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鳳閣
【摘要】本文以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為例,從時間、空間、方式三個角度,結合實例,對如何構建開放式課堂模式,提出一些操作方法的建議,是對實施開放式教學的方法經驗,進行的一次淺顯提煉和總結。
【關鍵詞】開放式;課堂;時間;空間;方式
開放式課堂模式,是近年來基礎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詞匯。提起開放式課堂,往往會讓人想到和諧的師生關系,活躍的課堂氣氛,熱烈的小組討論,豐富的活動實踐等景象。這些固然是開放式課堂帶來的良好效果,但若以此來說明開放式課堂的優點和作用,無疑是表象的、片面的。基于我國新課改中提出的:以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為模式,改傳統的教師教為學生主動地學這一基本理念,筆者認為,開放式課堂模式,其根本優點,在于尊重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將傳教學目標由學生的“學會了”升華為“會學了”,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核心作用在于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建立自主學習的意識,感受學習的樂趣,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由強調知識傳授向追求能力培養,由看重分數向注重素質,由一味記憶向鼓勵創造的轉變。
一、將課堂向前后延伸,構建開放的授課時間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的突出特點,是強調語文與個人情感體驗和社會生活的聯系,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這個特點,決定了完整的課堂時間,不應只封閉于一節課40分鐘的概念,而應將課前的預習、課中的學習、課后的復習三個時間段視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前后貫通,有效銜接。
課前的預習是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和思考問題,為下一步理解和接受知識做好鋪墊的重要時間段。抓好課前預習,教師可以通過預設指導和交流反饋兩個步驟來實施。在預設指導步驟,教師要在學生預習之前,拋出預設問題,為學生發現思考問題引導方向,同時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建議,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如在學習《詹天佑》一課時,教師預設問題: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你是工程師,你要怎么解決修建鐵路遇到的難題,并給學生提供可以觀看電影《詹天佑》、閱讀課外讀物《科學巨人詹天佑》等建議,指導學生獲取相關參考資料的方法。如此,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了了解,對修建鐵路的困難有了認識,進而對詹天佑成功建成京張鐵路的意義有了感受。
交流反饋這一步驟,雖然要在課中學習時間段進行,但它是為了提升課前預習效果而楔入的,并呼應學生課前預習活動的重要環節。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學習行為需要得到肯定,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也需要及時掌握學生預習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進行設計,將預習的內容要求,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與學生形成互動,不但可以了解學生預習效果,而且能促使學生自我反思預習中的遺漏不足,逐步提高自主預習的質量和能力。
二、將課堂向教室外擴展,構建開放的授課空間
國學大師劉文典先生是研究《莊子》的泰斗。他在西南聯大給學生講授《月賦》時,在教室里講了半個小時就宣布下課,并通知學生他將于下周三晚上七點半,在操場上繼續講后面的內容。等到了那一天,學生們齊聚操場,方才恍悟劉文典先生的用心。原來,那天正是陰歷十五,一輪明月高懸夜空,皓月之下,學生圍坐在劉文典先生的四周,眾星拱月一般,聽大師大講《月賦》,“儼如《世說新語》中的魏晉人物”,讓學生不知往返。
教室是課堂學習的主要空間,而非唯一空間。開放式的課堂,就是要讓學習的空間為學習的內容服務,學習外部環境的創設與學習的內容應情應景。在實踐中,教師要嘗試打開教室的門窗,推倒教室的墻壁,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成為學習的場所,甚至走出校門,外延至家庭和社會。由此以來,新的環境刺激著學生獲取新知的興趣,改變了封閉課堂上只能正襟危坐聽講的死板模式,讓學生不但能聽見、看見,更能身處情景,感同身受,將教學要求內化于心。開放的課堂空間,有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石家莊市的很多小學,在學習《趙州橋》一課時,都會利用地理位置便捷的優勢,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趙州橋,在游玩中完成課程講授,這一課往往是學生記憶最深的一課。
三、將探究學習融入課堂,構建開放的授課和學習方式
所謂學習,其實是一個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根據學生主體性原則,有效的授課和學習方式,應該是問題由學生自行的發現提出,自主的思考解決,自覺的歸納總結的完整過程,達到一節課下來,解決了問題,取得了收獲,又產生了新問題,帶著思考期待下一節課的理想狀態。
要實現這一理想狀態,首先,教師要有開放的觀念,授課時要依托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將對教材的照本宣科,轉變為以教材為基礎,將各種有益素材不斷豐富拓展,融會貫通,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教師要把學習方式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不同特點,靈活采用小組協作、個性啟發、交流互動等各種方式,不拘一格,讓學生有選擇適合自己學習方式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最后,要有開放的評價方式。傳統的課堂評價,有隨堂測試、隨機提問、作業批改等,這些方式尤其客觀公正,把握整體的優點,但也有標準單一、忽略個性的不足。而開放式的評價方式,則更關注學生的層次差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每一名學生在同一節課中,收獲是不同的,優等生學會了什么,學困生學到了什么,教師應采用搭建平臺的開放式檢測方式,讓學生分別展示自己所學所得,表達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自信,獲得成就感。
開放式的課堂模式,使學生個性獲得釋放,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對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知識結構和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最終讓學生受益,讓教師成長,讓教與學,成為快樂的體驗。
參考文獻
[1]張漢昌,趙菡.開放式課堂教學法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2]陳素芹.小學語文開放式課堂教學的實踐與[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