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香
【摘要】任何教學改革,首先要清楚改革所面對的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如果對改革所面對的學生情況不了解,不加以分析,所做的改革是盲目的,也是不成功的。只有以學生為本進行教學對策研究,才能使高職教育教學滿足學生需求。
【關鍵詞】高職;學習特點;教學能力
學生的實際情況,影響著教師對一門課程的設計理念與實施對策。同一門課程,面對的學習對象特點和學習要求不同,教師應該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教學實施方案。
一、目前高職學生的來源及特點
目前高職院校生源主要來自高考失利的高中畢業生、職業高中畢業生、中職技校畢業生。雖然和本科院校學生有著同年齡段人群的專屬共性,但是他們本身存在一定的劣勢。他們多數為獨生子女,是在家庭長輩的溺愛下長大的。這些學生是在互聯網環境下長大的,他們酷愛網絡,網絡游戲更是吸引他們,他們甚至可以不吃不睡,通宵上網。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時間利用起來非常隨意,缺乏自律性,缺乏自信,容易受挫,依賴性強,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過程中喜歡投機取巧。
但是他們多數學生還是比較向往好好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來能獲得一份好的工作。所以高職學生非常需要老師給予他們在做人、學習、習慣養成等方面正方向的引導。除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使他們將來更容易適應工作崗位。
二、教學對策
面對目前的高職學生狀況,作為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要重新思考現在教學方案是否適合學生。是否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打碎及整合設計。
(一)教學內容整合對策
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就不能存在邏輯斷點,按照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對知識進行解構,解構到最小知識點。并依據工作頁設計本載體所承載的知識點,按照不擴展的原則,進行知識點的重構。在進行知識點選取的時候,還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及知識點的實際運用頻率。
高職教育注重的是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基礎情況、接受能力及企業需求等方面,進行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設計。進行課程解構和知識點的重構,可以刪掉些行業上幾乎用不到的知識點,對接行業應用,選取合適載體,承載重構后的知識點,進行教學工作頁設計。為了強化和檢驗學習效果,教師設計出與工作頁配套的作業題和測試題。通過檢驗“學生的學”,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工作頁。
(二)教學實施對策
每一期新課的第一次課,都有比較正式的第一課,在第一課上,老師和同學之間互相自我介紹,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老師要將本門課課堂上的一些規矩、要求交代給學生,以后的課堂上都要嚴格按照要求執行,培養學生的守規矩意識,這對學生后面上課時能做好各種“5S規范”打下了基礎。
當每次老師無論要講什么的時候,都要先確認一下學生此刻的注意力是否在自己這里,當確認所有學生都在準備認真聽的時候,才開始講,否則,部分注意力不在這里的學生,可能你已經說完了,他卻什么也沒聽見。這也是評價教師的“教”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因為,如果老師在沒有提醒并確認全體同學聽自己講的時候,講完之后,可能有的同學根本沒聽到說什么。這無疑是非常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
教師千萬不能趕進度,要根據學生的“學”的情況為進度依據。不能追求快,要追求“會”,當學生基礎打好了,后面學起來,速度自然會快一些。如果開始就一味地追求速度,教學質量就無從保證了。
教學過程一定要“一點一講一練一確認”,一次只講一個知識點或技能點,給出標準,然后讓學生按照標準練習,教師要對每個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確認。經過確認后,根據情況,再繼續進行微組織或宏組織。微組織教學的五要素是:“誰、問題、標準、過程、結果”,微組織的三種教學形態都要滿足:“見人見事見標準見過程見結果”。只有教師教的一個知識點、技能點,被每名學生百分之百地掌握,對于這個知識點、技能點的教學過程才會出現一個合格的結果。如果學生學習每個知識點后都得到一個合格的結果,依次進行下去,這個結果可能是學生學習下一個知識點或后面某些知識點的基礎。如果沒有前一個知識點做基礎,學生就很難理解下一個知識點,如果前面有很多知識點某些學生都沒有掌握,當到一定時候,這個學生就無法繼續學習下去,因為后面的某些知識點是建立在前面某些沒有學會的知識點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的每個知識點都要有一個成功的結果,要連續下來,中間不能有沒學會的地方,不能出現邏輯斷點。這些教與學形成的結果,可能是遞進關系存在的,也可能是并列關系存在,也可能是遞進、并列綜合存在的。對每名學生的最終結果的確認是最重要的。
三、結語
高職院校的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教學對策的研究,找到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的合理的教學對策及方案。
參考文獻
[1]李曉華.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特點與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