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例證理論中,有兩個基本概念,一個叫做范例,一個叫做基率信息。其中,范例是指“那些與總體中的其他事件共有某且特征、并且用來代表其他事件推斷總體的個案”。本文將詳細闡述范例的選取方法標準、范例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以及范例選取與媒介專業主義的關系。
【關鍵詞】例證理論;范例;媒介專業主義
一、例證理論中的“范例”
在例證理論中,有兩個基本概念,一個叫做范例,一個叫做基率信息。與范例相比,基率信息雖然具有準確性、真實性、簡潔性,但同時也缺乏了生動性、形象性和可得性。而在如今的傳播過程中,除了要說明事件的基率信息之外,列舉典型的范例尤為重要。對于范例的選擇,也是有要求的。范例的選擇要遵循三個標準即“任何個案都不足以代表整體”“公平原則”和“多元化原則”。在我們看來,其實在選擇事件樣本時,首先要選擇在事件總體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不得因其他因素影響范例的選擇,防止某一事件受到過分的關注,且范例選擇不得太單一。
二、從典型事件中看“范例”的作用
下面,結合最近發生的“幼兒園虐童”事件,具體談談我對于例證理論在傳播中作用的理解。
在“例證理論的三個基本假設”中,有一條“與無關緊要的事件相比,重要的事件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得到更積極的處理。”在“幼兒園虐童”事件被爆出來之后,各家媒體對此紛紛進行了報道,而報道也被分為了兩種類型——單純描述事件進展的新聞,和采訪各種發聲的新聞,當然,前者相較更加官方、權威,而后者則側重用戲劇化、故事化的語言來描述事件經過。顯然,瘋狂流傳在我們朋友圈的是后者,而獲得更多關注和討論的,也是后者。
“上周四,孩子回家后說,被生活老師帶去打針,爺爺醫生和叔叔醫生給他檢查了兩次。但老師說這是個秘密,不可以告訴家人。我覺得有點不對,因為幼兒園的老師都是女的,就問‘爺爺穿衣服了嗎?答,‘穿了。‘有多少小朋友?‘前后都有小朋友,小朋友光溜溜。‘那叔叔呢?‘叔叔也光溜溜。(摘自“搜狐網”)
這段報道,選取了孩子說的話作為范例。正如奧斯特和齊爾曼編寫的兩則廣播新聞報道一樣,兩則消息均報道快餐店中毒風險事件,一則單純描述事件,另一則加入了對受害者親屬的采訪;訪談內容相同,但情緒上做了差別處理。“我們孩子三歲半,腿上、臀部都有針眼,我現在氣得渾身發抖。”加入了受害兒童家長的采訪,使報道更具故事性和生動形象的特點,讓受眾更容易接受,并且感同身受,從而強化傳播的目的。同時,在報道插入了很多相關的圖片,比如表現“孩子身上帶有針眼”的照片,這樣的范例具有很強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幼兒園非法給孩子們打針的直觀證據,放在報道中,既不夸大事實,又能給受眾帶來視覺沖擊感,強化傳播效果。
從另一方面來說,雖然使用例證可以方便受眾對事件加強認知,但是使用范例時也要把握好度。戲劇化和故事化并不意味著編戲劇寫故事,在寫報道的時候,還是要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去報到新聞事實的。然而,這個“點擊率至上”的時代與“媒介專業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背道而馳的。
三、“范例”選擇需謹慎
如果說夸張的,甚至是虛構的新聞故事是為了收視率和點擊量,那么像某些記者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名利做虛假新聞報道的,則更為可恥。就像一些影視劇中所展現的,為了謀求高位,刻意引導輿論方向,甚至是跪在水中做夸張的、虛假的新聞報道。可見,想要既運用好例證理論去做新聞報道,又堅守住“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并非易事。
作為新聞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理想與堅守。理想即用典型范例、用最能讓大家接受的方式去傳播消息,堅守即只報道事實真相、絕不夸大事實。或許艱難,或許無奈,但正如調查山西礦難的記者劉暢所說:“記者是時代的守望者,我們可能淚流滿面,可能拍案而起,但是,我們絕不絕望。”
四、結論
在新聞報道中,范例的選擇一定要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1)任何個案都不足以代表整體
(2)公平原則
(3)多元化原則
要知道,一旦范例選擇不當,就會誤導大眾,甚至影響輿論走向,所以,每個新聞人在選擇范例時都要秉承著新聞專業主義精神,負責任地對待新聞,在確保真實性的前提下,用精彩的范例去作好每一篇報道。
參考文獻
[1]黃時進.論科學傳播受眾的網絡時代特征——基于布爾迪厄場域理論的視角[J].學術界,2008(02).
作者簡介:丁若愚(1995.11—),女,河北人,本科,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