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媛
【摘要】基層黨校新型智庫建設有天然的政治和學員優勢,但基層黨校的資政現狀出現雞肋狀態,即資政水平有點,但不高,影響力不大;資政工作長期在做,但斷斷續續,資政成果時有時無。而造成這樣的局面,有認識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人才欠缺等因素。但在新形勢下,基層黨校必須正視優勢與劣勢,揚長避短,從強化組織領導、暢通信息渠道、加強資政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保障機制、利用“互聯網+”等方面進行路徑探索。
【關鍵詞】基層黨校;智庫建設;路徑
一般來說,智庫是由專家組成的多學科的,為決策層處理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外交等各方面問題出謀劃策,提供最佳理論、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機構。2015年1月《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地方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要著力為地方黨委和政府決策服務。”2015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黨校工作的意見》也指出:“建立全國黨校系統智庫建設協作機制,確立決策咨詢規模和智庫成員管理模式,提高決策咨詢服務水平。”無論從黨校自身的功能定位還是新形勢下國家戰略實施需要,基層黨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應該承擔起思想庫和智囊團的引領作用。
一、基層黨校新型智庫建設的優勢
(一)政治優勢
《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明確了黨校的性質,即黨校是地方黨委直接領導下的培養領導干部和理論干部的學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正因如此,基層黨校與地方黨委緊密聯系,有很多獲取政策信息的便利渠道,能及時了解地方發展中的重點、熱點、難點等問題,把握資政的及時性和精準性。此外,基層黨校還承擔起黨委政府的委托課題,通過資政專報或內參的形式上報地方決策層。同時,基層黨校與行政學校、社會主義學院是三個牌子,一套班子,這在相當程度上拓寬了黨校的政治地位,有利于新型智庫的建設和作用發揮。
(二)學員優勢
基層黨校的學員來自地方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干部或后備干部,他們不僅是黨校培訓輪訓的主體,同時也是黨校進行資政服務的對象。學員們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經驗,他們通過專題學習、教師輔導、學員論壇等借助黨校資政平臺向決策層建言獻策。同時,他們也為黨校教師的資政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豐厚素材,有利于促進黨校教師資政水平的提高。
二、基層黨校新型智庫建設的現狀
理論上基層黨校做智庫主要有上述兩大優勢,如果從現實層面來看,基層黨校的資政現狀有點雞肋的狀態,體現在:資政水平有點,但不高,影響力不大;資政工作長期在做,但斷斷續續,資政成果時有時無。造成這樣的局面,除了基層黨校相比較中央黨校、省級黨校等中高層黨校的級別低、規模小等原因以外,還有一些較為重要的因素。
(一)重視程度不高,平臺渠道狹窄
基層黨校的工作基本上由教學、科研和資政三塊構成。但現實中黨校將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教學中,而且主要是教學培訓管理,因為所有班次的師資基本上是外聘,黨校教師的上課次數很少。這與基層黨校的管理人員的智庫認識和重視程度不無關系。同時,地方決策咨詢主要依靠黨委政府的政策研究機構,而黨校教師能夠參與黨委政府重大文件起草、調研工作的屈指可數,做資政工作所得的信息基本上是二手的,往往會造成資政成果與地方所需是“兩張皮”。
(二)資政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
基層黨校本身規模小、編制少,學科建設不成體系,專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工作沒有完全劃分,專技人員除了自己的教學科研任務外,還兼職大量的行政工作,無法專心于教學科研資政工作。同時在考核機制上,并沒有將專技人員的行政工作與教學科研資政工作等量權衡,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資政人才能力的發揮。
(三)保障措施缺失,資政合力分散
基層黨校在新型智庫建設上并沒有健全以資政為導向的科研機制,包括課題形成、成果評價、成果轉換、績效評估、經費保障、激勵措施等。一般來說,科研資政都是從課題研究開始,但由于基層黨校在學科支持、研究方法、社會實踐、后勤保障等方面不配套,特別是科研成果轉化不完善,致使一些好的科研成果難以被黨委政府領導知曉,無法被社會認同和推介,黨校資政品牌無法形成,從而影響黨校智庫作用的發揮和長遠發展。
三、基層黨校新型智庫建設的路徑
(一)強化組織領導,重點定位資政方向
基層黨校新型智庫建設需要組織領導給予保障。有條件的黨校可以建立科研資政的機構,負責資政人才庫建設和組織策劃、信息公開、項目評估、科研轉化、資政成果報送等與智庫建設相關的工作。為擴大資政成果的影響力,科研資政機構還需承擔資政內刊的統籌發行,建立品牌效應。同時,基層黨校要充分認識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充分依據現有學科背景人才的基礎,重點定位資政的方向和切入點,盡量揚長避短,經常性地組織深入基層調研,發現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建立符合自身特長的新型智庫。
(二)多手段聚集人才,加強團隊合作
基層黨校的智庫人才類型應該多樣化,并且在實踐性和專業性方面有一定要求。首先,基層黨校自身的教師隊伍要充分運用,這是黨校智庫建設的固定人才基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將專業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工作科學劃分,以學科建設或教研項目團隊為基礎,通過合力打造資政成果。同時應該注重資政人才培養,鼓勵掛職鍛煉,支持社會調研,加強進修深造,對青年實行定向導師制,在合適時機引進擁有專業系統理論素養的重點高校博士生。其次,利用學員優勢,將一些政府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且有突出表現的研究型官員和在研究機構、高校長期從事理論研究的著名專家學者納入人才庫建設,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帶動黨校新型智庫建設。
(三)暢通渠道信息,加強資源共享
有效有影響力的資政成果體現在“對癥下藥”。對黨委政府政策動向、關注焦點、目標規劃、實際發展情況等信息的獲取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信息決定資政能力和水平。基層黨校要充分利用好黨委領導下的重要部門這一優勢,隨時與黨委政府保持溝通交流,主動與政策研究室和各職能部門聯系,加強課題合作,有條件的可以選派人員參與政府文件報告的起草、社會調研,也可參加人大、政協的旁聽,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動向。同時,基層黨校也要充分利用黨校系統的優勢,加強片區、市內合作,由此擴大信息的廣度和深度,強化資源共享性。
(四)建全智庫運轉機制,保障資政成果最優化
基層黨校新型智庫建設需要完整的、全鏈條式的機制保障運行。一是課程生成機制。黨委政府領導點題,以校領導牽頭形成課題組。還可由科研資政機構征求地方黨委政府和校教師意見后,經校黨委集體研究決定形成最后選題范圍,以正式發文公布信息,供教師以課題申報形式參與課題研究。這種機制保障了科研資政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源頭大大提高了資政的服務能力。二是完善科研管理辦法。特別是要建立健全科研激勵機制,明確將資政成果與科研文章發表同等對待,在職稱評聘和績效考核中應該給予恰當考慮。三是建立科研成果轉換機制。在科研模式上,轉變原來封閉式為開放式,主動對接需求,以研討會、專題報告會、出版物等拓寬資政成果發布和應用,使其成效最優化,智庫品牌和影響力得到廣泛認同。
(五)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智庫的發展模式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基層黨校新型智庫建設從課題研究到成果轉換、項目管理、機制運行、信息共享等都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現代科學方法和分析工具使其專業化和精細化,這是新型智庫建設的技術保障。這對基層黨校來說有很大的困難,但可以通過與地方黨委政府合作,與片區、上級黨校系統合作,充分利用各方優勢聚集合力,爭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最大的智力貢獻。
參考文獻
[1]陳竹君,胡燕.基層黨校新型智庫建設路徑探討[J].寧夏黨校學報,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