲中打斷孩子,或者用教師的權威否定他們,而是選擇在游戲分享環節讓孩子們討論,讓所有的孩子共享這些經驗。
三、通過開放式的討論。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
討論法教學是教學活動中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幼兒喜歡聽,更喜歡說,幼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他們通過在幼兒園的學習、對外面環境的認識,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思想。在我們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師生共同討論來進行討論。因為幼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提供機會讓幼兒說,讓幼兒討論,他們會對教學活動的內容才會有更深刻的印象,他們才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語言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教師可以通過幼兒之間的討論,將事物聯系起來,讓幼兒自己得出結論,從孩子的問題里可以發現他們敏銳的觀察、活躍的思維,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表達能力。
四、通過科學化的引導。發展幼兒的探索能力
善于觀察是培養幼兒能力的又一個關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培養幼兒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用探索的眼睛去認識周圍的世界。幼兒正處于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充滿好奇的時間段,凡是不明白的事物,幼兒都想問一個“為什么”。此時,教師不能幫幼兒想、幫幼兒問、告訴幼兒結果,而是要引導幼兒看一看、想一想,讓幼兒自己發現想要了解的事情,再通過各種途徑讓幼兒去理解。
選擇合適的內容,幫助幼兒構建基本的知識經驗。知識的累積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因此,我們就從幼兒身邊取材,從幼兒的衣食住行著手,從幼兒熟悉的事物中,帶他們去理解生活中的科學。通過課程的方式進行,則是幫助幼兒在特定的科技環境中更好地獲取相關的科學經驗。
教育源于生活,幼兒教育更是生活化的體現。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為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們要處處從生活人手,讓幼兒輕輕松松地感受生活,從快樂的生活中學到科學的知識,學到認識世界的方法,發揮自己的探索能力和想象力,讓幼兒更好地成長。我作為一位基層幼兒教師,更要進一步學習陶行知先生的各項理論知識,多積累知識,讓我們的教學更具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