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競被稱為“民國時期西北拓荒第一人”,他曾經去過西北部進行實地考察。在此期間以日記的方式描述了西北地區的地理地貌、生態環境、風俗民情、歷史沿革、名人逸事、名勝古跡等。根據實地考察的結果,林競提出了“開發西北”思想主張,列出了自己的“西北開發”計劃。這些“開發西北”的主張對后世的影響深遠。
【關鍵詞】民國時期;林競;西北考察;西北開發
一、林競在西北的考察
林競(1894—1962),字烈敷,霞關人。林競少時跟當地范文卿先生在文昌閣(私塾)讀書,后考入寧波甲種商業學校,畢業后赴日本學習,畢業于日本東京政法大學。從1916年至1928年林競曾先后三次前赴西北地區實地考察。林競因其親歷西北而又提出致力西北的主張,被稱為“民國時期西北拓荒第一人”。
林競的第一次西北考察始于1916年,時任內閣秘書長徐樹錚有意經營西北作為皖系軍閥勢力范圍,意欲將京綏鐵路延伸到新疆,令陸軍測量局派人前往察看地形地勢,并考察新疆、甘肅的財政,為建筑鐵路收集資料,費用由財政部承擔,并命該部派人同往。財政部中下級官員以西北艱苦,多不愿意去,林競自告奮勇擔任此職,與陸軍測量局的謝彬同去西北,兩人分工明確:謝負責察看地形,選擇路線;林的任務是調查沿途物產及經濟情況。從北京出發,經綏遠、寧夏、甘肅、青海等地到達新疆,歷時一年之久。后因內地發生戰亂,新疆與內地交通一度中斷,于是取道中亞西亞,由烏魯木齊經天山南路,及阿爾泰、西伯利亞,至北京。隨后又赴日本。回國后,受到交通部門的委派,開始第二次西北行。
從1918年到1919年,他從北京出發,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西北旅行,途經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到烏魯木齊;后又回至歸化(現內蒙古呼和浩特)。行程達11萬公里,歷時十個月。考察返京,林競向政府提交《查勘綏甘新路線意見書》、《西北國道路線計劃書》,這為當時的中國政府提供了一份詳細的“國道”勘測設計參考。
五年之后,他又開始了第三次西北之行,歷時三年左右。1924年冬,林競受命輔助宋良仲整頓路政。1925年,由北京經河北、內蒙、寧夏、甘肅,至青海;1925年,駐青海。1927年,環游青海。1928年,由青海至上海。他在西北各地前后旅行長達六年之久,足跡遍布西北各省區及周邊國家,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少有的。考察結束后,林競將考察報告《調查包頭附近水陸交通情形意見書》提交政府。林競將其西北考察活動的紀錄整理為著作《西北叢編》出版。這說明林競對西北的考察與認識是有根有據的,對西北的發展前景寄以厚望。
二、開發西北思想
林競的開發西北思想是受黃膺白先生影響的,多次與黃膺白交談。1928年訪黃膺白時,林競在《載在予日記上之黃膺白先生談話》中說:“先生以余素主張開發西北,因謂余曰:‘此事要看中央各同志及在西北有特殊勢力者誠意如何而后決。未可一意猛進也。”黃膺白先生曾多次于私下對林競進行指導,兩人都有一顆為國奉獻才智、建言獻策的赤誠之心。
林競在西北地區考察多次,生活數年,對于西北地區的窮苦困境與物產豐饒盡收眼底。在進行考察的同時,他的隨身日記記錄著在西北考察的種種趣事,這也成為后人研究西北地區的重要史料依據。從中可窺探林競對祖國西北一隅的認知與思考,他提出幾點極具建設性的開發西北意見,由此反映出他開發西北的思想。
第一,林競認識到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地位在時局動蕩的情形下,相比東三省的位置更重要。林競在其著述的自序中言西北“具238萬余方英里,居全國七分之四之廣土,蘊五行百產之精英,為歷史文化之起點、江河之所源、萬山之所始”而宜農宜牧,“轄歐亞之中樞,具天然之原料”,宜工也宜商。因此,對于西北這樣一塊廣袤無垠之地的開發與利用顯得尤為重要。第二,林競將西北的地位放置全國乃至世界而提出西北是全國的西北,也是世界的西北,因為西北處于歐亞的中樞位置,具有牽動世界的關鍵作用。他提倡時人“應以全國之資力才力,從事于經營,并應在外交上盡力避免國際上之沖突”。對于西北經濟的開發,他認為政府應“誠意予各國有善意投資之機會”。可見,他通過對西北的了解,提出了針對西北發展經濟脫離貧困的金玉良言,他最早提出了招商引資的設想,以此推動西北地區的發展。第三,林競深知西北地處內陸,交通不便,窮困潦倒,民族眾多,文化多元;他認為要使得西北地區快速發展頗為不易,需首要解決西北的交通問題,再者是實施教育。西北發展的問題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問題,不容小覷。西北地處偏僻,交通僅有先民開辟的舊路,新式的公路、鐵路尚未修建;民眾常用的交通工具僅有畜力,如夾窩、馬拉車、駱駝隊等。地方菁英鮮有,故民眾之間時有矛盾,歸根結蒂是教育的不足。林競與黃膺白曾就西北的發展進行探討,黃膺白主張西北教育問題是解決民眾矛盾的著手點。第四,林競的親歷西北加深了他對西北的了解,也使他的西北印象得以改觀。“尋常眼光,多以西北氣候乃極寒冷,其實多有炎熱逾于廣東,而溫和同于江、浙者。物質生活,尋常多以為極簡陋,而接近于英、俄之地,則繁華亦有同于內地各商埠者。”他將內地各省與西北情形進行對比,稱贊西北之地“乃全國未來之生產泉源”。
林競對于西北地區的民眾生活極其關注,十分注重經濟問題和教育問題,因民國政府的政策和西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因素,使得林競對西北的開發思想未能實現。但是,林競開發西北的思想及其計劃為“東三省”淪陷后的“西北開發熱潮”提供了可依靠可借鑒的寶貴資料,對于后人推動西北開發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林競.西北叢編[M].上海:神州國光社,1931.
[2]謝彬.新疆游記[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
[3]吳相湘.黃膺白先生故舊感憶錄[M].臺北:文星書店出版.1962.
作者簡介:張琦(1995—),男,甘肅漳縣人,碩士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