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摘要】建筑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建筑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關系到用戶的安全,具備較強抗震性、舒適性的建筑可以很好地滿足當前社會需求。基于地震的突發性與較強的破壞性,在具體的結構設計中,設計人員應對抗震設計予以重視,從細節中優化和提升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以下本文將簡單分析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的重要性及影響因素,重點圍繞優化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展開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抗震設計;重要性;影響因素;優化策略
一、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的重要性及影響因素
(一)抗震設計的重要性
地質災害的發生誘因多種多樣,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人類的力量顯得非常渺小。為了更好地保護群眾的安全,提升建筑結構設計的抗震性十分關鍵。從地震災害的發生現狀來看,每年我國各地區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率較高,給社會帶來的經濟損失也非常大。隨著高層建筑數量的不斷增加,保障用戶安全需做為檢驗其質量的重要標準。實踐表明,具備良好抗震性的建筑可以很好地保護住戶的安全,緊急情況下能夠延長住戶的轉移時間。
(二)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的影響因素
首先,施工前的場地分析。建筑設計及施工需要設計者加強對施工場地的分析與了解,其包含地質狀況、水文環境、土質分析等,不同施工場地的選擇對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實現有著不同的影響。地震對于地基的影響非常之大,如若地基過于松軟,則會削弱抗震設計的有效性,并影響到建筑的穩定性。其次,建筑結構設計。抗震設計的實現需要科學的建筑結構設計為前提,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二、優化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
(一)立足現狀,合理挑選抗震結構類型
量體裁衣、因地制宜是確保人們活動行之有效地重要前提,同樣,在建筑抗震結構設計中也是如此,設計者需結合場地分析、建筑設計目標分析、技術現狀等因素進行抗震結構類型進行選擇,從源頭上提高建筑抗震結構設計的有效性及科學性。當然設計人員需著重分析建筑抗震設計,充分考慮施工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抓住可能影響到建筑抗震設計的核心部位重點研究,確保建筑抗震設計的整體性與可行性,協調好各部件。
(二)合理布局減少地震能量
在防震設計中采用以位移為基點的結構設計和定量分析能有效地減少地震災害的能量輸入,增強建筑物的抗震效果。通過對設計的定量分析,反復核算構件的總承載力,控制強震感下建筑下層的位移延性比,滿足建筑物在受地震侵害時的結構變形要求。在建筑施工中地基要盡量選在堅硬的場地,要盡量避開地震的活躍周期范圍,減少余震同建筑結構的共振,降低建筑物對地震能量的輸入,降低地震帶來的破壞。
(三)疊加多層抗震線
建筑抗震的目的是提升建筑自身的抗震性,緊急情況下保障住戶的安全。因此,在具體的抗震設計中,設計人員不能依靠單層抗震線來滿足建筑結構設計的抗震性要求,可結合多層防線來實現,力求通過多層抗震線來緩解地震造成的沖擊力,降低地震的危害性,延長用戶的逃生時間。
(四)科學選取抗震材料及結構
我國各地區地質結構各異,因而在具體的抗震設計中,設計者需結合區域抗震設計要求進行材料與結構的選擇。建筑的高度也是選擇建筑抗震結構的關鍵因素,樓層越高,抗震設計難度越大,結構選擇也應愈發嚴謹。目前高層建筑中,框架核心筒結構應用頻率較高,通過鋼筋混凝土的施工與澆筑,該類型的建筑結構抗震性相對較強,但是設計者應結合現下該類型結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適當調整混凝土配比,從而達到優化建筑結構抗震性能。
(五)對于軸壓比和短軸進行的相關設計
對于軸壓比的降低,其目的是將柱子設置于偏心受壓的狀況中,防止縱向受力鋼筋脫離受拉屈服,出現混凝土破損的情形。對于柱本身,其具有較大的剛度和強度,但是,與之相適應的是結構的延性發生變化,出現延性較差的情況,一旦發生地震,整個結構在消耗地震能量方面就顯現的十分差,結構發生變形、受到侵害的幾率就大幅上升。因此,在進行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時候,墻柱若梁是比較常見、有效地設計模式,主要是梁的延性較好,能夠將適當的變形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極大降低了柱子達到屈服強度的幾率。在具體設計的時候,可以對軸壓比進行合理范圍內的增大。
(六)提高設計標準
抗震設計關系到了用戶的安全與社會的和諧,在具體的建筑抗震設計中,設計人員需加強對設計標準的分析及了解,對施工區域近年來的地質災害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認真分析和統計,以此為依據進行抗震設計標準的提升。認真研究建筑抗震相關的新材料、新思路,結合自身的設計經驗進行反復推理,提升建筑機構抗震性能設計的整體性能,確保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切實可行。同時,注重對國家相關抗震設計的標準與地區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分析,始終以高標準自我要求。
三、總結
地震的危害性不容小覷,提高和優化建筑自身的抗震性是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支撐,在和諧社會全面構建的今天,建筑結構設計者需認知自身工作的職責,認真對待每一個設計細節。重視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是確保建筑事業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設計者及管理者需從意識上予以重視,在具體的施工及驗收中提高標準,確保建筑整體抗震性能達到預期的標準,真正做到對群眾負責、對社會負責。
參考文獻
[1]黃鶴,王佳蕾.建筑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論及方法[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2(03).
[2]于海滸.基于位移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J].山東工業技術,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