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
【摘要】職業衛生風險因素本身就存在眾多的種類,分級與定性評估的實現途徑多種多樣,諸如機制的釋放與控制、危害源、暴露等,過程中需要對危害類型、使用時間、毒性以及使用數量等進行密切注意。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職業衛生定性風險評價方法,是在大量文獻研究、職業衛生風險評價和監測的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漸開發起來的,因此其本身所具備的實用性很強,比較適用于存在諸多種類化學性職業危害因素的工廠里,并且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評分細則。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職業衛生定性風險評價方法。
【關鍵詞】職業衛生;定性風險;評價方法
一、基本原理
職業衛生定性風險評價是風險評價在職業衛生中的應用,兩者只是側重點和表現形式略有不同,只是進一步細化和量化。風險水平可用危害發生后果的嚴重性和危害發生的可能性的乘積得到,即:
風險水平=嚴重性×可能性
當把風險評價引用到職業危害因素的評價時,我們用各種職業危害因素對人體的健康危害效應對應上述的“嚴重性”,用職業危害因素對人體的暴露程度對應上述的“可能性”。因此,職業危害因素的風險水平就等于:職業危害因素風險水平=健康危害等級×暴露水平等級
二、事前評估準備
在進行評估時,主要以團隊的形式開始,各個團隊成員都需要親自到現場觀察,并將每個流程的每個階段準確的記錄下來,對潛在的暴露風險和使用工程進行必要的檢查與控制,通過積極的現場操作人員的交流,以此獲取到較為重要的信息。設置一個涵蓋工廠全部事物和職業危害因素目錄的工藝操作,在此基礎上評估人員需要詳細的列出與職業因素有關的全部操作與工藝流程,進行綜合考慮。以單個工藝流程和操作為單位展開評估工作,確保在評估過程中能夠準確的歸類與劃分全部的危害因素。
三、職業衛生定性風險評價方法
(一)工藝過程的具體設置
根據上述的要求,橫欄上的1、2、3……等如以下具體的方式設置:1欄的區域主要是填寫要評估的工藝過程的區域或者是相關的部門;2欄則簡單的描述需要評估的工藝流程、作業或者操作;3欄只填寫一個化學名稱;4欄填寫化學品文摘登記號(CAS號);5欄就填寫一些健康危害分級高的因素、短時間接觸限值和最高容許濃度的物質、懷疑和已知的有致癌性和突變性的物質。具體表現如表1所示。
(二)定性評價風險
1.定性評價吸入風險
定性評價吸入風險主要的用途是確定職業評價現有的控制措施和衛生監測計劃的實施是否到位,是否發揮效用。化學性危害因素進入人體的最主要途徑就是通過吸入方式,化學性危害因素的職業衛生標準指的就是空氣中的濃度限值,所以,對吸入風險的定性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定性評價吸入風險的方法有以下三種幾種:吸入風險等級、健康危害分級、暴露水平分級。
2.定性評價皮膚接觸、吸收的風險
在定性評價皮膚接觸、吸收的風險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到暴露水平和健康危害因素。暴露水平指的就是實際發生重大暴露的可能性,健康危害指的是物質被皮膚接觸或者是吸收之后產生的巨大威脅。定性評價皮膚接觸、吸收的風險的方法主要有皮膚接觸、皮膚接觸與吸收風險分級、吸收的暴露水平分級、皮膚接觸、吸收的危害分級。
3.定性評價攝入的風險
一部分的普通員工對攝入有害物質不是優異的,所以,也存在不會被吸入的概率,但是在不經意中吸入還是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的。例如:以為員工離開工作場所之后,沒有洗過手就開始吃東西或者是吸煙,就會導致有害物質的攝入。對于攝入風險的防范,一定要督促驗工嚴格的去規范個人的衛生習慣,在化學品使用的場所禁止員工食用任何東西,例如抽煙和喝酒。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減少有害物質的攝入量。
總之,職業病的發病比較緩慢,一般發病工齡較長,職業病防治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在職業病的防治工作上不得有半點松懈意識。如果在某個時期職業病防治工作一旦放松,若干年后職業病發病率將會處于較高水平。盡管國家從戰略層面上制定了職業安全衛生發展規劃,出臺了職業病防治法及相關的管理辦法、衛生標準,而且每年都安排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但職業病發病影響相對較局限的特點,與一些急性公共衛生事件相比,反而導致企業管理層不能引起高度重視,執行上也大打折扣。近年來,隨著我國職業病防治法的相繼頒布與實施,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的日益規范,職業危害因素在管理當中最大效用的發揮逐漸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基于風險評價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進行職業衛生定性風險評價方法的建立與健全,將有助于強化對企業職業衛生管理工作的規范與指導,在該方法的幫助下可以將現場的各種信息元素結合起來,客觀的完成潛在職業危害的指數分級,以此有助于企業選擇合適的控制方法來減輕職業危害。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就顯得十分的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焜.企業職業衛生綜合風險管理評估體系的研究與應用[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7.
[2]王海軍,史濟萌.職業衛生定性風險評價方法的探究[J].科技資訊,2014,12(2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