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常仲源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當前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特征及發展困境進行了剖析,厘清競技武術套路發展困境內因。指出競技武術套路未來發展應與中華民族文化相結合,推崇競技武術套路文化內涵發展,讓人們認同并接受競技武術套路文化及價值;進而為世界人民所接受,才能真正輸出具有東方特色的競技武術理念,讓競技武術套路擁有更加堅實寬闊的發展舞臺。
關鍵詞:競技武術 技術特征 發展困境 發展出路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a)-0167-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of the current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routine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and clarifies the internal cau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routin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routin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routine so that people can agree with and accept the culture and value of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routine; and then accept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output the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with oriental characteristics Concept, so that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routines have a more solid broad stag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dilemma; Development path
近現代中國競技武術套路,是中西方體育文化碰撞與交融下的產物。然而近現代中國武術的發展歷程可謂歷經坎坷,尤其是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回眸近幾十年武術發展歷程,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的主流地位和話語權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就當前發展態勢而言,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無疑是占據主流地位的,而傳統武術則逐漸被“冷落”和“邊緣化”,相當一部分拳種已瀕臨失傳和“滅絕”。競技武術套路發展以進軍奧運會為目標,雖然2008北京奧運會我們憑借東道主之便,競技武術套路得以設為北京奧運會比賽期間的一項特設項目而進行,為競技武術套路的進奧發展帶來了一線曙光,但隨著2012年至2020年奧運會奧組委連續拒絕武術進奧的申請,這也讓競技武術的進奧夢想似乎又蒙上了一層陰影。由此可見,競技武術的發展路途中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1 競技武術套路“西化”窘境
回眸中國武術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西方體育對中國武術發展的桎梏一直存在。眾所周知,對于當今世界文化的分類有很多種,按照地域來劃分的話,可以將文化主要分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大類。由于我國處于世界地理位置的東方,所以被劃為“東方文化”圈內,就是世人通常所稱之的“東方文明”。既然文化有東、西方之分,同理,體育也可以分為“東方體育”和“西方體育”。競技武術套路的練習講究的是“傳承”和“體悟感”,而“西方競技體育”追求的是“可量化”、“科層化”和“對記錄超越的追求”。由此可見,中國的競技武術套路和“西方體育”兩者之間存在著迥然不同的追求和理念。
從量化的角度看,“由于競技武術從一開始就主觀追隨西方體育量化標準來進行自我改造,削弱了自身鮮明的技擊特色。從科層化角度看,競技武術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體系,因此,在發展普及中遇到諸多障礙不利于在世界范圍內更好普及發展。從紀錄角度看,競技武術仿照西方體育模式將對紀錄超越的追求逐漸外顯化和數量化,破壞了傳統武術流傳數千年的內部身體感悟激勵機制”[1]。
首先,由于中國競技武術套路自始至終始終在刻意模仿西方體育評分類項目,使得競技武術套路越來越呈現出體操化、表演化、西方化的態勢。也使得廣大武術愛好者在練習武術時,在看到競技武術套路中出現的高難度動作時望而卻步。其次,過于追求量化而導致的武術愛好練習者缺乏由練拳中直接給身體帶來的超越快感和體悟感,從而使競技武術習較難廣泛開展普及,從根本上影響到競技武術的廣泛推廣和長遠發展。再次,由于中國競技武術套路現在已經自成體系,各種賽制也已完備,只有將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分開發展,且兩者相互促進,才有望走出當前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發展的雙重困境。
2 競技武術套發展特征
2.1 競技武術套路市場發展不均衡
據統計,截止到目前為止,國際武術聯合會已擁有會員國121個,但是與國際田聯、足聯、籃聯等這些熱門運動項目的200多個會員國相比,差距還很大。由此可見,當前武術競技市場暫處于初級階段,且市場規模發展較小,主體薄弱。
1993年全國體委主任會議上制定了《關于培養體育市場,加快體育產業化進程的意見》后,提出了體育要“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改革思路后,在這個時候,我國的武術競賽才逐步的推向市場。自此以后在國內的武術比賽才開始頻繁起來,如全國少數民族武術比賽、河南鄭州武術節等賽事。但是國際上的武術賽事甚少。且各個地域競技武術的發展程度也不一樣,董芳在中文指出:“中國、日本、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群眾基礎較雄厚,水平較高;歐美、北美地區有武術的愛好者,有一定的群眾基礎;非洲地區組織松散,整體水平較差。”[2]因此競技武術套路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其普及程度都相對較低。
2.2 競技武術套路本質特征逐漸弱化
如今競技武術套路比賽從某種層面審視,是運動員主體通過肢體動作的藝術性演練,對武術動作技擊屬性的舞臺再現。近年來,隨著競技武術套路不斷的變革和創新,以及競技武術大賽的頻繁舉行,競技武術套路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并朝著“高、難、美、新、穩”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和體能變得更強,隨即出現了競技武術的強化特征。這種強化發展趨勢就導致了競技武術的“異化”,“競技武術‘異化是‘強化的一種衍生物”[3]。并最終導致了武術“異化”發展特征的存在。
2.3 競技武術套路“可量化”的競賽規則
客觀性、可操作性、可比性是當前競技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制訂的理論依據。2012年新修改的《武術套路競賽規則》依然采用3檔9級的評分標準,以及分塊評分制度,共分為3大塊:動作質量評分、演練水平評分和動作難度評分。這樣就使得評分更客觀化,更可量化。雖然這也只是借鑒西方體操的評分標準而制定出來的規則,但對于競技武術套路的國際化發展無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競技武術套路是與西方競技體育碰撞的產物,其競賽規則體現出了“可量化”特色,也只有貫徹這一原則,競技武術套路方能穩步持續發展。
3 競技武術套路走出窘境:武術與民族文化結合發展
當我們談論武術時,“我們認可它的民族性,努力張揚它的中華性,但在選擇其發展模式、路徑、方法、手段時,我們卻只站在‘體育的立場,只從‘體育運動出發”[4]。武術作為一項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載體和現實反映。競技武術套路之所以發展到如今的困境現狀,主要是因為人們一直把競技武術當做一項競技體育運動項目,而不是把競技武術當做一種“帶有肢體語言的文化”。如有學者提及“世界上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對文化的理解,并在此理解的基礎上將這些文化意義最終凝結成一種符號”[5]。西方競技體育是對西方文化理解后的一種身體語言符號,而中國武術也是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理解之后,根據傳統文化理念和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創編而成的一種特殊的身體文化符號。
競技武術套路向世界傳播且良好地發展下去,我們必須擺脫西方體育文化的枷鎖,拓展對中國武術文化的認知,這樣才能夠使我們對武術文化本身看得更加真實。也只有如此,中國武術套路才會有自身的發展特色和生存空間,在以西方體育為主導的體育文化圈內尋求武術自身領域的主流話語權。因此,應選擇從西方體育文化“桎梏”下走向武術民族文化的發展路徑,不能僅局限于讓武在體育圈中發展,應合理利用武術文化固有資源,適時改變武術發展思路,拓展武術發展空間,使中國武術走向多元化發展,這才是中國武術未來發展的必然道路和正確抉擇。
4 結語
“武術作為一項特殊的身體文化形式,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對傳統文化或模式的保持”[6]。對于當今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困境和未來趨勢,我們要理性對待,看清問題本質所在,采取有效措施引導競技武術套路穩步發展與推廣。既反對固守“技擊本源”的傳統保守主義發展思路,也不支持走“去極化”的完全西化路徑的發展模式。因為一件事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對民族的東西,必須強調和保持它的個性, 因為這是它存在的理由。你把它完全普遍化了,它存在的理由也就失掉了”[7]。所以,中國武術套路發展需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的發展道路,充分展示出中國武術套路本身具有的文化魅力和技藝價值,讓其在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上更好地推廣與傳播。
參考文獻
[1] 趙岷,李金龍.競技武術是一項現代體育運動項目嗎?——在古特曼現代體育特征體系下對競技武術的再審視[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5):92-98.
[2] 龍行年,汪金安.我國競技武術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6):59-68.
[3] 王崗,高成強,彭鵬.論競技武術的強化、異化與軟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7):35-41.
[4] 王崗,張大志.從“體育”走向“文化”:中國武術當代發展的必然選擇[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6):1-7.
[5] 姜飛.傳播與文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9.
[6] 陳振勇,郭志禹.武術運動國際傳播發展理念---身體文化的互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6):51-54.
[7] 王廣虎,陳振勇,冉學東.中華武術發展方向的重申與再釋--對中華武術”申奧”的反思[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