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晶 郭志
【摘要】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的加深,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斷滲透,其婚姻問題必然呈現出異于其他時代的顯著特征。本文將以《大清律例》為切入點,淺析《大清律例》中婚姻問題的規定與特征。
【關鍵詞】大清律例;婚姻問題;特征
一、婚姻問題概述
婚姻,是指兩性的結合,調節著國家與家庭、家庭與家庭、家庭成員與成員之間的關系,而后,又逐漸演變為一種在社會功能范疇內的制度;這種制度不僅是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特定社會意識對社會物質條件投射的具體化。此外,因婚姻締結形成的婚姻關系,還包含有諸多復雜的社會內容,比如,夫妻間的財產關系、情感關系、生育觀念,家庭中的倫理道德,社群中的規范等。因此,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對婚姻問題的規定,總是能夠反映社會的物質需求,能夠體現統治階級為維護政權穩定和社會安定的意識需要。
二、《大清律例》中婚姻問題的具體規定
《大清律例》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在承襲《明律》的基礎上,對婚姻問題作出適時調整,集中反映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意識需要。其中,關于婚姻問題的規定同現代婚姻法所調整的對象大多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婚姻締結、因婚姻產生的權利義務以及婚姻終結的問題。
(一)婚姻的締結條件與禁止條件
一方面,在清朝締結婚姻需要滿足兩個成立條件:一是,達到法定年齡。事實上,《大清律例》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法定婚齡,慣常是遵循《大清同禮》中“男16歲,女14歲”的規定,而清朝統治者出于對地方習俗的尊重,也默許民間依據習慣和宗族法規實行早婚。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封建社會,子女結婚都必須得到尊長同意,實行主婚人制度。《大清律例》中規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其亡夫攜女適人者,其女從母主婚。”即使本人出門在外,父母仍有權決定子女的婚事。
另一方面,清朝統治者對締結婚姻還給予了一定限制,《大清律例》中就明文規定了三類禁止結婚的情形,即同性不婚、親屬不婚、良賤不婚。這些禁忌,無疑都是從封建禮教出發的,其中不乏民族習俗與宗法觀念的影響,實質上就是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倫理綱常而強加于婚姻之上的枷鎖。
此外,除以上對不婚類型的限定,《大清律例》中基于孝悌觀念,還規定了禁止結婚的時間。第一,居喪期,不得自主嫁娶。“凡居父母及夫喪而身自主婚嫁娶者,杖一百。若男子居喪娶妾,妻、女嫁人為妾者,各減二等。若命婦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第二,父母囚禁期間不得嫁娶?!胺沧娓改?、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而子孫自嫁娶者,杖八十……其奉囚禁祖父母、父母命而嫁娶女娶妻者,不坐,亦不得筵宴?!?/p>
(二)婚姻關系中權利與義務
第一,婚姻締結雙方互負如實告知的義務?!洞笄迓衫分忻魑囊幎?,“凡男女定婚者之初,若或有殘廢或疾、病、老、幼、庶出、過房同宗、乞養異姓者,務要兩家明白通知,各從所愿,不愿即止”。也就是說,在定婚過程中,雙方均不能以虛假事實欺騙對方,婚書上必須寫明具體內容,即互負有如實告知的義務。
第二,夫妻地位上存在明顯的男尊女卑。在《大清律例》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對夫權的肯定,“妻以夫綱”是其遵循的一貫原則。并且,這種夫權意識主要體現在對妻子行為能力的限制上:妻子的身份依附于丈夫,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完全的行為能力,如訴訟權的行使、財產權的處分;而丈夫卻擁有對妻子人身與財產權利的管束、收益和處分。同時,這種依附身份不僅存在于丈夫生前,即使死后,妻子也需要為其守節。
(三)婚姻的終結
清朝,關于終結婚姻的規定承襲并發展了歷代的理由,主要包括“七出”“三不去”“義絕”“合離”等。其中,“七出”和“三不去”是《大清律例》中的強制性規定,它是符合禮制對當時婚姻的要求的。
三、《大清律例》中婚姻問題的特征
(一)家法與國法的協調
綜觀整個封建社會,每個朝代都奉守封建禮教、恪守倫理綱常,不越雷池半步,清王朝當然也不例外。在正式頒布的《大清律例》中,雖有對締結、終結婚姻的規定,但對婚姻等民事關系的其他問題仍是以宗族法的調整為主要手段。而關于宗族法的司法功能,清朝統治者在一定范圍內給予了承認并加以利用,將其納入到國家強制力之中。
(二)習慣法與地方法的并用
簡單來說,《大清律例》就是對明律的繼承與發展,但這種繼承卻不是單純的照搬照抄,統治者為適應社會實際需要,以習慣法、地方法為參照,不斷修改著那些同當下文化風俗不協調的部分。也就是說,在婚姻問題上,除清律外,大量的習慣法也在調整著婚姻關系的方方面面,而正是出于對這些習慣法與地方特別法的尊重,《大清律例》中對婚姻問題的規定才沒有一成不變地遵循明制。
(三)等級性與不平等性的凸顯
清代婚姻制度并未改變以往親屬法中的不平等性、等級性,加之滿族、漢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特殊性、禮教的強化,使得《大清律例》中對婚姻問題所表現出的不公平性更為明顯,它具體體現在:地位上的不平等;夫妻權利與義務上的不平等;妻妾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平等。
參考文獻
[1]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2]沈之奇.大清律輯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于晶晶(1990.08—),女,漢族,四川宜賓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法學理論研究;郭志(1991.06—),男,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