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展覽理念、技術、政策、觀眾素質等因素的變化,使非實物展品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觀眾在實際參觀中對非實物展品的態度如何尚未有人進行系統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選擇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作為實證研究案例,通過非參與式觀察及問卷的方式獲得本館觀眾對實物及非實物展品的行為傾向、認知深淺和情感情況,并根據這三個成分明晰他們對本博物館非實物展品的態度。然后得出結論觀眾對物與現象共舞式展覽中的不同展品在駐足、停留時長和喜愛程度方面有所差異,同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及與博物館親密程度不同的觀眾又在態度的某些方面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并據此對主題類博物館運用非實物展品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觀眾態度;非實物展品;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主題類博物館
非實物展品作為博物館展覽要素之一,因為理念、技術、政策、觀眾素質等原因,正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尤其博物館界逐漸實現了“從物到人”的轉變,博物館不僅重視物,還開始重視現象;不僅重視展品,還開始重視觀眾,因此增添了許多為了吸引觀眾好奇心、便于觀眾理解的非實物展品。
但是,雖然許多學者從理論上肯定了非實物展品的重要性,但實際工作中,運用非實物展品相對較多的信息定位型展覽依然易受到抨擊。這些看法大都是從日常經驗出發簡單得出的結論。本研究將通過實際調查數據,完全根據觀眾在展覽現場的行為及觀展后的反饋,來看觀眾對非實物展品的態度究竟如何。
一、研究對象
(一)主題類博物館
主題類博物館目前是大量存在的,但是國內對于其基本概念的認知卻比較模糊。本研究所認為的主題類博物館“是以某一個專門題材為主的專業性博物館。”這種博物館和傳統的純歷史類博物館不同,其并不特別強調嚴肅的文物基本陳列。另外,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美術館,并不是將藝術作品作為展示陳列的出發點,而是表達和反映特定題材,通常整個博物館按照一定的邏輯陳列,注重良好的體驗性和參觀效果。本研究之所以選擇主題類博物館,是因為這種博物館并非像科技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明確觀眾對展品的態度,其想要傳達的,不是某樣古物多么精美,也非過于抽樣的科學原理。對于主題類博物館及其觀眾而言,非實物展品和實物展品的地位沒有顯而易見的差別,因而其在吸引觀眾、傳播信息方面到底效果如何,更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二)非實物展品
非實物是相對于實物而言的。“實”的概念包含雙重的含義。“第一層含義‘真實,它指的是事物的原始性和本真性,與之相對的是‘假的、‘偽造的,“‘實的第二層含義是‘實在,它所強調的是‘確實存在的物質性和‘可以被經驗地觀察的客觀性,所以,它既不能是‘虛構和‘虛幻的,也不能是‘抽象的和‘精神或觀念性的”。因此,只要包含原始歷史信息的客觀存在之三維實物的展示物,其都應當屬于博物館展覽中的實物,即使它不美觀或者經濟價值不高。
另外,文物復制品雖不滿足原始性和本真性的特點,但從現實工作的角度看,它嚴格按照實物原有的物理信息,并基本使用原技藝方法進行還原,其已經成為實物的“代言人”。因此,本研究將文物復制品納入“實物”的范疇。
與以上實物相對的,不屬于文物,也非和展覽主題直接相關的展示物或文物復制品,而是為了某個展覽專門制作的模型、雕塑、多媒體操作設備、互動體驗設備、屬于整個展覽故事線一部分的圖文展板等,均屬于本文所研究的非實物展品。
(三)觀眾態度
本研究采用的“態度”定義來自Katz與Stotland。據其定義,態度指個人對特定對象,或人、或事、或物所持有的一套有組織的認知(cognition)、情感(affect)及行為傾向(behavioral intention)。按照以上定義,態度由三種相關聯的成分組成:
認知成分:主體對態度對象及其相關人、事、物的認識、意見、信念及評價。
情感成分:主體對態度對象及其相關人、事、物的情感、情緒、感受(或體驗)。
行為傾向:主體對態度對象及其相關人、事、物的行為意愿(behavioral intension)及反應傾向(response tendency)。
這三個成分是協調一致的,并無矛盾,并可以通過它們對態度進行測量,換言之,我們可以借助情感、認知、行為傾向等表現,從中推知態度及其改變的情況。依照以上對態度的定義,可將本文中的“觀眾態度”定義為觀眾對刀剪劍博物館展品所持有的一套復雜而有組織的認識、情感及行為傾向的系統。
二、實證研究思路
(一)整體調查思路
根據態度的三個層次,我們可以通過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和參觀后的行為傾向、認知及情感情況分析觀眾的態度。同時猜測展品的類型及觀眾的個人背景,包括其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與博物館的親密程度、參觀目的、參偏好都會影響觀眾對展品的態度。在態度的三個層次中,觀眾行為傾向可以通過是否駐足及停留時長直接表現出來,故采用觀察法收集觀眾行為數據。認知方面,鑒于認知的復雜性和內隱性,其很難通過一些標準化方法來測量,故本研究只通過問卷對展品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深淺進行調查。情感則可通過喜愛程度量表收集觀眾對展品情感程度。如圖1所示,圓弧形框表示猜測可能會影響觀眾態度的因素;矩形框表示態度的各個層次;菱形框則為研究中需要收集的數據。
實際調查過程中,考慮到結伴參觀觀眾的參觀行為會受到同伴的影響,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均通過隨機抽樣選擇獨自參觀的觀眾,觀察并記錄其在所選擇的20個觀察點處是否駐足及停留時長,待其參觀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中的問卷可獲取三方面信息,一是觀眾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與博物館的親密程度、參觀目的、參觀偏好;二是觀眾對展品印象深淺;三是觀眾對展品的情感,即喜好程度量表。
(二)案例介紹
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小河路336號,第一展廳展覽為“刀與劍”,第二展廳展覽為“剪刀的故事”,策展團隊為杭州黑曜石展示設計有限公司。此博物館是一座以刀剪劍文化為主題的主題類博物館,符合本研究選擇主題類博物館為研究對象的要求。同時分析該館的展覽要素及結合親自參觀感受,可認為該館展覽是較為典型的信息定位型展覽,非實物展品傳播效果較好。同時,本人將館內展品進行了系統的歸類,第一展廳實物展品48組,非實物展品40組;第二展廳實物展品28組,非實物展品47組。綜合起來,實物占47%,非實物占53%,非實物略高,但總體分布比較均衡,說明其不是一個有明顯偏好的博物館,使得本對比研究成為可能。
(三)觀察點
要探究觀眾對非實物展品的態度,必須和實物展品作出對比,從而探究其中差別。故本研究選擇20個展項觀察點,分別是:先秦時代的中國刀劍、民國刀劍、刀劍歷程放映室、刀劍體驗項目、刀與我們的餐桌、刀在發廊與浴室中對比雕塑、作為法器的中國劍、阿昌刀、青銅鑄劍模型組、鑄劍鍛刀操作設備、西洋刀劍、剪刀起源與演變講解投影、彈簧剪、手術剪、醫學治療與剪刀視頻、走街串巷的磨剪人幻影成像、各式當代剪刀、張小泉當代剪刀、張小泉剪刀鍛制系列照片、剪刀作坊場景復原。其中包含10個實物觀察點,10個非實物觀察點,并盡量使20個觀察點均衡分布于整個展線、涉及到展覽的每一個單元。此外,在非實物展品的選擇上還遵循兩點原則,一是表達效果較好,二是盡量包含各個類別。
三、調查數據分析
(一)觀眾整體態度
本研究共收集了153位觀眾的有效數據,即153份觀察記錄表和對應的153份問卷。收據收集完畢后,本研究主要運用Excel及SPSS 19.0中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得到匯總得到表1。由于展品類型關于展品的觀眾行為得分、給觀眾留下印象深淺的P值均大于0.05,故觀眾行為、認知情況與不同展品類別間表現無顯著差異。但展品類型關于觀眾情感的P值小于0.05,故二者有顯著關系,且通過均值,實物略好于非實物。
同時,具體分析觀眾行為中的駐足次數和停留時長,二者均與展品類別之間有顯著關系。因此從觀眾行為反饋來看,實物與非實物展品各有優勢。駐足次數方面,非實物表現次于實物,說明觀眾更傾向于在實物展品前停下腳步,短時間內,實物展品對觀眾的吸引力更大。從觀眾認知來看,當實物與非實物被勢均力敵地安排在展線中時,觀眾對兩種展品的印象深淺并無差異。從觀眾情感來看,雖然非實物表現次于實物,但根據均值二者差別不大,非實物均值為4.635,實物均值為4.897,且非實物表現更佳穩定。可見本展覽的實物與非實物展品在表達質量與效果上比較均衡。也從側面說明實物與非實物結合的效果良好。
(二)不同觀眾群體的態度
研究前猜測觀眾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與博物館親密程度、參觀目的與參觀偏好均與觀眾態度相關,通過SPSS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結果,其中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與博物館的親密程度會影響觀眾態度的某個方面。
1.性別
不同性別觀眾的態度差異不大,只在非實物停留時長占比方面女性略高于男性,可見非實物展品吸引力的持續性對女性更強一些,從現場觀察的感受來看,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加敢于嘗試操作與互動。
2.年齡
不同年齡觀眾在參觀行為方面表現的差異較大、在情感方面沒有關于兩種展品類別無顯著差異。總體而言,年齡小和年齡大的觀眾在行為上都更易受非實物展品吸引。
3.不同文化程度
不同文化程度的觀眾在參觀行為及情感方面差異較大。即觀眾文化程度越低,其對非實物展品的興趣越大同時越不喜歡實物展品。
4.職業
不同職業的觀眾在駐足和停留時長方面存在差異,在展品喜愛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總體來看,雖然不同職業觀眾的行為得分比沒有顯著差異,但根據駐足和停留時長,從事職業和信息傳播、展覽內容無關的觀眾,比有關的觀眾更易被非實物展品吸引。
5.與博物館的親密程度
與博物館親密程度不同的觀眾僅在非實物駐足率上有顯著差異,總體而言,與博物館關系越疏遠,觀眾越傾向于在非實物展品前停下腳步。
四、研究結果討論
(一)觀眾對主題類博物館展覽非實物展品的態度總結
根據中國刀剪劍博物館觀眾對該館展覽的態度,可將其推廣到一般的主題類博物館。對于實物與非實物展品分布均衡、配合協調的主題類博物館展覽,參觀觀眾總體態度之于實物和非實物展品并無太大差異,但態度的某些方面會有差異。行為方面,觀眾傾向于在實物展品前駐足,但在非實物展品前停留更長時間,綜合二者的作用后,觀眾行為之于實物和非實物展品無顯著差異;認知方面,實物展品與非實物展品無顯著差異;情感方面,觀眾對實物展品的喜愛程度略微高于非實物展品,但非實物的表現更穩定。
同時,觀眾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與博物館的親密程度在影響觀眾態度的方面及程度上都有差異。對于實物與非實物展品分布均衡、配合協調的主題類博物館展覽,不同性別的觀眾在停留時長方面有差異,女性比男性在非實物展品前停留更久;不同年齡觀眾在駐足次數、停留時長方面有差異,10-18歲及45歲以上觀眾在非實物展品前駐足次數更多、停留時間更長,尤以10-18歲觀眾最為明顯;不同文化程度觀眾在駐足次數、停留時長、綜合行為表現及對實物展品喜愛程度方面有差異,文化程度越低,觀眾在非實物展品前駐足次數更多、停留時間更長,越不喜歡實物;不同職業觀眾駐足次數、停留時長方面有差異,其他職業觀眾比學生、教師、文化藝術從業者、和展覽內容有關的專業技術人員在非實物展品前駐足次數更多,學生和其他職業觀眾則比教師、文化藝術從業者在非實物展品前停留時間更長。與博物館不同親密程度的觀眾僅在駐足次數方面有差異,與博物館關系越疏遠,觀眾在非實物展品前停留次數越多。綜上,文化程度、年齡對觀眾態度的塑造影響較大大,性別、與博物館的親密程度影響較小。
(二)對主題類博物館運用非實物展品的建議
根據以上觀眾對非實物展品的態度,現針對主題類博物館運用非實物展品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博物館需要根據目標觀眾調整非實物展品使用情況。不同類型觀眾對非實物展品態度不同,因此博物館應根據自己的主要觀眾群體情況來決定如何使用展品。這就要求博物館在策展之前應做好市場調研和事前評估。
第二,非實物展品與實物展品應在內容與節奏上配合協調。根據現場訪問,不少觀眾反映該展覽展示形式多樣,緊緊圍繞主題但實現了多種表達效果,可見非實物與實物展品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大信息量的傳播更適合選擇非實物展品。根據調查結果,相比起實物展品,觀眾在非實物展品前停留的時間更長,即非實物展品對觀眾的吸引持續力更強。
第四,應當增加互動和體驗。此次調查中的非實物展品里,體驗項目是最受觀眾歡迎的。體驗項目能夠調動觀眾的多種感官,同時讓觀眾通過親身參與、自主體驗,感受到真實與現實,并因此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
第五,需要加強對互動型展品的說明。國內觀眾對博物館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走走看看這樣的層面,對于互動型展品,許多觀眾既覺得新奇同時又很陌生。建議在這類展品旁添加說明牌,向觀眾傳達鼓勵操作的信息,讓他們知道這是可以碰的,且鼓勵觀眾參與,同時不僅鼓勵兒童也鼓勵所有人參與。
五、結語
根據此次調查結果,博物館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即自身所面向的觀眾、所敘事主題、傳播信息量等情況決定如何使用非實物展品。既不能因為潮流盲目崇拜,也不可固守傳統、疏遠觀眾。同時,博物館是一座最具有包容性的傳播機構,它應當發揮這種優勢,充分利用其空間性將實物與非實物巧妙結合,共同為觀眾服務。
參考文獻
[1]嚴建強.信息定位型展覽: 提升中國博物館品質的契機[J].東南文化,2011(06):7~13.
[2]劉婉珍.博物館觀眾研究[M].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
[3]張璇.民俗活動中潮州大鑼鼓的觀眾態度研究——以潮州市意溪鎮為研究樣本[D].廣州:星海音樂學院,2008.
[4]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嚴建強.博物館與實物[J].中國博物館,1999(02):22~26,17~27.
[6]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會.博物館陳列藝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7]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傘博物館、扇博物館展覽評估報告——總結評估與改善評估》(未出版)。
作者簡介:田真毓(1994—),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考古學、博物館展示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