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翊含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對國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舊版《辭源》上說:“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大師章太炎提到“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持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過能自立者也。”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過:“國學,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既然是順乎人心,應乎潮流的事業,必然會發展下去的。”
國學能夠帶領我們欣賞中華文化之美,吸取古人的智慧,領悟為人處世的道理。國學有大美,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窈窕之美,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邁之美,美在文字,美在境界,美在德行操守。在我們閱讀國學書籍的過程中,總能找到一句短小而精辟的警句,讓我們領悟到另一種美妙的境界,那就是真善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奪利。這句話,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也是老子一生的堅守。從學習國學過程中讀懂人生,使生活升華到嶄新的高度———不計較得失,無論世事沉浮,心如止水,保持平常心———這就是國學的力量!
國學能夠弘揚中國文化,陶冶身心,安邦治國。歷史已經證明,歷朝歷代的興衰滅亡,與是否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有著密切關聯。章太炎說:“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可是在公元前207年就滅亡了,短短十四年,為何?《過秦論》指出:秦王朝“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而后來的漢朝,“推明孔氏”,向《春秋》學習,兩漢歷經四百余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時間超過四百年的朝代之一,究其原因,莫過于對國學文化的傳承。
習近平同志說過:“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民族燦若晨星的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金絲繩,串起中華文明之珠,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而歷史發展的精神動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發民族成員的歸屬意識、進取意識和奮斗意識,凝聚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從而形成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
“不知來,視諸往”。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其中就包括經典的國學,國學經典中蘊含著中國五千年中的智慧精髓,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弘揚國學,追本溯源,承舊啟新,繼往開來,學在當世,利在千秋,通過弘揚國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