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適應世界新工業、新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新興工程科技人才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趨勢和必然選擇。將人才培養、工程教育與生涯規劃相結合,為高校新工科培養教育建設穩定的基礎。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設計的探索,通過啟發引導等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構建課堂教學為脈絡、實踐、實習等相結合的教學設計,不斷服務和滿足“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需求。
【關鍵詞】新工科;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設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2017年2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由此“新工科”逐步進入公眾視線。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能滿足更多學生建立生涯發展意識、做好職業準備,有效的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設計的作用顯而易見。
一、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意義在于啟發學生建立生涯規劃意識,為職業生涯發展做好準備,科學引導學生開始探索“我是誰”“我要去哪里”和“如何去”,探索人生發展的意義并積極面向未來的行動模式。
特別是在培養符合當下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的背景下,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師,要更加明確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定位,設計出有效的課程內容和課堂組織方式,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社會需求、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特點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新工科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課程理念轉變
新工科以新經濟、新產業為背景,新工科的建設既要設置和發展一批新興工科專業,又要推動現有工科專業的改革創新。新工科體系下培養的學生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還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對未來技術和產業起到引領作用。這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課程理念轉變提出了要求。
因此,我們應該允許學生通過多種嘗試和不斷探索自身可能的行動來提升適應外部變化環境的能力。相信并支持每位學生都有可能在偶然事件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的可能,相信并肯定學生具備自我實現的潛能。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課堂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直接方式之一,大量的線上課程內容和知識普及平臺都將成為他們課堂學習以外的有益拓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課堂目標也要開始注重探索學習方法和拓展思維,將不再是過去那種傳遞知識為主的課堂。
三、新工科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授課形式
職業生涯規劃課本身并不是單純的理論性教學的課程,能帶來的學生深度自我覺察的啟發式、引導式、探討式的授課形式帶給課堂新的生機。新工科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將產業和技術的最新發展、行業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學生成長成才的發展需求引入教學過程,教師基于成果導向將課程按照必要的思維邏輯和環節設計,在授課形式上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融入教練思維,相信學生有能力找到問題的答案、能做出當下最合適的選擇。
在課程內容框架的設計上要因勢利導,要讓學生知道老師講的是什么、自己為什么要學這個內容和如何學會這個內容。如在課堂教學“職業類型”內容中的討論環節中設置“工作能夠帶給大家什么?”和“我們有哪些途徑可以幫助自己了解一個職業?”等開放式問題,邀請小組分享和互動,既調動啟發了學生的思考,又培養了團隊的意識。教師將自己的研究和學習體會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在分享和探討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課程興趣度、課堂的參與度、學業挑戰度。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強化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法治意識和生態意識,喚醒每個學生的內在潛能,激活每個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引導他們打開更廣闊思維和視角,最終帶來超乎課程內容本身的深度覺察。
四、新工科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課程內容
在以往的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中,按照認識自己、認識工作世界、決策與行動計劃這樣的內容順序開展課程教學。學生其實并不清楚“學什么”“為何學”“學何用”,也不清楚本課程與其他的通識選修或必修有何差異和關聯,由此必然導致課程效果不佳。
最好的課程就是能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課程。新工科背景下,應進一步落實生涯規劃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加大學生選擇空間,通過線上線下的學習增強師生互動,推進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加強面向學生學習和發展需求的調整課程順序和內容的調整。通過實例喚醒生涯規劃的源動力,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變化、生涯發展的概念等,再引出課程的意義和結構。課程的順序也可以考慮喚醒和探索目標在前,認識自己和行動計劃在后,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靈活調整。
五、結語
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課程對學生全面成長成才意義重大,作為教師要主動順應時代發展,及時更新授課理念、授課方式和內容,努力設計出學生歡迎并能真正解決學生實際困惑的課程。
參考文獻
[1]喬志宏,蔣盈,楊洪濤.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3(06).
[2]李明月,張朝紅,房巧橋.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與建議[J].高教學刊,2016(19).
作者簡介:張躍輝(1982.08—),男,漢族,江蘇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