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而如何有效地將國學、工匠精神引入到高職素質教育中去,促進高職學生全面成長,是本文的研究思路。對此,本文嘗試從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國學中挖掘出能促進高職素質教育的資源。
【關鍵詞】國學;高職;工匠精神;素質教育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職業道德文化,不但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更涉及國家、民族的長久繁榮昌盛。而職業教育是與企業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繁榮緊密關聯的教育類型。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陣地,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理應承擔工匠精神教育的重任。盡管推進工匠精神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校企對接讓名工巧匠進高校課堂等,但是,高職院校要從根本上推進工匠精神與高職素質教育相對接,讓工匠精神徹底融入到高職素質教育中去,勢必要立足本國文化,追本溯源,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之中尋找工匠精神的文化之根。而工匠精神,在中國源遠流長。憑借著各種工匠文化的繁榮昌盛,和各種堪稱鬼斧神工一個個的藝術瑰寶,工匠精神早已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基因之一。因此,要提高高職素質教育水平,必須加強國學范疇下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文化教育。
一、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國學與高職素質教育研究的時代背景
當今,當人們在追趕市場經濟大潮的過程中,整個社會出現了心浮氣躁、馬馬虎虎、得過且過的混亂現象,那些曾經為了品質寧愿坐冷板凳、寧愿守護自己內心那顆品質的靈魂而絕不看中短時效應的精神品質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這特殊歷史時期,我們國家強力實施國家“工匠戰略”。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時間,工匠精神響徹大江南北,各行各業興起“工匠精神”之風。因而,工匠精神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之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還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要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水平,必須以文化素質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因而,提高大學生素質,推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也是這個時代的主題之一。
而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別稱。工匠精神,是中國國學的精髓。如此,將國學、工匠精神和素質教育三者結合起來,加強國學范疇下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高職素質教育研究,是時代的選擇,也是高職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
二、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國學促進高職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一)推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內容構建
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包括:培養學生就業必備的素養,即職業理想、知識技能、職業道德;培養學生自身的素養,即文化素養、心理素養、社交能力、行為禮儀等等。而工匠精神的形成,與當今職業素養的內容有著天然的聯系。中國古代,將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人,稱之為工匠,比如教書匠(教師)、木匠、石匠、縫衣匠等等。經過時間的洗刷,各行各業,出現了德高望重、技藝超群的祖師、名師,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獨特的工匠文化。而這些優秀的文化,被稱之為“工匠精神”。因此,國學、工匠精神,是高職素質教育源源不絕的天然資源。
首先,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國學與學生就業必備素養的內容構建。毫無疑問,孔夫子是教育行業的“工匠”。雖然周游列國,也幾度從政,但是從魯昭公20年孔子“三十而立”,老人家“立”的就是收徒設教。生命的最后14年,老夫子同樣是在教書生涯里度過,可謂念茲在茲,精益求精。作為教書匠,在教育行業上,孔子不但能刪詩、講《易》,駕車唱歌,而且也能運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育手段,比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教育中的啟發式教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教育中的“理解記憶”。作為先秦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和能工巧匠,被學界稱為在我國率先實行職業教育的第一人,墨子親自率領弟子從事各種工藝制作、科學實驗,并通過實驗創立了光學、力學、數學、幾何學等各種理論知識,然后又與學生一道將這些理論知識運動到生活、軍事的實踐中。還比如木匠的祖師魯班、都江堰的設計建造者李冰、嘗白藥的李時珍等等。國學中,像這些重視職業理想、知識技能、職業道德的案例很多。
其次,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國學與高職學生自身素養的內容構建。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之仁”。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身份的人,孔子在談吐、舉止等禮儀方面都很注重“禮”,如“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也”。在待人處事上,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教育者,孔子時時刻刻都踐行著教育者的行為禮儀。作為科學家,墨子不但十分推崇科學文化知識,加強勞動產生和軍事防御,而且時時不忘仁人之心,時時不忘勸告“王公大人”,要兼愛、非攻等。比如“止楚攻宋”,當墨子聽到楚國要攻打宋國的消息,一方面組織弟子加強宋國的防御,一方面步行十日十夜,到楚國給楚王敲響警鐘,最終勸阻了一場即將發生的侵略戰爭。在國學中,像這些重視文化素養、心理素養、社交能力、行為禮儀等案例也很多。
(二)推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形式構建
高職院校推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形式很多,比如,增設國學課程、加強課外實踐、借助互聯網加強國學傳遞、加強國學反饋等措施。而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國學也有很多相類似的資源。第一,孔子注重言傳身教。孔子與學生的關系,亦師亦友,有時猶如諄諄教誨的父輩。在教育三千多名學生的過程中,教育的模式、范本、時間、地點都不會固定,甚至連教學時學生的人數也不固定,所以,孔子主要是通過日常的言行影響自己的學生。第二,墨子強調“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墨子·修身》:“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這里強調只有為人垂范,率先修身,才能教育別人。《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為文學,出言談也。非將勤勞其惟舌,而利其唇稸也,中實將欲其國家邑里萬民刑政者也。”這里墨子對于言談是持寬容和客觀中立的態度。《墨子·非命下》:“今賢良之人,尊賢而好道術,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賞,下得其萬民之學。”這里墨子強調學說。第三,重視師徒模式,無論是家傳技藝還是拜師學藝,其本質都是師徒培養模式。在師徒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師傅可以針對徒弟們的不同愛好、素質、基礎等特點采用不同的傳授方式。第四,重視實踐,“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哲學注重“行”、“知”結合,如《左傳·昭公十年》:“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荀子·儒效》:“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已矣。”王夫子《禮記章句》:“知行相資以為用。”在修筑京張鐵路時,總工程師詹天佑,放棄國外資金和技術人員,率領全體筑路人員,知難而進,堅持“知行合一”,最終完成任務。對此,還有很多形式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
三、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國學促進高職素質教育的保障條件
第一,精神感召保障。無論是哪個行業的工匠,它在實施素質教育,召集學徒、學生等,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精神感召。徒弟、學生等之所以跟從并學習其技能,主要是對師傅的技能、工匠精神等因素所折服。例如,墨子有一顆兼愛之心,有“救世”的情懷,有為國家培養文武兼備、全面發展的接班人的教育思想。這個保障條件雖然對教育的實施者要求非常高,管理也非常松散,但是這確實是國學案例所呈現的一種常態。
第二,精品教材或書籍保障。孔夫子以“六藝”,即《易》《書》《詩》《禮》《樂》《春秋》儒學六經為“工匠”讀本。文獻記載,墨子的學生“具誦《墨經》”。《墨經》是墨子講課的講義,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綜合性教材。后人稱頌《墨經》是“古代人類智慧的最高代表”。
第三,教學環境保障。重視后天的環境,“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強調人的成長離不開生活環境,“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說明人的交往對象對人影響極大,“無友不如己者”。墨子提出“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人的氣質與他成長時期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第四,評價機制保障。孔子對他所教的十位學生的評價,“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路、子夏”。這里孔子采用的是因材評教、評學。墨子“合其志功而觀焉”。墨子評價學生的方法不是看答卷,也不是看口試,而是考察學生的動機和實踐的客觀效果來決定學生的成績。評價需要評價的標準,也需要建立一套評價的機制。
總之,工匠精神,是國學的精髓,而國學博大精深,所以,如何從國學中挖掘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智慧資源,并結合當今的時代特點,融入到當前的高職素質教育中去,是高職教育者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大熱點課題,也是一大難點問題。
參考文獻
[1]宋婕.高職院校國學教育模式新探索[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08(02).
[2]張幼林,陳明元.再論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啟示[J].職大學報,2011(01).
[3]陳建華.墨子“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文化內涵及對現代職業教育的啟示[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7).
[4]周建軍.孫萍.“工匠精神”:厚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與職業道德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0).
作者簡介:張宏建(1976—),男,湖南沅陵人,碩士,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