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龍 張若南 張鑫
【摘要】根據混凝土后澆帶的設計要求,闡述了后澆帶的施工要求,論述了其在施工中的質量控制對策。后澆帶是在建筑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自身收縮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在基礎底板、墻、梁相應位置留設的臨時施工縫。
后澆帶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的地帶。后澆帶的澆筑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時,可用澆筑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設置后澆帶的部位還應該考慮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關鍵詞】裂縫類型;裂縫成因;裂縫防治;處理方法
一、后澆帶的設計
當建筑結構的平面尺寸超過混凝土規范規定的伸縮縫最大間距時,可考慮采用施工后澆帶的方法來適當增大伸縮縫間距。但一般地上結構由于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較大,所以伸縮縫最大間距不宜超過混凝土規范限值過多,同時應注意加強屋面保溫隔熱,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墻外保溫,并適當提高外縱墻、山墻、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縱向鋼筋配筋率。當地上結構由于抗震設計需要而設置了防震縫時,伸縮縫寬度應滿足防震縫寬度的要求。地下室結構超長的情況較為常見,除地下室頂板和處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墻受溫度變化影響相對較大外,地下室內部和基礎結構在使用階段受室內外溫度變化影響較小,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混凝土收縮應力對結構的影響。除在施工階段設置后澆帶外,應該加強地下室頂板及地下室外墻的配筋。
當地下室結構超長過多,單靠設置后澆帶不足以解決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化問題時,可以考慮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在適當位置設置膨脹加強帶。采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大伸縮縫最大間距,而且可以用膨脹加強帶取代部分施工后澆帶,從而實現混凝土的連續澆筑即無縫施工。但應注意,采用膨脹加強帶取代部分施工后澆帶時,膨脹加強帶的位置應設置在結構溫度應力集中部位,并應制定嚴格的技術保障措施,保證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和微膨脹劑的配合比準確,結構設計應對地下室結構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脹率提出明確要求。
在高層建筑中結構主體和裙房之間選擇設置永久變形縫還是在施工階段設置后落帶,應該根據建筑場地的條件綜合確定。如果高層建筑的地基構建于卵石、巖石層之上或是采用樁基礎之時,將主體結構與裙房連接成整體。當地基持力層壓縮性較高、厚度較大,并且建筑主體與裙房之間的高差懸殊較大時,高層建筑的荷載較大,主體結構和裙房間的差異沉降量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構建時,最好還是設置永久變形縫,徹底的分開高層建筑和裙房為好。
二、后澆帶的施工質量控制
施工質量控制,后澆帶的連接形式必須按照施工圖設計進行,支模必須用堵頭板或鋼筋網,槽口縫接口形式是在模板上裝凸條。澆筑砼前對縫內要認真清理、剔鑿、沖刷,移位的鋼筋要復位,砼一定要振搗密實,尤其是地下室底板更應認真處理,保證砼自身防水能力。
后澆帶支模的質量控制許多施工單位在支模過程中為了施工方便,不設置獨立的支模、拆模體系,拆模時后澆帶處的模板連同其它部位的模板會同時拆除,更有甚者,有些底層模板拆除后上層主體混凝土正在施工。這樣做如果出現事故結果會很嚴重,因為后澆帶往往設在跨中1/3處,混凝土未澆筑前只有鋼筋相連(甚至有些部位鋼筋設計為斷開),過早拆模后該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懸挑結構,有整體斷裂的危險,因而支模時要形成獨立的體系。
后澆帶澆筑混凝土的質量控制,澆筑結構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縫的處理:對采用鋼絲網模板的垂直施工縫,當混凝土達到初凝時,用壓力水沖洗,清除浮漿、碎片并使沖洗部位露出骨料,同時將鋼絲網片沖洗干凈。混凝土終凝后將鋼絲網拆除,立即用高壓水再次沖洗施工縫表面;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應清理表面。后澆帶混凝土澆筑不同類型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時間不同:伸縮后澆帶視先澆部分混凝土的收縮完成情況而定,一般為施工后60d;沉降后澆帶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進行。在一些工程中,設計單位對后澆帶的保留時間有特殊要求,應按設計要求進行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后澆帶混凝土必須采用無收縮混凝土可采用膨脹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脹作用的外加劑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強度應提高一個等級,其配合比通過試驗確定。
監理對后澆帶的質量控制,監理單位對后澆帶設計要求不明確的應及時提出,通過建設單位要求設計方予以完善。施工前對施工單位提交的施工方案認真審核,審查合格后方可同意施工單位進行后澆帶的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對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應做到事前控制,如模板支撐后必須驗收合格才能澆筑混凝土。為避免質量事故,對原材料、構配件等要嚴格檢查,對后澆帶施工要做好監理工作,及時發現、糾正出現的質量問題,保證后澆帶的施工質量。后澆帶施工完成后監理應按照質量驗收規范進行質量驗收,并及時收集整理相關文件,做好必要的記錄。后澆帶是工程中常見的質量事故多發部位,需謹慎處理。
參考文獻
[1]胡曉,程開光.高層建筑后澆帶施工技術探討[J].科技風,2014(11).
[2]李媛媛.后澆帶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居業,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