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義表達”訓練法是圍繞某篇應用文的中心事物,組織合適的語言表達出該中心事物的多層意義的訓練方法。意義的表達可從“由近及遠法”和“分視角法”兩種方法去展開。該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企業、行業、社會的認知度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應用文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意義表達訓練;“由近及遠”法;“分視角”法;語言能力
學生寫不好應用文,最大的掣肘之處在于雖知道該應用文結構的某個部分該寫作什么內容,但苦于不能有效地組織語言加以表達。學生中學時期的寫作課多為文學寫作課,對應用文語言的訓練少有涉及,再加上“生活在校園中的大學生接觸社會較少,缺乏生活閱歷、工作經歷和事務管理能力”,應用文語言能力堪憂。縱觀各種應用文寫作教材,無一例外地都對準確平實、簡明扼要的應用文語言能力提出了要求。要想提高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水平,首先就要提高學生的應用文語言表達能力,“加強語言訓練,滲透語言訓練,增加語言訓練數量、時間都是應該的”。
一、“意義表達”訓練法釋義
“意義表達”訓練法是圍繞某篇應用文的中心事物,組織合適的語言表達出該中心事物的多層意義的訓練方法。意義表達訓練通過訓練學生能全面、有層次而又多維地把握和表達一個事件的意義,在引導學生廣泛深入地了解社會各類事務的意義,提高其對企業、行業、社會的認知度的同時,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應用文語言表達能力,對于提高學習者應用文寫作水平具有重要價值。
“意義表達”訓練,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訓練學生寫出某篇應用文的中心事物(或主旨)所具有的意義。作為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工作進展的應用文,其主旨或中心事物往往會落實為一個行動,而這個行動往往具有不止一層的意義。從意義的貼近與否而言,由近到遠,依次可以有好幾層;從把握意義的角度而言,可從不同的視角來透視該行動的意義,比如當事者視角、社會視角、政治視角、經濟視角等。“意義表達”訓練,就是要求學生用符合應用文特點的語言將該中心事物(或主旨)的多重意義表述出來,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事實上,“意義表達”訓練,不僅可以從揭示文章中心事物所具有的意義這個字面層去理解和把握,也可推而廣之,將“意義”泛化理解為中心事物的價值、作用、宗旨、目的、影響、效用等。即,把握中心事物的價值、作用、宗旨、目的、影響、效用。
二、“意義表達”訓練法示例
“意義表達”訓練可由小到大或由近及遠(也可相反方向)的以意義的影響力大小不同來加以表述,也可從不同的維度和視角來加以表述。下面分別舉例。
以“華強公司委托某大學為其舉辦一期銷售人員能力提升班的函”為例來說明根據意義的影響力大小來逐層表達意義。該案例的中心事物是要舉辦銷售人員能力提升班,這一行動的意義由近及遠依次有提高銷售人員銷售能力——提高銷售量——提高公司營業額——增加公司盈利(利潤)——增強公司市場競爭力——增強公司實力——促進行業發展——促進經濟繁榮……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現實的寫作中并不需要把一個中心事物的意義寫出這么多層來,而往往寫作一層或兩層三層即可,但因為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故訓練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窮盡逐層意義。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逐層分析該中心事物的意義,讓對行業企業和社會均了解不深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清晰此事的有利影響或效應,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訓練和提高。
有些中心事物的意義需要從多維視角來加以表述,以突出該中心事物對各方的重要性和積極價值。以“某區教育委員會關于建立家校區在線聯絡平臺的通知為例”,該中心事物涉及學生、家長、學校和區教委幾方利益,就可從跟蹤記錄學生學習等情況——讓家長及時知悉當日作業、學生在校表現、校方最新信息——加強家校溝通,增進家長對學校的了解和認可——便于區教育委員會全面掌握各校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等四個維度來全面闡述這一舉措的重要意義,如此,才能把該中心事物的價值表達得清楚、透徹、明白。
需要說明的是,雖明顯看出,上述兩種劃分,即“由近及遠法”和“分視角法”從嚴格來說其劃分并不周延:由近及遠,遠到一定的層次后其實也就是轉化了視角。就“華強公司委托某大學為其舉辦一期銷售人員能力提升班的函”的例子而言,這一行動由近及遠的意義:①提高銷售人員銷售能力——②提高銷售量——③提高公司營業額——④增加公司盈利(利潤)——⑤增強公司市場競爭力——⑥增強公司實力——⑦促進行業發展——⑧促進經濟繁榮……其第①層是銷售員個體視角,②~⑥層是企業組織視角,⑦層以上是社會視角。所以,嚴格說來,上述兩種劃分本不具有邏輯上的周延性,但為什么要這樣劃分呢?是因為在應用文寫作實踐中,根據中心事物的不同,有時只需要學生從一個視角把握中心事物的意義加以表述即可,而有時則需要從各個視角多維的分析中心事物的意義。作為一種寫作訓練,要幫助學生既能由近及遠地表述,又要有多維視野,如此從深度和廣度上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心事物,進而提高學生認識中心事物的能力和應用文語言表達能力。
三、“意義表達”訓練法的直接適用和間接適用
“意義表達”訓練的結果在好多文種中可直接適用。祝賀信結構的三大部分中,第一部分是表示祝賀,第二部分是寫明祝賀的事實,第三部分是再次表示祝賀。其第二部分,即“祝賀的事實部分”,就要求寫作中心事物的意義、價值、影響等內容;又如邀請函中,特別是不固定受眾的邀請函,會詳細地寫明邀請對方出席的活動本身的意義和價值,起到吸引被邀請者參加的作用;批轉(轉發)性通知中的“按語”部分,其實質就是對應用文所涉中心事物的重要意義加以強調,以起到引起文件接收單位的重視進而認真貫徹落實之用。故學生訓練時得到的結果可直接用于以上文種,作為構成文種結構的一個部分,直接采用。
“意義表達”訓練的結果在大量文種中都可以間接適用。應用文的五種開頭中的“目的式”開頭,即往往以“為了……”“為……”等詞語做開頭的情況,實際就是將該文的中心事物的意義加以轉化,變成“目的”再加以表述。如上述“華強公司委托某大學為其舉辦一期銷售人員能力提升班的函”這一例子,函的開頭如用“目的式”,可表述為“為提高公司銷售人員銷售能力,提高我公司銷售業績,現欲舉辦一期……”可見,中心事物的意義可轉化為目的來加以表述,幾乎可用作所有應用文的開頭方式。
應用文的幾種結尾中,有一種是“再次強調觀點”的結尾方式。這種結尾,也是在利用中心事物的意義來加以表述。以“華強公司舉辦銷售人員能力提升班的通知”為例,如結尾采取“再次強調觀點”式,可表述為“有關人員參加本次提升班,對提高自身銷售能力和銷售業績,提高公司營業額和增加公司利潤,都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望相關人員切實……”通過明確該中心事物的意義來再次強調行文者的主要意圖和觀點,同樣幾乎可以用作所有應用文的結尾方式。
應用文中,對中心事物的評價部分往往也化用意義,這是從正面來使用。也有從反面來使用的,如“某教育委員會關于某校擅自停課組織學生參加迎送活動的通報”一文,此文的中心事物是“某校擅自停課組織學生參加迎送活動”,這一行為隨意破壞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秩序,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此文中要對中心事物進行評價,就會從該中心事物所指的意義(嚴格的教育教學秩序)上去著墨。類似這樣的批評性通報、批判性新聞報道、社論、消息等文種中都在大量運用此法。
此外,應用文行文的過程中,往往還可用中心事物的意義來作為承上啟下的過渡性語句。
四、“意義表達”訓練法的教學方法
意義表達訓練的教學方法有課堂啟發、素材搜集、作業強化等。
課堂啟發指在課堂上,教師拋出情境,請學生分析主旨進而確定該適用何文種,以及該文的中心事物是什么等。最重要的,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就該中心事物分析出它的多重意義。在訓練過程中,意義的分析既要根據意義的貼近程度按照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的順序逐層剖析,又要按照不同的視角來分維度分析。由此,學生可從不同視角、不同高度和層次把握中心事物的多重意義。課堂啟發這一訓練方法的重點在于教會學生挖掘中心事物意義的思考方法,即逐層剖析法和分視角法;還有一個次重點在于在剖析意義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應用文的語言表達風格,幫助其完成從文學語言或口頭語言到應用文語言風格的轉化。
素材搜集指要求學生在課后時間,利用電視、網絡等平臺,通過新聞、訪談節目等渠道,自主就某一中心事物的意義進行有意識的搜集、整理。當今的好多大學生對自己關心或感興趣的社會事務往往可以說上幾句,普遍不怎么關心政治。但應用文寫作涉及的中心事物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特別是行政公文中,更多的是行政舉措,需要廣大學生日常中對政治這一領域有所關注和思考。通過素材搜集訓練這一方法,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去關注政治、經濟、民生等各個領域的事件,并一一留意新聞媒體、獨立評論人、社會大眾等對事件的評價,概括出該事件的多重意義。長此以往,學生對社會事務的認識更清晰,能夠學會多角度、有層次地看問題,從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考力和應用文語言表達能力。
作業強化指用布置口頭或書面作業的方式督促和檢查學生的進展,最終強化學生對事件意義的認識和表達。一般可以采用全班同學輪流在課前用五分鐘時間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業完成情況等方式進行。作業強化法即是對課堂啟發法教學效果的檢驗,又是對素材搜集法完成情況的檢查,可以僅利用五分鐘左右時間以作業檢查的方式全班同學一起參與作業的評價,對于拓寬全班同學的認識中心事物的范圍,訓練他們把握事件意義的能力和應用文語言表達能力都有進益。
五、“意義表達”訓練法的學習方法
首先,要更新觀念、提高修養。蘇聯教育家馬卡連可指出:“在寫作中起決定作用的畢竟不是材料,不是技術,而是個人的修養。”修養是德、智、體、美等諸方面的綜合體現。世界觀、思維方法、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對應用寫作能力的提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單從文字訓練所能達到的。寫作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決定作者寫作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意義表達”訓練法有賴于作者學識等修養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證訓練效果。
其次,保持興趣、以練促學。許多初學者之前沒有接觸過應用類文書,對應用文的主旨提煉、結構搭建、材料搜集、表達方式使用、文風把握、實用性修辭技巧等認知幾乎為零;且作為在校生,普遍對行業、企業的運作等不夠了解。可以說,初學者在知識結構上都有各自的局限和興趣點的偏頗。因此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視,不能把應用文寫作僅僅看成是一種簡單的文字寫作,要以提高能力為中心,把重點放在創作能力與實踐訓練的結合上。特別可運用“意義表達”訓練來加深對事物的認知,在拓展行業認知的同時,訓練自己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艷爽.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09(04):66~67.
[2]張宏建,曾錦華.試論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基本屬性在課堂中的深化[J].職業教育研究,2013(10):122~123.
作者簡介:李林蔓(1980—),女,漢族,重慶璧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