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時春 陳敏
【摘要】地方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本土文化教育可以豐富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履行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職責、培育學生熱愛地方情感和推動高校自身發展。本文 以公選課“大美宜昌”為例,介紹地方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本土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形式,在教學內容上必須精選素材、編寫專題;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專題授課 等靈活多樣形式開展。
【關鍵詞】本土文化教育;內容
一、地方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本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本土文化教育可以豐富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
人文素質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側面,是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廣袤的土地、豐富的人情和差異的歷史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為博大的中華優秀文化提供了豐厚的養分和繽紛的樣態,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鮮活表現和具象載體。“月是故鄉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本土文化融入在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命血脈和深藏于每個社會成員的記憶深處。將地方文化引入到課堂教育教學中可以拓展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途徑,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傳播本土文化是地方高校職責和發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的長遠發展依托于地方資源,其一,地方政府為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土地、資金、政策供給。其二,地方資源優勢為高校專業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例如正是基于宜昌水電之都的獨特資源,三峽大學的水電、土木工程形成了“王牌”;正是基于宜昌豐富的旅游資源,三峽職院的旅游專業才能被遴選為省級品牌專業。其三,高校文化品牌和特色依賴于地方文化滋養。因此,培育專業與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要的緊密度,培養學生對母校地方文化的認可接納,進而為地方發展做貢獻是地方高校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傳播本土文化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要把宜昌建設成“既大又強、特優特美”的現代化特大城市,關鍵靠人才,宜昌現有公辦高校5所,在校大學生達4萬余名,這是宜昌建設發展的潛在人力資源庫,是近水樓臺。然而宜昌大學生留下來的比例不高,人才流失很嚴重,因此在宜昌高校中開展繼承創新傳播宜昌本土文化,讓大學生“體驗宜昌、了解宜昌、愛上宜昌、留在宜昌”是宜昌高校教育的應然要求。
二、地方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本土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形式
宜昌歷史久遠,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通過查閱資料、走訪收集宜昌本土優秀的、有特色的、美好的文化資源,分類整理改造成不同的教學專題,以課堂教學的形式讓學生較系統和全面了解宜昌的歷史脈絡、風土人情、發展前景、秀美景色,培育學生對宜昌的深厚感情,讓他們愛上宜昌、宣傳宜昌、建設宜昌。這些專題性的教學材料以《大美宜昌》的公選課對學生講授。
專題一:愛上宜昌。主要介紹宜昌悠久的歷史、地理位置、氣候環境、榮譽稱號、城市變遷、資源狀況、風土人情等總體狀況,讓學生對宜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為后面專題的展開做好鋪墊。
專題二:宜昌山水。宜昌山川秀美,宜昌市是全國11個重點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國首批公布的40佳旅游城市(之首)、“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榜首、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鄂西文化旅游圈最佳旅游城市、三峽旅游最佳目的地等,全市總共擁有各類旅游景點747處,已開放的旅游點有350多處,享有盛譽的有100多處。在這些景點中,我們用圖片和視頻形式選擇介紹三峽大壩、清江畫廊、三峽人家和屈原故里等代表性的景觀。
專題三:宜昌文化。主要介紹宜昌豐厚的文化底蘊,宜昌是屈原故里、昭君故鄉,是三國故事的主要發生地、巴楚文化的發祥地和現代水電文化的代表地,宜昌也是全國文明城市。
專題四:宜昌水電。主要介紹三峽水利樞紐、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建設歷程、現在狀況,以及這些重大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感人故事,感受祖國的大國重器,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自豪感。
專題五:宜昌交通。主要介紹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的地理位置,以及長江黃金水道和宜昌航空、鐵路、公路建設及發展情況。
專題六:宜昌抗戰。宜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抗戰時期“最后的國門”,本專題主要介紹棗宜會戰、張自忠將軍事跡、宜昌大撤退和石牌保衛戰,感受英雄事跡,堅定愛國情懷。
專題七:宜昌經濟。主要介紹宜昌作為湖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水電、旅游、化工、醫藥、制造等產業具有比較優勢,經濟實力在全省位居第二位,隨著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宜昌經濟具有遠大前景。
專題八:宜昌發展。主要介紹宜昌發展規劃和前景。為了實現教育的目的和適應教學的需要,相關教學資料的呈現做到生動活潑、形式多樣,不僅包含文字的資料,而且包含視頻、音頻等;學生學習過程不是局限在課堂里,還包括參觀體驗、考察學習、旅游觀光、資料查閱等;教學過程將課堂教學和信息網絡教學相結合,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教學技術將相關資料視頻上傳到學生手機端,同時積極吸納學生收集的相關資料作為老師教學資料的組成部分。學生結業考試采取撰寫一篇游記、給朋友撰寫一封推介宜昌的信件、給宜昌撰寫一句廣告詞或拍攝介紹宜昌一個短視頻等,讓學生真正體驗宜昌、感受宜昌、愛上宜昌。
目前,本公選課已經開設兩期,近200名學生參與學習,其中60%參學的學生不是本地學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唐艷明.地方文化資源與高校育人途徑的創新——以湖南科技學院為例[J].文史博覽(理論),2009(03).
[2]張勇.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人文教育的價值解讀[J].教學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