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商時代的蓬勃發展,網購使得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便利,但其帶來的問題是更多的包裝以及包裝垃圾的產生,不僅低回收率和低再使用率使得包裝本身形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同時大量的包裝垃圾進入垃圾焚燒系統中,使得環境受到進一步的污染。如何從包裝設計上解決包裝浪費的問題,已成為電商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可以從包裝本身進行材料以及結構上的改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包裝外形來誘導使用者,從而進行再利用以及有效回收。
【關鍵詞】包裝設計;再資源化;趨勢
網購的日益發展在為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大量泛濫的、毫無設計性的包裝使各方面的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其中包括材料、運輸、人工、資源等各個方面。據《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統計,2015年我國快遞業共消耗快遞運單約207億枚、編織袋約31億條、塑料袋約82.68億個、封套約31.05億個、包裝箱約99.22億個、內部緩沖物約29.77億個、膠帶約169.85億米,而169.85億米的膠帶則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央視新聞2016),同時大量的消耗垃圾最終進入垃圾焚燒,只有極少部分能夠得以循環再利用。
在大量浪費的資源中,最直接的源自于快遞包裝本身的材料浪費,過度以及無意識的包裝,讓包裝本身形成對于商品本身不適用、對于物流不節約、對于客戶不便利、對于環境不友好的局面。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到今天,這種局面已經引起大部分人群的關注,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到網絡經濟的健康發展中是現今無法忽視的問題。電商包裝的未來趨勢一定是向著低消耗、高使用度發展的,對于包裝的綠色性設計,可最大限度的使包裝從材料、結構、理念、外表、回收等方面進行更可持續的處理的問題,急待解決,并由此降低其對于環境造成的污染,形成可持續性的產業經濟。
一、適度的包裝——對于多重包裝的整合及簡化
傳統商務系統的包裝分為運輸包裝和營銷包裝兩種基本形式。運輸包裝指在運輸、配送、儲存等途中進行的包裝,大多數來源于物流,包括外包裝及內部緩沖物等,其功能主要用于保護產品以及方便識別。營銷包裝指商家對于產品本身的包裝,其目的是誘導更多的需求以達到促銷產品的目的,所以商家本身對于其產品的包裝會表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一)運輸包裝導致的浪費及反思
由于產品本身的不同屬性使得包裝本身呈現出不同的形式,而簡單物品的分類導致了簡單粗暴的外包裝。例如:易碎品的外包裝通常會大量使用報紙、保護網和膠帶纏繞,再套上一層厚厚的瓦楞紙箱,使得本身體量很小的東西最終形成一個很大的包裝。當然對于其保護商品的目的無可厚非,但是,這種隨意對待的態度會造成商品包裝的固化思維,沒有考究此類商品是否真實需要如此嚴實的包裝,其易碎性到底體現在什么地方,如此盲目而形成了浪費。因此,對于商品更細化的分類讓商品的運輸包裝有更多的可能性成為當下需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可以使得包裝更適合商品本身(某些不適合商品的包裝,反而會使商品本身受到損壞),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更多多余的包裝材料,同時也能通過包裝本身分類的細化使得識別的需求得到更直觀的體現。
其實,在這方面也不乏有好案例值得借鑒,如景德鎮的陶瓷包裝,我們知道陶瓷是易碎品中的特殊類型產品,其特性使得它幾乎無法承受任何的沖擊力,而景德鎮大多數瓷廠根據瓶型大小的劃分,使用了不同規格的木制支架,加上適當的緩沖泡沫以及再利用批發用飲料箱子,就可以制作一個完美的包裝。其方法便捷、有效、實用。而其他產業可否借鑒其包裝方式,通過對于產品本身屬性、特征、共通性的分類,使用更適合的包裝形式呢?
(二)營銷包裝導致的浪費及反思
由于營銷包裝能夠誘導更多的需求達到促銷產品的目的,于是商家希望通過包裝的多樣性來吸引消費者的關注。而在此方面,對于電商考慮更多的則是包裝的多樣性以及精致度,商家希望通過產品營銷包裝給客戶留下好的印象,從而使得客戶能夠在電商考評中有更利于商家的打分,希望客戶能夠成為“回頭客”。于是,商家們不遺余力地加大包裝力度,變小包裝為大包裝,變軟包裝為硬包裝,變單層包裝為多層包裝,更有甚者包裝比產品還精貴,雖然站在藝術角度好像無可厚非,但如此包裝是不是最切合、最有效、最美觀的最佳設計,值得思考,不僅如此,其又經運輸包裝的二次繁瑣包裝,最終形成了重復性的資源浪費。
(三)兩者關系導致的浪費狀態及發展可能
在傳統商務體系中,商家與物流是并行的合作關系,兩者沒有重合點,只是單純的步驟與步驟之間的傳遞關系,這種傳統的合作模式使得運輸包裝和營銷包裝兩者各成一體,相對獨立,其功能作用完全不同,無法相互替代,然而重復的二次包裝造成了大量的浪費。
建立物流與商家之間的關系,整合包裝材料的協調性與統一性,使包裝不僅能夠滿足運輸需求,同時又滿足營銷性質,如此模式的包裝形式勢在必行。如:針對軟性的材料特點,進行適合該材料的設計,如此達到整合兩次包裝目的的包裝形式。另外,還可以在系統上加大商家與物流之間的合作,建立第三方或者由雙方單方面負責一次性到位的包裝系統,從而節省人力物力。
二、材料的選擇——運用可循環性及共通性強的材料
包裝本身離不開材料的選擇,而材料亦是綠色包裝中最直接的載體,減少包裝的消耗以及減少包裝帶來的污染都與其材料密不可分。材料作為包裝構成的最基礎的必要條件,需要考慮的是包裝本身對于商品物理性質上的需要,同時也要考慮其所承擔的營銷上的訴求,最關鍵是包裝材料本身易于降解或者循環使用,使得包裝及材料能多次被利用,致使使用過的包裝能再資源化。
材料本身的特性也有利于包裝的回收,一方面,材料應易于降解,另一方面,如果無法進行回收降解也能夠保證焚燒的安全性,在盡量少污染的可能性下進行包裝的選擇。另外,盡可能選用結實耐用的材料以提高包裝的重復使用率,相對包裝的產生量就會減少,最終能夠使得從源頭上減少包裝。
三、結構的設計——規范相通特性產品的模塊化的結構模式
現在使用的包裝大多數是根據物品本身的形狀特征進行直接的包裝,導致了以下幾個問題:(1)各商品形狀不統一,可能會導致運輸上空間的浪費;(2)異形的包裝形狀會降低包裝再利用再資源化的可能性;(3)沒有設計過的包裝導致為了保護商品而簡單使用更厚的包裝,沒有使用結構上的緩沖作用來保護商品,在不能完全保護好商品的同時產生了更多的浪費;(4)各個商品各自為一個單位,相互之間毫無聯系,不利于整體的管理與分類。因此,從結構上設計包裝,一方面,能夠使包裝有相對統一的大小,同時,也能夠利用結構緩沖與保護的特性來保證商品的安全。另一方面,結構上的模塊化設計會使得商品本身能夠從包裝上更方便的進行分類,從而促進上述的第三方包裝系統的建立與發展。
大多數包裝都采用瓦楞紙包裝箱的方式,而包裝箱在拆卸時也易于被破壞,導致暴力拆卸的原因如下:(1)由于粗暴的膠帶纏繞,用戶無法看清楚快遞箱應該從哪里進行拆卸,使得用戶在拆開的時候更傾向于直接割開而不是根據箱子的結構進行處理;(2)快遞單子的粘貼往往會蓋住快遞箱的封口處,不利于用戶找到箱子的開口;(3)箱子不夠規整和結實使得用戶拿到快遞的時候包裝箱已經有所損毀。因此,改善包裝箱的結構,規范包裝單和包裝膠帶的處理,而不是隨意進行纏繞,使包裝箱結構簡單明了,讓用戶能夠更快速理解包裝箱的結構,減少暴力拆卸,提高重復使用的可能性。
四、包裝的誘導性——引導使用者的環保行為
商品在離開物流運輸與售賣體系之后,最終會到用戶的手上,而用戶對于包裝本身的處理行為,會成為包裝是否真的能實現可持續化再利用而做出選擇。通過誘導性質的包裝,加強用戶形成包裝會造成大量浪費的這種意識形態,從而促使用戶在對于包裝最終的處理環節朝著有更利于資源環境的方向作出選擇。
具體實施辦法是:一方面,通過平面化的提示圖形讓用戶注意包裝的回收,同時提供包裝DIY成其他可使用物品的可能性,引導人們能夠有靈感地對于包裝本身進行再使用。另一方面,利用平面化圖形標識指引用戶將包裝再次交到物流手中,通過收集購買的方式使得包裝重回物流體系,成為另一個新的物流。
參考文獻
[1]韓炬.網絡貿易中物流配送對包裝設計的影響[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2]劉妤,薛生輝,臧之筠.網購包裝廢棄物的可再生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5(12).
[3]方慧,張畢西.基于綠色物流的包裝[J].商場現代化,2006(17).
作者簡介:廖楚菲(1995.10—),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